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普惠金融走到了十字路口

作者:冉学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2-03 18:10:03

摘要:目前在我国普惠金融存在着两个极端问题,一个是“惠而不普”,一个是“普而不惠”,蚂蚁金服暂停上市让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很显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普惠金融走到了十字路口

冉学东

目前在我国普惠金融存在着两个极端问题,一个是“惠而不普”,一个是“普而不惠”,蚂蚁金服暂停上市让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很显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惠而不普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23日,25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小贷公司中,整体录得营业收入共6.42亿元,相较上一年同期7.95亿元,同比下滑19.25%;整体净利润为负2.35亿元,相较上年同期利润2.57亿元,同比下滑191.44%。

商汇小贷在财报中解释称,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3931.87万元,主要原因是近两年来公司出现大量借款人经营困难导致不能按时支付借款利息。商汇小贷所遇到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

新三板上市的小贷公司是小贷行业相对实力较强的,可见未上市的小贷公司情况不会太好。

中小银行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从近几年银行业经营数据可以看出来,中小企业信贷不良率偏高,尤其是村镇银行,农信社和部分城商行,这几年盈利下滑,不良高企,个别银行不良率相对较快的攀升,普惠金融在中小银行的发展也不是很顺畅。

近日,银保监会对部分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违规乱收费进行了罚款等处罚。一些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违规向小微企业收取贷款承诺费、投融资顾问费、银行承兑汇票敞口管理费、法人账户透支业务承诺费等“两禁两限”费用,有银行在已有抵押的前提下向客户销售保险费率较高的人身意外险,提取高额代理手续费等。

大型银行这几年也开始在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寻找商业机会,大行进入普惠领域当然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经营,但是问题的焦点就在于大型银行做普惠金融是不经济的,因此就会出现许多变形动作,可能其中就包含完成整治任务的目的,而通过乱收费来弥补过高的成本的现象就比较普遍。

也就是说传统的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实践,目前遇到很多困难,这里有经济周期的原因也有政府监管和内部管理的问题,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可能是由于利率过低,要么通过其他方式去弥补,或者不具可持续,大约是一个“惠而不普”的问题。

普而不惠

与此同时,最近几年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于金融业的渗透,出现助贷和联合贷款等新的业态,由于互联网巨头能够提供巨大的流量和消费场景,尤其是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巨头有着庞大的电商交易,对于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交易行为、财务能力等等都有比较精准的数据,尤其是中小企业上下游的交易行为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进行精准画像,这对于信贷的定价和风险控制具有颠覆性的效果,这几年发展很快。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联合贷款市场规模已达2万亿左右,涉及数百家银行等金融机构,比如,2019年蚂蚁金服全年累计服务小微客户1656万户,同比增长80%;累计发放贷款1.7万亿元,同比增长72%。

截至2019年末,微众银行旗下“微粒贷”已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近600座城市超过2800万客户发放超过4.6亿笔贷款,累计放款额超过3.7万亿元。

蚂蚁金服旗下专司服务小微企业的网商银行,过去5年,全国小店贷款可得率超过50%,仅网商银行无接触贷款累计服务过的小微经营者就超过2900万。他们户均贷款3.6万元,80%过去从未获得银行贷款。

与此同时,他们的赢利也相当可观,今年前三季度网商银行净赚8.6亿,营收62亿,接近2019年全年。

联合贷款和助贷看起来似乎解决了风险控制问题和金融机构的赢利问题,但是存在的更大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只是资金提供者,并未参贷前审批和风险控制,但本质上风险最终还是由银行来承担。

事实上,最近今年金融科技的发展,无论是现金贷对于个小消费者的贷款还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最大的贡献是解决了贷款的可得性问题,就是大量此前得不到贷款得不到金融服务的客户得到了金融服务,金融市场大力度下沉,对于促进消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是必须高度肯定的。

