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与全球最大人口红利区携手共赢

作者:马晓霖 李靖云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6-19 12:32:48

摘要:人才是一切发展的根本,“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根本也是人的发展,那么如何推动人口优势,实现地区发展呢?

马晓霖 李靖云

“一带一路“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带、能源和矿产资源带,也是人口最多最为密集的地区。人才是一切发展的根本,“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根本也是人的发展,那么如何推动人口优势,实现地区发展呢?宁夏卫视《解码一带一路》栏目主编、主持人马晓霖专访了人口问题专家李建民。

人口红利并不恒定

马晓霖: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大发展,成就非凡,但也可以明显看到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发展并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均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人口聚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中西部正好是地广人稀,面对这样的人口结构或者人口增长的趋势,“一带一路”建设应该怎样解决西部和中部的发展?

李建民:中国的人口分布的确像你说的,中东部地区人口比较聚集,西部地区人口少,相应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这种梯度。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经过这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梯度转移、扩散的效应。中央其实对西部的发展也给予了很多的关注,比如西部大开发等等这样一些扶持政策。从现在来看,“一带一路”可能会给西部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会和机遇,因为在几条经济走廊上,西部都是最重要的节点。这种节点实际上是内连外接,不仅仅是一条线上的人或者经济资源的流出或者流入的问题,而是在那个地方可能有一个聚集。这样的话,对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整个人口的集聚,包括它人口城市化的进程都有非常好的作用,因为经济机会增加,经济活跃起来,人口就会活跃起来。

马晓霖:“一带一路”核心区域涵盖65个国家,集中了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估计有46亿。这些地区有人口聚集,但没有产生经济聚集效应,我们从人口发展角度而言,应该如何破解这种人口聚集而没有产生经济效应的难题呢?

李建民:这个区域的确是聚集了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聚集了劳动力资源的三分之二,但是在它的区域内部又不太一样,人口主要聚集在东南亚、南亚这样一些区域,西亚、中亚包括东欧,人口密度相对要小得多。事实上仅靠人口聚集本身带不来更多的经济效应,人口聚集可以使得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更好一些,对信息的聚集、扩散会更有利,但是如果没有经济容量,人口聚集反而可能会形成大量的贫民窟。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存在着大量的贫民窟、失业人员,大城市病在他们那里的第一个反应其实主要是失业人口;对于西亚、中亚和东欧部分,的确有一些区域人口很稀少,这些地方确实是需要一些人口聚集的。比如说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人口的城市化程度非常低,这都不利于经济发展。其实人口聚集的内在力量是经济资源的聚集,然后是发展机会的增加,伴随“一带一路”的发展进程,则可以提供一些这样的机会。

马晓霖: “一带一路”沿线地域很广,人口聚集的分布面不一样,发展程度也不一样,那么我们抛开其他的生产发展要素,单从挖掘人口红利这个角度来讲,哪些地区的人口红利还没有被充分挖掘?

李建民: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情况来看,有这样几种类型:一种类型是还没有进入到人口红利期,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基本都在60%以下甚至更低;还有一类国家实际上已经处在人口红利期了,东亚、东南亚,其实包括印度也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了,但其中一些国家的生育率下降得比较快,当然还不像中国那么快;还有一类国家就是说人口转变已经完成了,但是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仍然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像中国、泰国、新加坡、韩国等等,但是由于老龄化加速比较快,所以这个时候其负担比其实已经开始提高了。所以人口红利未来可能是在南亚以及中东那边。

马晓霖:从一般的经济规律来说,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要把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经济上的红利,需要哪些方面的投入?

李建民:主要是劳动力的素质,包括教育水平、职业技能、就业能力怎么样。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需求,因为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来自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和发展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个时候劳动力需求扩大,现实潜在的人口红利才能真正挖掘出来。如果有一个负担很轻的人口年龄结构,但是失业率非常高,实际上潜在的人口红利是不能转化为现实人口红利的。

中国经验值得借鉴

马晓霖:很多学者都在谈论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有一些专家担心我们转移得过快,或者说把握不好这个度,就会造成国内产业的空心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李建民:这个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我们怎样有序转移,或者如何防止制造业或者产业的空心化。另外一个是失业就业的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其实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两亿多农村流动人口到城市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所以在中国你很难发现有贫民窟。至于这种转移怎么把握这个幅度,我觉得要在两个层面去做:一个是政府应该有一个总体的规划,一个就是市场。当企业在这种劳动力成本之下不能再生存的时候,转移是必然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不可能单靠着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维持或者支持我们进入到高收入国家,必然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所以这种技术替代可能是势在必行的。

马晓霖: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结合“一带一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您觉得在推动城市化合作方面,我们中国跟沿线国家地区有什么样的合作空间?

李建民:从沿线国家来看,城市化的水平发展完全不一样。差不多有一半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觉得中国经过这几十年城市化的发展,积累了很多城市建设的经验乃至教训等等,至少在一些领域可以和沿线国家展开合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包括房地产,以及房地产带动的相关产业,对城市化的进程是非常关键的。城市化的本身不仅仅是城市的一个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农村发展的过程。如果农村处在被边缘化地位,整个国家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我觉得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如何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发展可能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重点。而中国在农业上,在农业现代化上有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沿线国家,特别是处在城市化中前期的国家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而且有很广阔的合作空间。

(《解码一带一路》是宁夏卫视创办的一档高端访谈节目,节目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内容,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所涉及的热点尤其是经济与贸易投资热点问题,与世界各国、不同行业的嘉宾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各种讯息的组合、不同观点的交锋,为人们呈现全球化背景下最真实、客观、全面的“一带一路”图景。作者马晓霖为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解码一带一路》栏目主编兼主持人;李靖云为《解码一带一路》栏目执行主编,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