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解码深圳奇迹:创新突围,开放包容

作者:隋娉娉 杨仕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9-24 18:18:46

摘要:不分高低贵贱,无论东西南北,“来了就是深圳人”体现了深圳海纳天下、英雄不问出处的宽阔胸怀。盛瑞生表示:“创新无止、基业常青、开放包容、生机无限,这是深圳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对深圳以及平安续写新篇章的憧憬和梦想。”

解码深圳奇迹:创新突围,开放包容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隋娉娉 杨仕省 深圳报道

深圳特区的前身是宝安县,一个没有工业、没有大学、更没有研究所的纯农业县。在大家眼中,将其建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本应是无稽之谈,但深圳却超乎常人想象。

“深珠汕厦四个经济特区是同步发展的,在成立的前15年享受同样的中央政策,为什么辖区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处于弱势地位的深圳,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产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经济质量?”9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深圳市原市长李子彬在“进无止境——纪念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暨企业精神高峰论坛”上提出了这个疑问,这也是其他学者共同探讨的主题之一。

从“野孩子”到“顶梁柱”,深圳奇迹的动因和密码到底是什么?

创新突围

既然始于蛇口,那么就从蛇口基因来找寻密码。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王志纲一句话总结道:“蛇口乃至深圳最大的特点是鼓励创新。”

创新就是筹码,就是竞争力,创新的终极阶段是“想到了造”。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认为,正因具备“想到了造”的能力,深圳的一批企业才能够崭露头角。

周其仁举例称,华为手机系统能够成为5G标准之一,背后实际上是用了一位科学家的论文,这种做法就是把论文和原理转化为技术,技术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全球第一款折叠屏手机制造商柔宇科技,最初同样是将一篇论文的原理变成了柔性屏技术专利,后投入量产。“这种打法能不能成功,没有人能保证,但这个做法非常值得认可,因为这是想到了造,不是看到产品才造。”

在“想,然后把它做出来”这方面,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被在场学者称作标杆——把想法付诸实现,无畏成败,这也是平安集团的业务能够不断推陈出新的缘由。不过,人文财经观察家、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秦朔也随之抛出了几个问号——深圳还能再出现“三马”(马明哲、马蔚华、马化腾)吗?既大疆之后,深圳的百亿美金级的独角兽不见踪影,人口流入第一城的宝座在2019年被杭州占领,深圳是不是需要做一些反思?

深圳市政府研究室给出秦朔的答案是,“去看一座城市的创业密度就可以了”。

“深圳今天这么多大企业,在当年都是无名的,华为成立时的注册资本只有几千块而已。如果一个地方有很好的创业密度和创业环境,创业者就有可能脱颖而出。”秦朔计算出,每七个深圳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个企业,每四个深圳常住人口就有一个上市主体。

“按照每千人的市场主体来计算,深圳是253,广州是156,杭州117,上海103,北京是97。这个数据很清晰的告诉你,深圳成功的原因在哪里,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在哪里。直到今天为止,深圳仍然是中国空气里创业浓度最强、创业氛围最好的城市。”秦朔说。

“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是中央给予深圳2025年的目标。著名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认为,也正是因为此类国家级战略意图,使得深圳现在面临的挑战比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甚至比90年代还要大,如今正处于“一只脚踏入有人区,另一只脚仍在无人区”的发展阶段。

管清友提到,此前深圳的发展是有方向性的,但如今,建设科技中心、金融中心,以及实现中央的战略意图、建成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之中涉及的很多领域对于深圳来说都是没有参照经验的。“这是深圳面临最大的挑战,当然这也是一种‘幸福的焦虑’。”

而另一方面,深圳也有可以对标的城市,例如金融方面学习上海、香港、迪拜,科技学习硅谷、台湾新竹。

开放包容

“本土文化强烈的地方,长成参天大树都非常难,而深圳恰恰相反。”王志纲说,深圳作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它的生态就是包容。例如华强北的诞生,既是深圳创新的探索,也是包容的体现。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电子工业部在华强北设立了赛格集团(原深圳电子集团),成员企业开始发展、获得政府资源;华强北也自由生长,发展成全世界财阀想要采购山寨产品的首选地。王志纲将彼时的华强北比作“卧虎藏龙的侏罗纪公园”——虽是备受争议的山寨中心,但更是腾讯、康佳、大族激光、海能达等优秀公司的发源地。

李子彬同样认为,正是因为深圳长期坚持营造高包容性的创业环境,深圳自改革开放以来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中外的跨国集团,这与北京、上海的体制机制形成了一定反差。

扎根于深圳的企业也具备了这座城市赋予的包容基因。中国平安集团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分享到,平安集团之所以能够在如今成为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第21名,成为中国金融类上榜企业的榜首,“包容开放的人才观”便是原因之一。

“早在公司创立之初,我们就是五湖四海、各方各省青年来深圳创业。随着中国金融的不断推进,来自美英澳等不同背景的外籍人士加入平安,成为平安独特的人才景观,也是平安国际化的重要标识。”盛瑞生称,平安集团的空降兵同样拥有实权,他们基本占据了高管的50%。“迄今为止,有五个金融业人士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国政府友谊奖,这五个人都是出自平安。”

如今,包容基因给予了平安更高远的成长空间,成功促使平安从保险公司跨入综合性公司,又从传统金融跨入到了科技公司的行列。今年上半年,平安自研专利已经达到2.6万件;在金融方面的专利连续两年位列世界机构排名第一,医疗科技的专利排名第二。

不分高低贵贱,无论东西南北,“来了就是深圳人”体现了深圳海纳天下、英雄不问出处的宽阔胸怀。盛瑞生表示:“创新无止、基业常青、开放包容、生机无限,这是深圳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对深圳以及平安续写新篇章的憧憬和梦想。”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