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生物多样性教育的中国故事 经典专著《原野之窗》中文版在京发布

作者:文梅 陈柯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1-18 20:26:57

摘要:WWF高级顾问雍怡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原野之窗》中文编译版的发布,希望能使大家真正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从而让更多公众认同并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来。

贡献生物多样性教育的中国故事  经典专著《原野之窗》中文版在京发布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文梅 见习记者 陈柯宇 北京报道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自然教育,让广大公众了解生物多样性,提升保护意识和参与度,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11月16日,在中国林学会的指导以及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OPF)在京共同发布了全球经典生物多样性教育专著《原野之窗》。来自自然资源部宣教中心、生态环境部COP15执委会、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林业教育学会,以及林业、环保、出版、媒体等单位3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林学会赵树丛理事长在会上表示,明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我国昆明召开,通过《原野之窗》中文版所带动的公众教育活动,必将向全球贡献生物多样性教育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

WWF高级顾问雍怡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原野之窗》中文编译版的发布,希望能使大家真正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从而让更多公众认同并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来。

打造本土经典

《原野之窗》是全球公认的经典生物多样性教育专著,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帮助了千百万全球各地的自然教育者。此次发布的《原野之窗》中文编译版,分为“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为何重要”、“生物多样性现状”、“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四个主题,这个框架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不断地调整。

雍怡告诉《华夏时报》记者,WWF历时三年组织了对《原野之窗——生物多样性教育课程》一书的编译活动。“最初目的只是想翻译这本书,后来发现仅仅进行翻译远远不够。这本书原来构架对标的是美国的课程标准,为了让它重新适应中国老师解读的方式,我们做了很多调整,包括从语言的表达方式、数据的大量更新到中国案例的替换。”

在忠于原著的科学性、系统性、专业性的基础上,中文编译版更新了大量文献数据,补充并丰富了中国的现状数据、热点议题和本土案例,最终形成一套展现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专著。同时也保留了书中部分经典北美案例,令读者有机会运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视角去阅读和运用本书。

中国林业出版社董事长、党委书记刘东黎认为,自然教育的发展需要打造经典,自然教育的传播要从经典开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社会启蒙的作用,而出版是教育的一部分。他建议《原野之窗》以打造经典为目标,动员各界社会力量,依托各类传播平台,大胆尝试各种创新路径,将这本精彩的专业著作带给更多热爱自然、关注和从事自然教育的人们。

与会人士表示,《原野之窗——生物多样性教育课程》一书出版后,将会推荐给全国的林业科技工作者、自然教育的推动者和爱好者、自然教育学校和基地以及各类自然教育机构,为国内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提供专业指导和案例借鉴,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能力提升。

据悉,WWF近期还将联合OPF为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优秀环境教育工作者举办《原野之窗》生物多样性教育工作坊,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设计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实务培训方案,从而丰富WWF环境教育实务培训和注册系统的管理体系。

生物多样性教育是时代之需

当前,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据2019年《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报告》显示,75%的陆地环境和大约66%的海洋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约有100万动植物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威胁。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近年来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持续加大生态空间保护力度,扎实做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各方面广泛认可。

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夏俊在会上表示,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面向公众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已是时代和社会的客观需求。

此前,WWF中国生物多样性意识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只有34%的公众听说过并知道“生物多样性”含义,57%的公众表示听说过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公众的生物多样性教育仍较为匮乏。

为了更好地提升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在进行《原野之窗》编译工作的同时,WWF与OPF共同开启“发现身边的自然”公众生物多样性教育项目。在过去一年中,“发现身边的自然”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100多场活动,线下直接参与公众人数超过100万,线上阅读人数超过3000万人。

此外,创新传统教学方式也是业界关注焦点之一。雍怡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传统的宣传教育更多偏重在知识层面,公众难以将生物多样性问题与自己联系在一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而打折扣。

在雍怡看来,学校老师可以打破原本的教学方式,通过《原野之窗》推荐的很多教学方法开展创新教育,让教育一线的老师们在教学的实践中感受新的方法带来的改变,这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要改变生物多样性教育的现状,最终还是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雍怡说。


见习编辑:刘兴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