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可否抄底美国汽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程元辉 上海报道
做世界“NO.1”一直是中国汽车企业的狂野梦想,全球金融危机到来时,跨国汽车受到不利因素影响陷入泥潭时,中国汽车企业距可以称霸全球的目标似乎越来越近。“抄底美国汽车”的言论甚嚣尘上,中国资本是否要出师的争论演变成一场洋派和土派的论战。
近期,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融资与并购主管合伙人谢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美国汽车制造业正处在困境之中,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对于中国的内在价值远远超过他们目前的估值,这是中国资本抄底美国汽车制造业的绝佳时机。”
这种声音得到一些国际并购纵横家的支持,也遭到中国本土专家的反对,两者说法不一,中国资本是否到了扬帆抄底的时机呢?
洋派:支持中国资本抄底
10月25日,亚太企业峰会上,在华尔街15年操盘兼并重组的华裔人士吴兆光回到上海,现在他是自己创立的投资公司的总经理。
“美国一些工厂的价值已经大幅度缩水,现在的价值远远低于实际价值,这次回国就是寻找买家,对美国制造业进行抄底。” 吴兆光向记者透露。
吴兆光认为,收购美国制造业对于国内资本有几个益处,首先是工厂购买价格低于实际价值,其次中国企业可以获得美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再次是本土生产直接敲开美国市场大门。
这个观点恰恰支持了普华永道谢韬的观点,与此同时,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李小加表示:“美国政府目前动用重金收购国家濒临破产的企业,但目前美国对中国的外债高企,实际上用的都是从中国借来的钱来抄底本国资产,等到美国经济复苏,美国政府无疑成了最大赢家,与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自己走出去呢。”
汇丰投资银行部门并购业务部分总监Oliver Smith表示,汇丰受福特公司委托受理捷豹和路虎出售事务,曾与包括印度塔塔及多个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潜在买家进行接洽,认为基于汇丰在并购方面的丰富经验,及塔塔对自身实力的积极证明,保证了捷豹和路虎两个高端品牌顺利转售给塔塔。
他认为这桩交易中,塔塔在多个投行及顾问公司协助下,成功完成并购,说明只要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新兴市场后起者有实力拓展全球足迹,进入高端市场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
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中国万得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清洁的观点更加直接:“可以抄底。原因是未来全球的汽车整车制造要靠中国;中国也需要全球的汽车市场。”他认为,中国抄底美国汽车,目的是把通用或克莱斯勒品牌收为国有,我们可以雇用国际经营人才实行管控,类似可口可乐购买汇源果汁。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支持中国资本抄底的都是有国际资本融资经验的专家或者企业老总,在国际资本市场纵横多年。
中国资本是否适合抄底,谢韬也提出自己的担心:中国汽车企业抄底美国汽车制造业也存在很大风险,毕竟中国汽车产业还没有具备国际顶级的管理水平,能否在获得技术和市场的同时控制好成本,是决定此次是否应当走出去的关键。
土派:不是抄底时机
相对国际资本家的抄底冲动,本土专家在中国资本抄底美国汽车的问题上非常冷静,国内多数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或者发表观点时都是相对保守的。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对于国外一些零部件企业,比如设计公司,还有一些人才,这些方面是一个机会,可以去收购或者是兼并,或者是买那些设计公司、零部件公司,有技术的可以做一做。
徐长明认为:“对整车企业,真的要考虑慎重一点,其实我更赞成丰田的那种扩张的方式,丰田基本上是产业自身,靠它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扩大。”
资深媒体评论员张志勇也认为,收购只能购买静态技术和设备,但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以及不断提高的竞争对手,真正让企业强大起来的则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以及长期的积累。但是这需要时间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
根据苏联并购经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受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因此,苏联汽车工业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但是,19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给了苏联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
斯大林抓住这个机遇,花费大笔黄金换回来福特的一个完整汽车厂。这个汽车厂是世界上第一个综合性大量采用流水线的工厂,整个厂包括炼钢、轧钢、轮胎、玻璃以及汽车各个总成的专业厂。
当时苏联买下了该厂的全套图纸和生产设备,建立起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高尔基汽车厂,并生产出了嘎斯汽车。然而,这样的购买并没有让现在的俄罗斯汽车工业取得多么辉煌的发展,俄罗斯市场基本还是欧美日品牌的天下,俄罗斯也只能被称为“金砖四国”之一。
张志勇表示:“中国资本要去抄什么底?单纯的资产不是中国汽车需要的,中国资本要去抄人才的底,人才决定了管理和技术创新。”
对于中国资本抄底美国汽车,著名独立汽车分析师钟师表示,这绝对是天方夜谭,中国汽车厂家都太小,加起来的产量不如美国一个厂商的,没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买回来也只是破铜烂铁。
对于美国技术人才的引进,钟师也有另类观点:“美国工程师的薪水都很高,中国企业养不起,再说企业管理存在文化差异,中国的企业文化决定国外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
汽车评论人贾新光的观点看起来和钟师观点非常默契:中国汽车企业还没有那么大的实力,不宜轻举妄动。
新华信汽车分析师金永生表示,抄底并无多大价值,由于这三大公司无论产品还是技术都具有很强烈的北美风格,这些产品不仅在欧洲、亚洲没市场,在北美传统市场的销售能力也越来越弱。
思迈汽车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孙李宏告诉记者,中国汽车企业基本为国有,不缺资本,但是缺的是管理,收购后中国企业或许根本无法操盘。
记者以为,目前国内各大汽车企业纷纷斥巨资投向自主品牌,比如一汽轿车23亿元再造红旗品牌,东风集团投资30亿元发展东风乘用车以及上汽、广汽和北汽都有自主品牌基地,中国汽车逐渐进入内在式发展,跨国收购或许不是好选择。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