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去年企业发债近乎停摆 今年改善空间不大

作者:冉学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1-15 19:46:29

摘要:市场现在最关心的今年债市是否还将延续这个状态,笔者认为,从目前来看,可能改善空间不大。

去年企业发债近乎停摆 今年改善空间不大

冉学东

去年的社会融资增量数据,是一个非常不平衡的市场,媒体已经概括为“三多三少”。

“三多”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同比多增较多。全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为13.85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97万亿元。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大幅多增。同时全年信托贷款增加2.26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4万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5364亿元,比上年多增2.49万亿元。

“三少”是委托贷款同比明显少增。全年委托贷款增加7770亿元,比上年少增1.41万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少增较多。全年企业债券净融资4495亿元,比上年少2.55万亿元。此外,股票融资少于上年。全年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8734亿元,比上年少3682亿元。

这里最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债券市场几乎同比少发行了2.55万亿,全年发行不到5000亿,这个市场几乎停摆。最核心的原因是央行从去年年末开始提高市场利率,接着引发市场利率上涨,货币基金利率上涨,信托融资利率上涨,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上涨,利率的飙涨导致企业发行债券成本抬升,年初利率开始飙涨,企业以观望的心态,试图缓发债券,等一等,打算后面利率会降下来再发。但是结果则是市场的利率一张再张,到了年末十年期国债上冲4%,十年期国开债5%,整个债市鬼哭狼嚎,进入漫漫熊途。

企业这时候把债市发行成本跟贷款相比,就发现不如贷款,因为尽管央行提高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但是并未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由于商业银行贷款竞争还是比较激烈,利率上涨幅度不大,因此就开始用贷款替代发行债券。

企业债券发行萎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去年以来企业违约率增加,《华夏时报》概括了八家大型企业,这些企业有国企,又有民营企业,集中在东北和山东地区,设计各个领域,包括农业、能源、有色、钢铁和机床等,比如魏桥集团、丹东港、五洋建设、大连机床、江泉集团、齐星集团、博源集团、辉山乳业等等公司,这里只是统计的比较显著的公司,去年这些企业出现违约,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型国有企业开始破产,这打破了市场对国企的信仰,一个是优质民营企业开始破产,这也打破了市场对优质民企的信仰。

企业的违约让许多金融机构陷入困境,比如许多银行深陷其中,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不良资产,后续的清算重组非常复杂,不仅仅连累了发债企业,也让许多银行信贷和私募债权陷入困局。

债市的违约让金融机构开始面对债券发行需求止步不前,如果没有足够的收益率补偿,机构是不敢尝试的,但是利率不可能涨太多,在权衡之下,选择信托贷款或者银行信贷就是顺理成章的。

不仅仅是市场的因素,去年宏观政策的变化也是风云突变。去年10月底沪深两市发布的《关于试行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公司债券分类监管的函》,不仅对发行主体资质(主体等级达到AA及以上,且需满足四大标准)有所限制,并且在不同指标间设置风险控制标准,还对房地产企业募集资金用于购置土地予以限制,防范企业无序扩张负债买地公司债发行监管严格审核,支持实体经济,限制地产和污染及高耗能行业发债。房地产企业、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等行业公司债发行受政策限制,但是有一点却很奇怪,类平台即政府融资平台项目发行却很多。

市场现在最关心的今年债市是否还将延续这个状态,笔者认为,从目前来看,可能改善空间不大。

因为今年金融环境是大面积收紧的,对于银行业、信托业的进一步整顿直接导致的是表外信贷的收缩,货币创造会进一步收缩,大概率市场利率还会上涨。只不过这轮对影子银行的整顿可能会引发市场利率的稳定,不会像去年那样上涨,但是贷款利率可能上涨,因为即使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不动,但是它的负债成本在上涨,倒逼银行提高利率。

再加上今年通胀可能会高于去年,能不能构成通货膨胀,目前不能断定,但是上涨是肯定的。主要是源自于国际油价上涨,油价带动化肥等价格上涨,带动食品价格上涨。商务部食品价格已经连续8周上涨,上周食品价格环比涨幅扩大至1.6%。有机构认为,2月份CPI有望回升至2%以上。这些都可能对利率构成向上的推力。

因为贷款利率可能上涨,企业可能再度通过发债进行融资,但是增量不会太大,因为市场利率可能还会上涨,增加发债成本。

另外,今年随着宏观调控的进一步严格,估计房地产公司的发债放行空间不大,因为监管不“拉抽屉”,不过个别省份,比如甘肃等省可能会放开一些,地方债务的监管还是很严格,地方融资平台真正企业化运作步履维艰,扩大发债的可能性不大。

由于经济运行环境和政府监管不会有很大的转变,今年企业债券融资的增量不会太大。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