首页要闻正文

中国经济再出发:GDP首破100万亿,2021年增速预计8%-9%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1-22 19:24:37

摘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下称“GDP”)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唯一实现正增长,成了中国经济亮眼的标签。不过,最亮眼的是,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中国经济再出发:GDP首破100万亿,2021年增速预计8%-9%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2020年,全球疫情之下,中国经济以超出预期的增长收官。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下称“GDP”)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唯一实现正增长,成了中国经济亮眼的标签。不过,最亮眼的是,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进一步攀升,由2019年的16.3%上升到17%左右。

“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评价说。

中国强劲的增长也给国际机构带来了更多信心。世界银行近期发布的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显示,全球经济在2021年或将实现4%的增长,低于去年6月时预测的4.2%,而中国经济将增长7.9%,比此前的预测上调了1个百分点。

“与2020年一样,2021年的世界依然是VUCA,充满不确定性。然而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开局良好、经济平稳运行,而即将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也整合了一些新常态的特征。2021年,期望在不确定性时代下的中国应对能引领新格局。”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在发给《华夏时报》记者的评论中表示。

接下来,承前启后,把握好未来的发展路径尤为重要。

首破百万亿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GDP为3679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7%,居全球第11位。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经济快速增长:1986年GDP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10年突破40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9.2%。

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看来,百万亿的亮点之下,我国已经连续两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按照总人口14亿计算,人均GDP达到7.26万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万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如期实现“翻一番”的目标。

2020年,从拉动经济增长的动能来看,出口和房地产是支持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重创全球经贸活动,WTO 预计全球贸易量下降近10%,但中国出口却逆势增长3.6%。

“疫情危机对供需的冲击不对称,恢复的速度也不均衡,或将促进中国出口保持较好增长势头。海外消费需求优先于供给得到恢复,短时间内海外对我国出口仍有依赖。”刘学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一个亮点是,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54.5%,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最大动能。

“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较大,第三产能够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实属不易。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快速,1-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分别达到12%、11%、8.6%。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不断推进。”刘学智表示。

而高端制造业也在加速中。伴随着国内复工复产先行,二季度国内生产便已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水平,12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 7.3%,超过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从全年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6%,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3.8个点,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0.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7.1%,快于全部规上工业4.3个百分点。

“步入四季度以来,前期恢复乏力的消费和制造业投资逐步改善,显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增强。”京东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

勾画远景目标

不过,百万亿只是一个标志性节点,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仍清晰可见。

在沈建光看来,展望2021,经济增长动能转变,由“供给端拉动”转为“供给需求协同”拉动。制造业方面,盈利改善、主动补库存、科技创新共同驱动投资反弹。从供给端看,企业利润持续高增,融资情况不断改善;从需求端看,部分行业已经开始主动补库存,扩大资本开支,更新设备、提高产能。尤其是随着经济不断修复、 出口延续强势,处于链条后方的制造业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当前,收入回暖带动消费内生动力增强,为2021年经济反弹蓄势。四季度居民收入增速已经反弹至 7.1%,接近疫情之前水平。此外,前期多地对特定困难居民定向支持的加大亦有助于缓解疫后收入差距扩大拖累消费的局面。预期2021年中国经济疫后复苏或由供给端拉动的结构性复苏向供需联动的全面回暖方向迈进,考虑到2020年的低基数效应,预期全年GDP增速接近8%-9%。”沈建光表示。

但在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闫衍看来,2021年,中国经济会继续呈现出疫后复苏的态势,宏观数据将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点。从经济修复动能趋势上看,实际困难仍在,可能仍会面临宏观数据变化和微观主体运行之间背离的现象。因此,尚不能失去警惕。

中长期来看,畅通“国内大循环”一大核心就是科技创新,其中突出强调加强对高技术制造业的支持、引导资金流向相关产业将成为政策导向,这也将长期利好制造业投资。

到203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也对经济增速划定了大致范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预测,到2035年,中国经济将整体增长106%。具体而言,“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速的潜力约为每年5.8%左右,2026年到2030年约为每年5%左右,2031年到2035年约为每年4%左右。

事实上,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听取意见时,一些地方和部门就表示,应该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文件起草组认为,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到“十四五”末,我国经济能够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能够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目标,疫情尚未远去,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仍存在不少可能冲击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隐患,应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经济转型才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变量。预计中国仍将坚持双循环发展,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对内强调科技创新地位,拥抱科技趋势、激活数据要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外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放松跨境资本流动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建设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沈建光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