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解析“金融科技” 唐宁:这个说法未来几年会消失

作者:孟俊莲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1-26 20:47:27

摘要:“‘金融科技’这个词在未来几年会消失,消失的速度越快则意味着科技与金融的融合速度越快。”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如此判断。他是在1月23日参加"2018高盛亚太金融科技论坛”时表述这一观点的。

解析“金融科技” 唐宁:这个说法未来几年会消失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孟俊莲 北京报道

“‘金融科技’这个词在未来几年会消失,消失的速度越快则意味着科技与金融的融合速度越快。”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如此判断。他是在1月23日参加"2018高盛亚太金融科技论坛”时表述这一观点的。

他解释称,金融从一开始就是和科技结合在一起,二者是共生的,因此“金融科技”这个词并不是刚刚诞生的。之所以如今大家经常谈论金融科技,是因为我们开始密切关注先进技术,积极思考如何充分利用科技来解决金融业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比如小微企业贷款,农村借贷等。”

据了解,唐宁是作为重量级嘉宾参与上述论坛的,并与高盛董事总经理兼亚洲金融机构业务主管、论坛主持人John Mahoney进行了长达45分钟的对话。针对金融科技这个话题,John Mahoney从多个视角和领域向唐宁进行了提问与探讨。

金融与科技将深度融合

唐宁表示,金融机构纷纷利用技术让自己的业务发展的越来越出色,比如把技术和产品融合,利用技术进行风险评估等等,因此二者结合的路径越来越清晰。

目前,宜信已在支付、网贷、众筹、机器人投顾、智能保险、区块链等前沿领域积极布局,通过业务孵化和产业投资参与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对科技的重视可见一斑。据介绍,秉承宜信金融基因和科技使命的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自成立以来,就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优质投资机会,布局国内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等领域具备金融科技基因的企业,为投资者带来优异的回报。

唐宁认为,金融科技可以创造新的金融模式来满足中国投资者的需求。中国投资者的投资眼光一般比较短浅,更倾向于投资固定收益,他们不习惯于市场的波动或者某个阶段会赔钱的投资方式,因此金融机构可以利用金融科技进行投资者教育,教会他们正确的投资和财富管理方法。

唐宁认为,科技可以让金融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越来越优秀。宜信不仅通过科技不断提升自己的风控能力,还将自己的数据和风控科技对外赋能。宜信旗下的致诚阿福平台向行业免费提供宜信积累的两三千万全量借贷数据,以及风险区隔度高的千万级风险名单,可以对接查询,可以识别欺诈和多头负债,帮助行业防范在贷前授信、贷中监控和贷后管理中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潜在风险。阿福平台还向行业提供风险管理全流程解决方案和工具,帮助整个信贷行业降低风险。

唐宁预测,未来十年二十年,金融科技企业将继续充满活力,迎来飞速发展阶段,包括在机器人投顾,保险科技,众筹,监管科技,区块链等领域期待有重大突破。

目前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盲目夸大技术在业务推广之中的作用,却忽视了人工的重要性。唐宁表示,技术在某些领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快速简洁,比如在物资分配等领域,在如何设计产品和承销产品等方面,科技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涉及到更复杂、期限更长的产品和服务时,依然需要人工。“所以目前金融科技这个行业并不完全是技术主导的,人工服务对消费者非常重要。人工在金融服务领域将会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数据的确有用,但是其本身没有任何附加值,都需要用人来实现他的价值。”

企业要懂金融也要懂监管

对其它金融科技公司,唐宁建议说,金融科技公司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能够适应中国日益趋严的金融监管环境,根据监管的变化随时调整业务模式,与时俱进。其次,金融科技公司不应该追求“大而全”,而要“高精尖”。“金融服务领域涉及面非常广,不同的公司要做不同的事情,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服务于不同层次的人群。比如借贷、财富管理等也需要更专业和知识才能进入这个市场。”唐宁认为,不懂金融,只擅长科技的公司轻易涉足金融领域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第三,金融科技公司应该思考如何把科技与活跃的金融产业以及金融产品融合起来。宜信自从成立以来就不断地将各类新兴技术与新需求结合,深入渗透到自身的金融产品中,创造了智能理财平台投米RA,助力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服务平台“翼启云服”,为向高成长性用户量身打造的财富管理平台指旺财富等等。

第四,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在很多方面需要提高,应该向美国企业学习。唐宁认为,美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在某些方面领先中国几十年,比如信贷体系,人们的长期投资理念等方面。美国政府鼓励投资者进行长期存款和长期投资,但中国却没有,因此金融科技在美国这个金融体系相对成熟的社会,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

“然而中国金融体系相对不完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于宜信等金融科技公司而言,中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我们也有责任进行金融创新。我们应该努力思考,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信用体系,如何向美国等其他国家学习,如何进行投资者教育,如何与监管层合作促进金融创新等等。” 他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