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或透支未来捐赠资源 基金会平台组织呼吁携手应对挑战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1-10 15:19:12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文梅 见习记者 陈柯宇 北京报道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基金会行业在历经十余年跨越式发展之后,未来开始出现新的变数。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社会捐赠热情空前高涨,中国慈善联合会数据显示,疫情暴发后仅月余,全国用于此次疫情防控的慈善捐赠总额已逾257亿元。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全年捐款总量或大幅增长,但无疑也“透支”了未来的捐赠资源,公益组织明年的筹款充满不确定性。
疫情之前,基金会在数量上已连续10年呈激增之势。民政部数据显示,2020年11月,全国基金会数量已达到8300多家,较2010年2250家增长超3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捐赠额则在10余年间增速迟缓。据社科院发布的慈善蓝皮书显示,2019年我国社会慈善捐赠总额约为1330亿元,较2010年1189亿元增长不到12%。
长期“僧多肉少”的局面,本就加剧了基金会行业的竞争态势,而疫情带来的消极影响,更是让业界对未来忧心忡忡。
“受疫情影响,未来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我们处在变革当中,所以要做好随时应对这些变化的准备。”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谭红波说。
谭红波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为了应对疫情挑战,将于本月22日至27日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年会,届时会集合行业专家、实践者,共同探讨基金会发展现状,为基金会疫后生存与发展寻找新的出路,年会也将主题定为:因势聚力,协创未来——变局挑战中的基金会。
“我们呼吁全行业要顺势而为,凝聚力量,携手应对变局挑战。”谭红波说。
见证非公募基金会惊人增速
2008年汶川地震开启了“中国公益元年”,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也应时而生,其12年来的成长轨迹恰似国内基金会行业生态变迁的缩影。
1981年,第一家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 ,但直到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才首次提出非公募基金会的登记注册办法,个人、民营企业均可自愿兴办基金会。据民政部发布的年度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从2005年到2009年,全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数量从254家增长至800家,平均年增长率为33.56%,远远高于同期公募基金会平均9.45%的年增长率。
正是在非公募基金会的快速上升期,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的前身——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在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的指导下,于2008年由八家机构联合发起。“当时行业发展到一个阶段,希望有一个组织能够集中做一些信息的收集、反馈,促进行业内部交流。”谭红波说。
此后,从2009年到2015年,基金会论坛年会的主题主要集中于基金会本身,如“内部治理”“行业使命”“资金筹集与使用”“人才发展”,以及基金会在行业和社会建设中的角色与定位。这也与当时中国基金会正处于数量上升期的发展状况不谋而合。近十年来,非公募基金会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5%,是公募基金会数量增速(7%)的近4倍。“这个阶段基金会论坛年会的主题关注点集中于怎样管好钱、怎样做好内部治理、怎样去做投资这些方面。”谭红波说道。
2016年,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更名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更加广泛地面向基金会行业,建设中国基金会行业生态系统。这次更名除了受《慈善法》颁布实施和基金会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基金会论坛自身定位和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型。“我们发现中国的基金会长期都将是操作型和资助型并存,甚至操作型基金会的数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占有优势的,这两种类型的基金会各有特点和价值,共同发展。他们都是中国基金会行业生态建设中重要的力量。”谭红波解释道。
更名之后,基金会论坛年会主题随时代变化产生了新的特点。据谭红波总结观察,年会的主题从那时起开始跳出基金会本身,用生态的视角聚焦整个行业的发展。
那么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12年以来是如何关注整个行业的发展呢?
谭红波总结道,基金会论坛年会的举办首先是促进各基金会对当下现状的了解、促进基金会之间资源的相互链接与合作,其次通过每年不同话题的探讨,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路,最后,由于中国基金会行业仍处于一个比较基础的发展阶段,基金会从业者仍较少,年会的举办也继续为从业者提供交流分享的机会。而且最近几年,除了年会等行业交流活动,基金会论坛还通过开展研究支持、能力建设、传播倡导等项目,参与基金会行业生态的建设。
疫后生存亟需聚力“破圈”
2020年突遭疫情变故,回看疫情期间基金会的表现,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总监史成斌认为,公益界和学术界对于此次基金会应对疫情反应的评价,褒贬不一,一些基金会展现出在医疗和救援应对方面非常高的专业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更多的基金会对于疫情没有预案、措手不及,这也导致基金会目前面临一个重大的疫后生存问题。
“企业已经感受到疫情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冲击,对于基金会行业来讲,真正的海啸可能还要缓一波到来,基金会行业在明年会更加难熬。”史成斌说。
那么,目前我国基金会又该以怎样的状态去应对这样的环境变化呢?史成斌认为,我国基金会行业目前还处于“童年期”的初级发展阶段,规模还较小,公众对基金会的价值和作用的认知也不到位,行业缺少话语权去积极反映一些共同诉求。
谭红波对此也指出,公益如何破圈、让更多人能关注到公益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基金会行业整体格局大致固定,要打破此种现状,行业内人士不仅要觉知到目前处于内卷、变化的状态,同时也要突破现有的眼界和格局,才能更好地破圈。”谭红波说。
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在今天变得特别重要,基金会作为重要的社会建设力量之一,要联合不同的力量携手应对挑战。
此次基金会论坛年会的开展能否为行业发展探索出更好的前路呢?谭红波表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举办十二年以来,每年的主题都根据当下实况而变化,这个变化本身到底是不是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组织方一直在反思的问题。
“但不论怎样,基金会行业要想从今年的变局困境中突围发展,都需要多方探讨,集思广益,才能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思路。”谭红波说。
见习编辑:刘兴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