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银:“小个子”的大梦想,四次创业终得正果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7-02 08:17:40

摘要:在王华银看来,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精神和灵魂是残缺的,等、靠、要得来的,既不光荣,也不体面。

王华银:“小个子”的大梦想,四次创业终得正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长沙报道

生活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

6月下旬,全国残疾人脱贫和助残扶贫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走进湖南长沙,其中有一个报告人,身材矮小,不停的穿梭在人群当中,乐观而又善谈,这就是王华银,很难看出他已是34岁的年龄。

而就是靠着这不高的个子,不光撑起了一家7口的天,同时带领着村里的人一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王华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矮哥”王华银。

四次创业终得正果

王华银,来自贵州福泉,是一名先天性侏儒病患者,身高只有1米2,一家7口人中除了父母和两个孩子,他的弟弟及妻子都是残疾人。

按照相关的扶贫标准,王华银的家庭理应属于重点贫困户,也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种帮扶力量重点照顾的对象。但是,王华银坚决不做贫困户,他要靠自己养活自己,靠自己的奋斗养活家人。

从16岁起,王华银就外出打工,但由于身体原因,没有一家工厂愿意接收,无奈之下,他返回了老家。为了生活,他曾摆过地摊、干过苦力,可收入实在是太低了,几乎连自己都养不活,更谈不上给家人好一些的生活保障。看着日渐年老的父母和破旧的房屋,他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想办法撑起这个家。

当时,时常有人下乡收购土鸡,于是他就决定,利用家里面积攒的鸡蛋,自己创业。

“我把家里母鸡下的蛋筹集起来,自己学着用电灯加温孵化小鸡,由于不懂技术,即将孵出的小鸡全部死在蛋壳内,我不甘心,又跟亲戚朋友借了些钱,买来200多羽小鸡用旧烤棚保温饲养,看着小鸡在自己的精心护理下慢慢长大,我尝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小鸡长到2斤多了,想着散养林下鸡肉质好,我将鸡们赶出烤棚,放到山上。”王华银表示,然而几天时间,200多只鸡全部感冒死光。

祸不单行,那段时间,王华银常常感觉到双腿隐隐疼痛,经检查确诊,他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病。疾病、创业失败的双重打击,使得王华银心灰意冷,他躺在床上整个人连起来的力气都没有。

然而,看着简陋的家、想到身上背的债,他对自已说“不能就这样认输”。王华银决定,再次离开家,奔赴浙江。由于自身条件,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做了一份很苦很累,而收入很低的工作。尽管这样,他还是很珍惜这难得的就业机会,想着多攒一分钱,未来就多一分希望。

上天为你关上一道门时,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这期间,王华银收获了自己的爱情,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不想一辈子都在外打工,为此,王华银决定回家创业。

2004年,他带着家里仅有的17000元现金,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来到市区,与人合伙经营一家精品店,因经验不足,造成货物积压,尽管付出了最大努力,却依然亏损严重。精品店生意失败后,无奈之下他整合了所剩下的货物,背起货囊“转战”贵州福泉的各个乡镇赶“乡场”,哪里有“乡场”,哪里就有王华银的身影。

到了2007年,他看准了卖牛生意,将摆地摊所得的1000元以及多方筹资的7000元,用于第三次投资。在买卖牛的那两年时间里,他走遍了福泉的每一个村寨,甚至还常常到临县牛马集散市场。无论路途多远、无论天气如何,每次买到牛后,他都会走小路将牛往家里赶,最远的一次他走了60多公里,从早上走到晚上,脚上的水泡都磨破了,钻心的痛。回到家连买回的牛都累得躺下。即便如此,每完成一次交易,从中赚取一两百块钱的差价时,他觉得自己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2008年,王华银家的老房子面临倒塌的风险,恰逢国家进行危房改造,个人也要出一部分资金,为此,王华银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连最后圈养的8头牛都卖了建房,还欠了一大笔外债。牛没了,王华银再次踏上了出门的打工的路。身在他乡,他渴了喝生水、累了坐背包,身材的缺陷难免让他受到到许多异样的眼光。在外出务工期间,王华银每个月的生活费仅为70元,最高也没有超过90元,省吃俭用只是为了回乡后能继续他的致富梦。

