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潘建飞:P2P危机根源在于没有银行的风险缓释机制却干了银行的事

作者:金微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7-19 17:05:38

摘要:P2P没有银行的风险缓释机制,却做了大量的资金池业务导致期限错配、风险错配,也就是说一边是刚性兑付,另一边又做了高风险资产,相关的风险措施是空白,必然出问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金微 北京报道

P2P陷入行业性危机中。7月18日仅这一天,就有银豆网、利民网、金银猫、聚财猫等多个百成交规模的P2P平台清盘或停止兑付,据网贷之家数据统计,当天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已达23家,其中3家跑路、4家清盘、2家逾期、1家停业、13家提现困难。目前,在P2P雷潮下,投资者信心受打击,各大P2P平台呈现债转飙升、资金净流出加剧,P2P流动性风险加剧,警报不知何时解除,但这轮危机已让人足够警醒。《华夏时报》推出P2P危局系列报道,从行业、政策等多角度反思。

今天(7月19日),人保金服副总裁潘建飞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P2P危机的根源在于:P2P没有银行的风险缓释机制,却做了大量的资金池业务导致期限错配、风险错配,也就是说一边是刚性兑付,另一边又做了高风险资产,相关的风险措施是空白,必然出问题。

《华夏时报》:你觉得这轮P2P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潘建飞:当前,P2P危机的根源在于,P2P没有银行的风险缓释机制,却做了大量的资金池业务,结果导致期限错配、风险错配。也就是说一边是刚性兑付,另一边又做了高风险资产。这在银行是比较正常的业务,但是太多P2P平台以为自己可以轻松“干”银行的事,或者认为自己经历过一些风浪有过一些从业经历就对风险有了足够的认知!有些人总结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太年轻,没有经历流动性危机的人,这缺乏对金融风险的基本认识,反思不足。金融风险不仅仅是靠心理上的重视和敬畏的,而且需要一系列具体措施来保障的。

《华夏时报》:您能说说具体的保障措施吗?

潘建飞:以银行为例,银行这些持牌金融机构有资本充足率约束、有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准备金制度、有中国特色的存贷比监管、同业拆借、回购、向央妈申请再贷款,央妈有整体的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即便银行最后倒下了还有存款保险制度安排。银行本身还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好流动性的管理以及风险资产的管理(例如五级分类、Var等)。但一些参与了风险经营和期限错配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这些措施几乎是空白,完全裸奔,这是很容易导致平台风险的,没有这些措施光谈对风险的重视简直是讽刺,只有一流的银行家才能真正在骨髓里理解制度性的风险控制安排的重要性。泛泛而谈容易让大家对风险认知产生误解!

《华夏时报》:如何看当前P2P的局面及解决办法?

潘建飞:P2P平台如果从事资金池业务(目前很多平台都有这类业务),今天的这个局面迟早会发生,因为不符合金融常识,早发生的代价会更小,但因为监管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所以这场危机已经延后了很久。如果不管不问,问题只会越来越大。

即便像银行有了那么多的风险缓释机制,银行都可能因为经营不善比如运营成本过高、风险坏账过高、业务量不足等而倒闭破产,裸奔的P2P平台来做这样的业务,结局是注定的,只是时间问题罢了。所以这个事情监管等不得、缓不得,以前监管是缺位、不作为,都怕群体事件、怕闹事,犹豫不决,结果行业不断膨胀,野蛮生长。而且很恶劣的一点是因为这些平台大量的存在不仅导致社会整体道德滑坡,比如平台、借款人、甚至“贪婪”的出借人,还造成了资源要素价格的扭曲,劣币驱逐良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策的传导效应。

《华夏时报》:您认为P2P究竟该怎么做?如何看信息中介的定位?

潘建飞:做P2P要有边界,小额分散。打个比方说,不能拿出一个大型基础设施来通过P2P募集资金,国家目前规定了借款企业的上限是100万,个人20万的标准,这可以商榷(比如国家把银行机构500万元以下的贷款都叫小微贷款,而出于个人无限责任的考虑,小微贷款大部分的借款主体都是个人),但是大家一定要正本清源的去做P2P,主要是弥补金融行业发展上的不足。不能说信息中介模式没有生存空间,中介都存在信息不对称,金融更是如此,但可以通过机制性安排,需要路径设计。对互联网金融平台来说,要真正回归到P2P,不要去做资金池!控制单一借款人的借贷上限!做好平台角色,保障资产合理质量,最后一定要有风险出口,让出借人自己去承担风险,要建立这样的观念!只有这样!才是P2P平台真正的风控!否则就是脑子站在银行(却根本达不到银行标准)的角度去思考P2P平台的问题。


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P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