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横渠四句”向“与同四句”升华——张载儒门心法感悟

作者:刘长焕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6-28 16:05:13

摘要:“横渠四句”是宋明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心性”概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感悟、提炼并升华到“与同四句”,是心灵品质建设和道德智慧在历史文化发展中自我认知的新阶段。

由“横渠四句”向“与同四句”升华——张载儒门心法感悟

刘长焕

宋儒张载曾有四句心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将此说概括为“横渠四句”。深度参悟和践行这四句话,一直是宋、元、明、清以来儒门问学者极其重视的价值维度。可以说“横渠四句”是张载穷究一生对儒门心法的概括,成为后代学人奉行的参修路径和行动指南。考其渊源,不难知其觉照的核心乃是对《易经》“大人四句”(笔者案)的深化感悟和实践。易经“大人四句”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张载的实证功夫和德性觉醒,从“大人四句”不断升华,他把关注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之绝学和万世之太平,作为大丈夫安身立命,成就大业,参赞天地之要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在现阶段中国,人们对自身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宇宙意识等精神层面的观照,开始逐步有更深度的觉醒、顿悟和体会,而这些觉悟和实证经验,无疑将会促进人们精神境界向更高层次升华。事实上,当我们在不断剔除和放下“小我”,开启更大的关怀视界,进一步廓然放大本心,同时进行必要的自觉回望和反省内观的时候,就不难深切地观照自心并由此坚定文化自信,发明心地,窥见生命本质和心性的主宰力量。而在不断加强自身心灵品质建设之时,也就不断开始自觉承担起利益他人、利益社会、服务国家乃至造福人类的历史责任。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文化传承中若干历史经验的概说。中华文化尤其注重主体心性,其以观念文化为主线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作用于物质建设和改造的动能,早已涉及精神和物质的统一规律的把握,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事事物物。

“横渠四句”是宋明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心性”概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感悟、提炼并升华到“与同四句”,是心灵品质建设和道德智慧在历史文化发展中自我认知的新阶段。在提出“与天地同心,与生民同命,与往圣同绝学,与万世同太平。”观点之前,笔者经历了一个深刻的参悟、觉察和实证过程。是在自我反省、修练内功、刮骨疗伤中寻求生命焕然一新的路径上,经参赞化育的实践体证所得。同时,也切实参修了阳明先生所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身之主宰便是心”“事有不成,反求诸己”等心学要义,并结合大儒张载的心性自觉和心地发明境界,对文化弘扬中攸关人人心灵建设的现实需求和“朝闻夕死”的刻骨追问与觉醒而体悟出来的,是对可学而至的圣贤境界的进一步体认。

与天地同心

“与同四句”之第一句“与天地同心”,在心源观照上破除了“人、我”“物、我”的二元对立观念,呈现出理体本来不二的洞然明澈的统一境界。人本是天地间一“物”,而此“物”之主宰便是“心”。因而我们在观念上强调物质第一之时,这一个“强调”其实正是观念返照的开始。而观念升起发动的开始,则无不是事物萌发与物质运动在精神种子力量的主宰、认知和反映。我们要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终始合一等“性相”加以实证,前提则是务必放下自己的积习、陈见、固执而以更加灵活的、实事求是的方法去观照现实需求。而这正是《汉书》中所谓“实事求是”的方法实践在“心物”统一之时应坚守的辩证解决之路。对于世间不断变化的各种“事物”,切实注意体证作为参与者、主持者、研究者、描述和践行者的重要维度,实际上就是人人在“心”上所作出的正确价值判断、忖思、与辩证的维度。之所以秉持公心,心怀天下和维护公众利益是人类恒常的价值,正是因为人人的心灵都含摄着本来宏大、深远、公正、智慧和道德等具有重大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与同四句”就不仅仅是对“横渠四句”文字上的简单替换。