在农村,种田种地是主业,养殖是副业,这是传统的农业观念,经过一段时期的漂泊,王华银决定把老家的土地资源利用起来,把养殖作为主业。2010年9月,经过慎重思考,王华银回到家乡,将目光转向养殖业。这次,他再次向亲戚朋友借款2万余元,从粮草储备到圈舍修建,以家养的4头牛为“班底”,开始了第四次创业之路。

这次创业跟前三次不同,在得知王华银想养牛的想法且开始着手之后,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市残联、市住建、市市场监管、市农工、牛场镇等多家部门协商,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经过多方扶持和干部们帮着王华银起早贪黑的准备,他的简易牛圈建了起来。当时,福泉农商行牛场信用社下村入户开展信贷宣传工作,他又向牛场信用社申请贷款2万元,用于发展养牛。

天道酬勤,两年后,王华银的努力和付出终于得到回报,养殖带来的经济效益开始显现,他不仅还清了2万元钱的贷款,还买上了小货车,日子也逐渐过得好了起来。尝到甜头后,王华银的胆子也大了起来,他再次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扩大养殖规模,创办了小微企业——福泉市华银养殖场。经过几年发展,养殖场有30余头牛、母猪16头,仔猪70余头,同时又新建了2个圈舍。

抱团发展合作社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我时常在想,假如我一个人只喂了十头牛,今天我销售只有五头或者两头,对于外面的采购员来说,你这点数量对他来说一点兴趣都没有。以我一个人的力量,起码要很多年以后不断地努力可能才打入市场,我不如召集大家聚起来,既又解决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就业,减少留守老人,减少留守儿童,也是为我以后打入市场创建品牌打好基础。”王华银决定,把大家的力量聚起来,抱团发展养殖业。

说干就干。2016年3月,王华银和寨上两个村民共同投资50多万元,利用自家的闲置的土地,再租用邻居的土地大约40多亩连成一片,带领周边11户农户组建银富养殖专业合作社,其中残疾人有6人,发展生猪养殖。养殖场成立之初,资金不够,合作社就通过小额信用贷,边建设边投入,建成一栋使用一栋,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养殖场现在总投资400多万元,建成圈舍10余栋,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吸引带动周边村民通过发展养殖致富。

到了2017年年初,养殖合作社开始见效益,销售收入达100多万元。养殖合作社被先后评为“县级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州级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省级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共获得县级补助资金2万、州级补助资金6万元、省级补助资金20万元。同时得到了“3个15万”创业贴息、小微企业补贴、特惠贷等政策支持。除此之外,王华银个人还被被评为“残疾人自强模范”、2017年度贵州省残疾人十大杰出典范等称号,2019年又被评为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的奖励和荣誉,这既是对王华银创业的认可,也是对他的鼓励。

自此,王华银创业致富的的信心更足了。

为了让合作社这艘创业船走得更远,行得更稳,帮助更多的残疾人,王华银参加了“农村金融致富学校”学习养殖技术和知识,而且他将“农村金融致富学校”办学点建在自己的养殖场内,利用农闲时节,把自己的养殖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众多农户。

“只要群众有需要,我就时时为他们服务。我还将饲料、药品以进价卖给养殖户,不从中赚取差价和利润。为了帮助想发展养殖业又没有钱进行前期投入的困难家庭,我免费将仔猪捐赠给当地的残疾人和困难贫困户发展养殖,并进行登记确认,以便合作社在后期进行养殖跟踪和技术指导。目前共有23户残疾人和贫困户领到仔猪,合作社一共发出了40头仔猪,1头母猪。”王华银称。

去年8月,王华银参加了贵州省残联在石阡县召开的全省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誓师大会暨现场推进会,他深受感染和启发。当天晚上,他就召开了合作社会议,把在石阡现场会看到、听到、学到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并决定借鉴石阡的优秀经验,采取土地入股分红抱团发展模式,特别是将全村重度残疾人作为入股分红的重点对象,实现合作社发展壮大同残疾人实现小康相结合。

目前,王华银已将原养殖场周围的土地通过租赁或入股等方式流转到合作社名下,正在建设一个能容纳300到500头牛的养殖基地,形成规模化养殖,让大家一起致富。

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敞开的,残疾人在祖国的宽阔怀抱里,一样可以有所作为。在王华银看来,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精神和灵魂是残缺的,等、靠、要得来的,既不光荣,也不体面。劳动最光荣,奋斗的果实最甜蜜。残疾人只要自尊、自信、自理、自强,一样可以用双手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