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崛起 第五届“中国制造日” 聚力新征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2-30 14:37:11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建平 北京报道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20年12月26日,由团中央宣传部、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青年报社等单位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制造日”网络传播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本次活动通过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制造”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未来的壮阔发展前景、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热情、立志投身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宏伟事业,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而奋斗。
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方式进行,当天网络传播即超过9.6亿人次。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主会场活动中,“中国荣耀”、“硬核支援”、“大国重器”、“中国品牌”、“自立自强”、“扬帆远航”六个板块的主旨演讲和圆桌访谈陆续呈现,余梦伦、姜鹏、金灿荣、方文墨等60余位科技专家、知名学者、大国工匠、企业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当白发苍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一出场,现场掌声雷动。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次飞行试验成功,84岁高龄的余梦伦见证了中国运载火箭一天天壮大。他感慨,这是自力更生、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的伟大胜利。而中国制造对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新征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揭开了他们如何把一个看似天马行空的设想做成国之重器背后的秘密,“我国当前正处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上,核心内涵正是中国制造。”
负责飞行器对接机构总装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认为,中国制造蕴含着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必须不断刷新观念,赋予自己新的能力,要让自己的能力和这个时代发展方向同频共振。”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技术的提升,带动了国潮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闯出新国货的创新之路。活动现场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纷纷表达了对于中国制造的肯定和期待。
作为汽车业的代表,蔚来、一汽奔腾、新宝骏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感慨,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和消费大国,但一些最核心和尖端的技术并不掌握在我们手上,这是几代中国汽车人为之奋斗的梦想。秦力洪期待在智能电动汽车的新赛道创造属于中国人的并且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汽车品牌。
在上汽通用五菱新宝骏首席品牌官许冰看来,汽车智能化不应仅仅是是几项新配置,更应该是汽车发展的新基因。“从用户实际的使用场景出发,让智能科技快速落地。”
而作为中国一汽自主品牌的重要产品,一汽奔腾T77成为第五届中国制造日全国主会场活动官方指定用车。一汽奔腾副总经理兼开发院院长金叙龙表示,一汽奔腾要聚焦核心技术创新,坐实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
波司登集团董事长高德康认为,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从中国道路中寻找发展机会;同时中国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全球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中国制造要有全球视野,面向全球价值链整合创新资源,为全世界消费者提供中国好产品。”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知晓了中国制造的力量。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黄浩东说,疫情期间,武钢没有一分钟停止生产。为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为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提供了物资、技术和人力的支持。
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的孙年俊,在疫情期间当上了口罩机研制项目的总工程师。当时疫情形势严峻,伴随着复工复产,口罩数量缺口巨大,口罩生产设备极缺。“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团队从零开始,30分钟组建队伍,4小时任务评估,3天完成设计,16天完成研制。
孙年俊说,中国在构建强大国防的过程中,也带动了先进材料、核心器件等产业链逐渐完整日益强大。“我们利用造歼-20的技术造口罩机,这是军工技术的外溢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认为,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制造业的强大。在人类共同应对病魔的战争中,中国毫无疑问是全球的“兵工厂”,“这就是中国的贡献。”
站在卫星拍摄的全世界夜晚灯光图前,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王义桅说,让更多发展中国家中的人们能够享受全球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带来的红利,这是今天我们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的“一带一路”正在开启很多国家的工业化梦想。王义桅说,今天的中国制造让中国人站起来了,让更多的国家站起来,世界才能共享工业化造成的机遇,避免全球化带来的冲击,真正的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编辑:翟亚男 主编:赵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