历代典籍中关于“天不私覆,地不私载”的大道,到了现实生活,我们就会常常因为不明和贪欲的遮蔽,而迷失在利益纠葛争执之中,乃至许多人放松对自己的观照和严格要求,不幸走上贪腐堕落甚至是犯罪的道路。故知《吕览》专列“去私”一篇,不能不说是古人鲜明的价值彰显和对天地妙理的效法和揭示。人一旦私心太重,其生命的光华便因境界和格局太小而很难释放。而“去私”是高尚人格和圆满道德修炼的必然历程,也是圆满人格、赢得尊重和成就事业的根基。这也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总要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来激励自己自强不息的原因。宋代民族英雄岳飞之所以要把“精忠报国”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目标,原因就在忠诚与担当的巨大主体力量的具足。每一个人,只要有一念利国利民的心发动,其宏大的志向才可得以建立。而“有志者,事竟成”,“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等等警策,也正是这一人生最重要真理的说明。

朱熹诗句“为有源头活水来”之“源头”的本质正是“心”,即与天地同一之“无私的心”,换句话说就是“纯净无染之心”。这是觉悟与快乐的源泉,是人生境界与格局得以放大的源泉,是一个人心灵品质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正义、仁爱、忠孝、温暖、互助、和睦等等德行的总源泉和价值核心。是值得细细参悟、品鉴、对照的人生要义,是一个人“学以成人”的关键所在。

与生民同命

与生民同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同呼吸,共命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概括。正是因为人人有“心”,故人人都可以建设心灵品质并开发心灵宝藏从而主宰行为作用。每一个人的起心动念,是需要自己觉察的。因为由心念发动所产生的意识、语言和行为,皆无不遵循作用与反作用的原理,从而形成无数的错综复杂的心与心的链接,形成五彩斑斓、多元共存的文明形态、生活形态、事业形态等。世界之所以不太平,究其根源,无不是因为私欲和邪见发动并表现在行为上的作用和反作用。只有每一个人都能够意识到“与生民同命”,并坚定遵守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世界和平才可能最终实现。

而要明白所有人“此心相同”、“此心光明”的路径在于,我们要把建设心灵品质作为自我开发心灵宝藏的人生策略来践行。要不断地在“心”上下功夫,不断体证和明白心地纯正、朴实、本来干净的深刻道理,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不该取的决不取,不该做的事决不做,有违法律的事决不干,伤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念头和行为决不起来。时时保持在自我觉醒的状态,这是真正的“自我文明”“自我化育”“自我警惕”。因为“与生民同命”,表示每一个人的意识、语言、行为都无一不在大家的观照之下,谚语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老子讲“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就是这个道理。保证每一个起心动念的正确并以智慧合理的方式达成结果,这就是“知行合一”。所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本质就是“与生民同命”最究竟的奥义揭示。

与往圣同绝学

事实上,我们与过往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圣贤,在最根本处的“心”是相同的。圣贤在其修养上的特质,无不是念念观照自己,所谓“三省吾身”就是对当下的观照。古人通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鲜活、变化与顺势之理,而自觉努力建设其心灵品质并以此作为人生重大战略,这不仅能开发深奥而丰富的心灵宝藏,启动了无穷的智慧和能量,如日月之光辉照破不明和黑暗,还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崇高、雄浑的伟大典范和真善美的价值风标。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就是在赞叹圣人作为无私的大觉悟者,他们奉行无我利他、化育天下的伟大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把人类的幸福、智慧、快乐、和平作为自己的终身职志。古今中外无数圣哲共同的特征就是参赞天地,念念无私,处处皆以纯净至极的博大心性去主宰其行为作用,最终才成就了大中至正、无偏无私的高明智慧,也因此光照千秋历史,并指引着人类正确前行。孔夫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人与人、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一普世道德箴言被西方思想家称作道德黄金律,并镌刻在联合国总部大楼,被一切爱好和平的人士自觉奉守和践行。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无数经验教训都透露给了我们:比如谁做到无上仁爱、无穷智慧、无量胸怀、无尽能量并能奉行无我利他,化育天下的高尚事业,谁就亲证了往圣之绝学,谁的心灵品质就同于往圣之境界。此绝学的本质是毫无一念私心,须依据廓然大公的崇高境界方可圆满养成,而非仅仅只依靠丰富的书本知识。此“读书明理”的本质要求正是“学以成人”的前提和基础。唯有发起大心,树立远大志向并努力修炼,致力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崇高事业,才匹配宏大的格局和境界。舍此,往往不小心就会成为“可怜悯者”,在不觉不知中浪费生命美好时光而最终碌碌无为。当我们树立起为国为民乃至全人类美好事业的奋斗目标,人才培养和受教育者的自我内生动力和巨大能量才得以充分释放和体现。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本质上乃是钱先生对学人为国为民乃至为人类的大担当心没法由衷地生起而深感忧虑的一次灵魂拷问。比起当年抗日救亡,振兴国家、立志奋发、投身救国和国家重建的伟大前辈们来,我们现在多少成绩一流的高考“状元”及莘莘学子,就断然不应自甘平庸,自甘渺小,更不应执着“小我”的经济富裕、自我满足,以至于不小心竟养成卑怯无力的人格颠倒者,甚至抱着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自毁自弃者。若真如此,又怎么可以明白和体察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至于枯竭的深刻道理。而一个发心为国家民族担当的人,其内心所感受的快乐、收获的成功、达成的幸福、圆满乃至觉悟以及他所实现生命光华灿烂的境界,的的确确是常人很难想像的,必须用心时时体证才可以明白其中的奥妙。