但是关于现金贷、联合贷款和助贷的非议纷至沓来,比如“普而不惠”的问题,利率过高的问题,变相高利贷的问题,风险过高的问题,银子银行的问题等等。

监管加码

今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并发布新规,界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

目前央行发布的一年期LPR3.85%的4倍计算,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15.4%,较过去的24%和36%大幅下降。

11月2日,蚂蚁金服加快上市步伐,就在上市前夕,监管机构颁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注册资本方面,《暂行办法》要求,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另外,在地域范围、注册资本金、平台资质等方面都有了严格规定。

此征求意见稿一出,蚂蚁金服被暂缓上市。同时,行业风声鹤唳,许多行业人士认为,此文件如果严格执行,许多机构都必须关门。可以看出以新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互联网平台进行的小额贷款,目前正在接受严厉监管。

问题的实质是,如果在普而不惠和惠而不普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比如目前小贷公司、农信社等开办的普惠金融也许是“惠”的,但是由于规模有限,盈利能力不强,经营水平不足,面临较高风险,不具备可持续性。

而网络公司的联合贷款、现金贷和助贷等,可以对客户资质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进行精准画像,并能够有效控制风险,让许多得不到金融服务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得到了贷款,但是利率过高,更由于监管和操作问题,风险最终可能转移给银行,造成“普而不惠”。

走向信息技术主导的公益之路

在这两者有没有平衡点呢?笔者认为是有的。

首先,小贷公司从本世纪初开始探索,当时就是受到“小额贷款之父”——曾获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的孟加拉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创办的“格莱珉银行”模式的启发,当时的初衷就是想把民间借贷阳光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有8千多家小贷公司,后来又发展了村镇银行等等。

接着,国内许多金融机构开始做普惠金融,用得最多的模式就是联保互保模式,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尤其是2014年宏观经济下行之后,这种联保互保模式,反而成了引爆不良资产的导火索,许多金融机构损失惨重。

其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当初我们在受到尤努斯的启发发展小额信贷的时候,我们忽视了一个重大原则,尤努斯格莱珉银行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这金融活动必须是非盈利性的,至少是保本微利的。

虽然格莱珉所推崇的社会企业是可盈利的,因为他反复强调其社会企业的特点,格莱珉本身并不是为了盈利而是服务社会、服务最底层的穷困人群。

普惠金融一定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是格格不入的,小额信贷之所以要保本微利,保本只是为了继续这个事业,微利只是保证顺利运营,仅此而已,所以普惠金融一定是较低资本回报的。如果利润过高,它就必然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即使短期不良较少,风险不高,长期也会出现重大风险,目前我国发展的联合贷款和助贷在走这条路。

所以普惠金融必然是社会性的,不是逐利性的。我国许多小额信贷在起初往往都盈利又安全的,不良贷款很低,资本也赚得盆满钵满,大家都很乐观。这是由于前期没有经历过宏观经济整体下行的风险考验,长期运营其风险必然暴露。

即使遵照按照公益性、微利保本的原则,普惠金融也仍然难以承受宏观周期波动的系统性风险,格莱珉银行一直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一定的政府救助,财政资助,还包括大量的社会公益慈善的捐助。这当然是发生经济危机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情况下,才能由政府资金的介入进行救助,一般来说保本微利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近期一些监管措施,包括降低民间借贷利率,其实本质上还是希望在普惠金融领域,贯彻保本微利的目的。然而这个措施的弊端是,只是压低了普惠金融的利率,压低了资产端的利率,没有考虑到资金成本过高的问题,银行给的资金成本仍然不变,或者还要上涨,那么留给普惠平台的赢利空间就没有了。

那么政府更应该关注负债端资金成本过高的问题,比如大型银行给助贷等机构的资金是否也要相应降低利率,大型银行收取资金收益是否也应该降低到一定程度,保证联合贷款和助贷机构的资金成本不能过高,实现其保本微利的,以使其经营具有可持续性。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