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支付宝开战微信 3年投10亿小程序正式上线

作者:张 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9-14 19:49:42

摘要:低调开放公测一年后,支付宝小程序正式上线。9月12日,《华夏时报》记者在蚂蚁开放日小程序专场上获悉,支付宝宣布正式成立小程序事业部,3年投入10亿创新基金,助力开发者和商家深入升级各类服务场景。

支付宝开战微信  3年投10亿小程序正式上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低调开放公测一年后,支付宝小程序正式上线。

9月12日,《华夏时报》记者在蚂蚁开放日小程序专场上获悉,支付宝宣布正式成立小程序事业部,3年投入10亿创新基金,助力开发者和商家深入升级各类服务场景。

作为继微信之后的又一互联网重大布局支付宝小程序的上线,无疑为占比53.73%的支付宝抢占更多市场,支付宝小程序和微信有何本质的不同?而在持续加码深耕的背后,其未来发展从工具逐步走向平台化的技术载体运作思路明显。

支付宝小程序事业部成立

“支付宝小程序,将是蚂蚁金服未来三年最重要的战略之一。”今年8月,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与部分支付宝小程序开发者面对面交流,首次提出这个战略。

9月12日,蚂蚁金服正式成立支付宝小程序事业部,管仲任事业部总经理,首次公布小程序的“718+X”业务战略,小程序作为蚂蚁金服未来三年最重要的战略,未来3年将投入10亿元创新基金,助力开发者和商家深入升级各类服务场景。

支付宝官方团队还透露,未来半年内,支付宝小程序将逐步向个人开发者开放,其中,7大入口指的是扫一扫、搜索、朋友tab主入口、支付成功页、小程序收藏、生活号及卡包,按照支付宝团队的设想,这7大入口将构成从服务、拉新到留存再到促活的完整闭环。

支付宝相关人士向记者举例说,以线下门店为例,顾客完成交易后,门店可以在支付成功页直接透出自己的小程序,通过关注即送优惠券等方式,引导用户关注收藏,之后的日常经营中再利用生活号消息触达、卡包卡券二次营销等路径,激发顾客二次复购。

而此次支付对小程序再次发力的主要原因是,经过一年多的测试,支付宝已经逐步看到小程序未来的发展潜力。

另据支付宝最新数据显示,自2017年9月开放公测以来,支付宝小程序已陆续开放工具、零售、生活服务、旅游出行与交通、公益、金融、教育、医疗、政务等九大类目。截至目前,支付宝小程序平台的小程序数量共计超过2万,日活达1.2亿,用户数达3亿。

支付宝小程序事业部总经理管仲表示,支付宝小程序是蚂蚁金服面向商业生态的开放技术的一环,它和mpaas、生活号等技术产品一道,共同组成蚂蚁金服的移动技术开放。支付宝小程序作为其中的轻量化解决方案,坚持服务品质,并聚焦在商业和生活服务场景。

“广州有家医院开发了款在线预约产检的小程序,这款小程序日活只有400多,很多人可能看不上,可这个医院每天总共也就500来人预约产检。”管仲说,也就是说有8成的孕妇再不用挺着大肚子排长队,这就是支付宝小程序的价值。

打造平台化技术载体

随着近两年的巨头纷纷加入,逐步快速扩张的小程序似乎慢慢进入红利期。

“服务升级是未来20年最大的风口。”蚂蚁金融服务副总裁胡喜说,而服务恰恰深植在支付宝的基因中。

其实,在此前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此前提到,支付宝小程序有两个特点,一是底层能力丰富,比如信用能力、地图能力、物流能力、金融能力等。二是转化率高。

而作为一个离钱、服务、信用最近的App,支付宝有非常强的服务属性,从公测的阶段性结果来看,支付宝小程序的成交转化率平均在10%-20%之间。

此次全面升级之后,其小程序的能力将全面的开放,特别在能力方面,除外界熟悉的芝麻信用、资金管理、金融服务等蚂蚁金服核心能力外,来自高德的定位、导航、路线规划;来自菜鸟和1688的配送、溯源、供应链等阿里系商业能力也被列入支付宝小程序的开放能力阵营;场景方面,支付宝团队也明确支付宝小程序可以一次开发,在阿里app多端透出、多端运行。这意味着,支付宝小程序或将成为商家和开发者连接阿里经济体、承接阿里能力的万能钥匙。

不仅仅通过服务,提升企业服务市场的份额,对个人用户而言,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APP的孤岛效应越发严重,不同的APP之间无法形成联结与配合,而又往往都占据大量内存,给手机运行和用户体验都造成了很大负担。

同时,这种孤岛效应加剧了用户体验的割裂,打断了用户在现实生活里连贯服务的需求,独立的app不是最完美的服务载体。

有业内人人士对记者分析说,此举说明,经历过测试期的支付宝小程序工具走向场景平台的技术载体,其平台化的运作思路越来越明显。

而此次支付宝在3年投入10亿科技创新基金的支持下,能否借助小程序再度创造新的商业奇迹?

责任编辑:于玉金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