所以,“与往圣同绝学”的关键是先与往圣同“大志”。古人讲“志与道合者大”,“道济天下”,这是所有志存高远的人学习、参悟、向往的宏大目标。

与万世同太平

“与万世同太平”,所揭示的是宇宙人生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观念和认知。在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无尽时间轴上,人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在没有边界的无穷空间之中,人人本质上也是平等的。世界和平的本质是生命的价值平等,唯有人人尊重生命,剔除各种贪婪、傲慢、偏见、自私、争斗等等恶念,回归纯朴、诚信、善良、公正、友爱、文明、富强、和谐、敬业等等核心价值,与万世同太平的伟大理想,才能落地生根在人们心中,并外化为切实的行动。

“与同四句”和“横渠四句”的区别在于:“与同四句”在“横渠四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证而升华。“与同四句”揭示了宇宙间的“不二”理体,是“知行合一”和“实事求是”的本体觉悟和智慧开启。而在“修炼”过程中,圣人所必须秉持的是明心和净心的两个功夫,明心就是要明白人人心中拥有无尽宝藏;明白行为作用与反作用这两个真实不虚的“理”。净心即是用尽一切可行的正确方法还原人人本来纯净高明,且含藏着一切真善美的无尽妙用的心灵境界。“与同四句”即是以明心和净心功夫作为参修标准的,依据此原则进行自我对照、叩问、反省,则不难知道人生方向的对错和差距的大小,这是一个可供人们自我修养心性的参照体系和抓手。

我们在对中华五千年文化进行归根、洞察、反本、开新等综合考量过程中,不但需要对“不易、变易、简易”宇宙法则的参悟和实证经验,且必须对诸子百家就心性之精微、广大、高明、中和、德性等的玄妙起用做通贯的梳理和体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智慧系统,在各种“经史子集”文献的背后,都有对“人何以成为正确的人”的不断拷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所有人共同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内涵的把握;是在思想的根源处——“心性”上发问并进行源头活水的思考、觉醒和呈现。

总之,从张载“横渠四句”向“与同四句”的升华,可进一步洞察和建设心灵品质从而开发心灵宝藏的主宰行为作用的重要价值。只有人人把握生命和事业的源头活水,才有事业得以最终成就并保持长久“清如许”的澄澈境界和永远不竭的能量。而与之相对应,我们就会进一步明白:当我们抱定与天地一样高远、博大、无私的相同的心,就一定能够开发出“与生民同命”的人生境界和格局,也就定然能够成就与往圣同样觉悟的仁爱、胸襟、智慧人格和能量等优秀品质,最终也就定能达成与万世同太平的利益人类的伟大事业。

而最关键的是,我们需要时时处处,不断地对此进行深入感悟和实践,不断地在明心和净心上用足功夫,从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澡雪精神,建设心灵品质从而开发心灵宝藏以主宰行为作用,实现人生境界的全面焕然一新,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文明、多元、共赢、互鉴、持久和平的世界而凝聚起磅礴的永不枯竭的巨大力量。(作者为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开明文化书院山长)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