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户三残”到养蚕大户 庞建华夫妇勤劳双手铺就小康路

作者:文梅 杨德泽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1-22 19:22:46

摘要:庞建华卖完了最后一批蚕茧,高兴地用双手给妻子比划着,加上养猪养牛也收入不错,养殖的2头肥猪带来了超过4000元的收入,庞建华一家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为了当地的养蚕大户。

​从“一户三残”到养蚕大户 庞建华夫妇勤劳双手铺就小康路

庞建华夫妇正在采摘桑叶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文梅 见习记者 杨德泽 北京报道

相比往年,今年的重庆格外冷一些,大山里早早地降下了寒气,虽然叶子都还是绿的,但是在湿冷空气的影响下,寒气还是紧紧包裹这里的人们。在庞建华家里却是另外一种热闹的景象。“去年养蚕收入又能超过10万元!”庞建华卖完了最后一批蚕茧,高兴地用双手给妻子比划着,加上养猪养牛也收入不错,养殖的2头肥猪带来了超过4000元的收入,庞建华一家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为了当地的养蚕大户。

庞建华一家住在重庆市黔江区的鹅池镇南溪村,这里用当地话说就是一个夹皮沟地段,两面夹山,地貌多为山地茂林,虽然风景秀丽,但由于交通极为不便,长期以来就积下了贫困的根子,当地居民大多是在山势较为平缓的土地种些玉米、土豆、红薯等过日子,对于大山外面的世界是从来都没有奢望过的。

但在庞建华的心里,一直有一个致富梦,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依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小康生活。

苦干、巧干,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庞建华家是一个“一户三残”的建卡贫困户,一家5口人中,有3口是残疾人。他从小左脚摔伤,行动不便;母亲肖玉莲,今年80岁,因病双眼失明,饮食起居全靠家人照顾;妻子胡艾娥,先天性聋哑,是这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两个儿子,都是在校学生。

集因病、因学、因残三重致贫因素于一身,庞建华家因此成为南溪村条件最差的贫困户,一直靠低保维持生活。

2015年,家里被确定为建卡贫困户。也正是这一年,驻村扶贫工作队根据庞建华家的实际情况,给他规划了养蚕脱贫的方案。

蚕桑是黔江区三大农业骨干产业之一,也是公认的“短平快”产业,当年栽桑养蚕,当年就能有收益。因此,当地将蚕桑作为脱贫增收支柱产业,重点发展。

庞建华是个很要强的人,虽然身患残疾,可是做起事来从来不愿居于人后,真正让他担心的在于技术,栽桑养蚕不仅需要劳力,还要懂技术。

“有人扶,自己也要努力向前走,政府这么真心帮我,我也得使劲干才行。”凭着这股子劲儿,庞建华一头扎进了村里养蚕大户的蚕棚,第二年就成了技术员,自己还种了6亩桑树,养了4张蚕,加上养猪养牛,当年收入1万多元。

2017年,庞建华把自家桑园增加到30亩,养蚕30张,还请了几名村民帮忙。2019年,他又建起了现代化的钢架蚕棚,蚕棚里有14个长9米、宽1.5米的4层棚架,每季可育蚕20张。

养蚕是个苦活。蚕子生长旺季每天要吃1.5吨桑叶;14个棚架数十张蚕台,每天至少要分别铺两次桑叶、消毒一次、扫灰一次;天旱时,还要背水上山浇灌桑树。妻子胡艾娥带着村民采摘桑叶、管护桑树,庞建华负责打理蚕房。

“庞建华夫妇是村里最勤劳的人。”南溪村村民如是说。在冬春管理桑园时,庞建华和妻子一早就牵着牛出门,牛在山坡吃草,他俩就在地里劳作;庞建华在蚕棚里为小蚕添加桑叶,妻子胡艾娥就在采摘和背运桑叶。在地里干活时,他们基本都是从早晨干到天黑才回家,中午就吃自带的饭菜。农闲的时候他也不放过,经常到村里其他蚕户棚里学习经验。

凭着这股子能吃苦、爱学习的劲儿,庞建华成了当地“苦干、巧干”的典型。2020年他光养蚕就有70张,收入超过10万元。日子过好了,庞建华走到哪都笑盈盈的,再也不是那个被灾难打倒的残疾人,而是成了当地的养蚕大户。

带动乡亲增收

“种桑树、养蚕,很适合我们,劳动量小,收入也不错。”庞建华说。在养蚕方面尝到了甜头,他就琢磨着如何扩大规模。

如果走进庞建华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间低矮的平房,相比左邻右舍的新楼房,他家的房子最寒碜,但建在平房一旁的蚕棚十分气派。蚕棚是钢结构,有两层楼高,占地400平方米。“先把蚕子的家安好,以后再考虑自己的住房。”庞建华说。

在庞建华刚刚尝到养蚕甜头的2017年,他便将闲置多年的14亩地请人重新开垦出来,全部种上蚕桑,当年养蚕30张,全年收入近6万元。加上养牛、养猪和养蜜蜂的收入,一年超出8万元。他随即便将这些收入投入自己的养蚕事业,在自己家旁边盖了这座400平方米的蚕棚。

“不怕辛苦,就怕日子过不好。有各种帮扶,必须加油干!”他这样解释自己扩大规模的原因。

基地扩大了,蚕棚桑园的活儿也逐渐多了起来,庞建华夫妻俩忙不过来,便招收了村里七八个留守妇女来务工,干管理桑园、摘桑叶、养蚕和摘蚕茧等季节性农活,帮助她们的家庭实现了增收。村民李祝兰从2016年起就在庞建华处务工,每年能挣到务工费6000多元。

2018年夏,山坡上的10多亩新栽桑树苗因连续天晴出现旱情,庞建华和妻子硬是从山下背水,把桑树苗救活了。“一个小时只能来回跑一次,而且背起就爬坡,身上的汗水整天都没干过。”庞建华说,妻子虽然聋哑,但哪样活都拿得上手,家务和养猪的活全被妻子包了。

庞建华为啥这么能吃苦?“我们这里有句土家山歌,‘桐子花开碗碗红,土家人穷志不穷’。”庞建华告诉记者,靠自己双手吃饭,才吃得硬气。2019年,他还主动申请退出了贫困户。

庞建华在脱贫致富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得到了社会的关注。2017年,庞建华被评为“鹅池镇新乡贤”,同年荣登“重庆好人榜”;2020年1月,庞建华被黔江区委区政府表彰为“最美脱贫户”,同年10月,庞建华被授予2020年度重庆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奋进奖。

“贫困帽子虽然摘了,但我不能歇气,还得继续往前奔,争取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党和政府的关怀。”庞建华说。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