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星空与尘埃 ——观《挚爱梵高》

作者:刘军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2-09 14:57:17

摘要:电影一开始从梵高的《星空》将观众引向天际星空,在片尾也是以梵高纪念馆长期播放的音乐《星空》结尾

星空与尘埃 ——观《挚爱梵高》

timg (1).jpeg

梵高著名的《星空》

刘军平

昨天有幸观看了《挚爱梵高》首映,这部影片可以说是结合梵高125幅作品用其风格油画做成的动画电影,电影一开始就是从梵高《星空》作品将观众引向天际星空,在片尾也是以梵高纪念馆长期播放的音乐作品《星空》结尾,整部电影过程张扬形式主义美学狂欢与问题追问的还原历史当时进行。这部电影是为纪念梵高125周年由英国著名的电影工作室BreakThru Films和Trademark Films从2012年开始拍摄的,整部作品通过未投递的书信展开对梵高的精神世界与死亡之谜地探索,以前许多导演拍过梵高传记性质作品,比如1956年美国版《梵高传》、1987年澳大利亚拍摄的《凡高的生与死》、1990年荷兰等国联合拍摄的《凡高与提奥》,还有法国莫里斯•皮亚拉1991年拍摄的《凡高》(Van Gogh)等作品都在通过大众传媒的方式给公众展示一个悲情艺术大师。但是以梵高画作为视觉语言基础解读梵高这还是第一部,仅为95分钟,但耗费125位画家的65000张油画与梵高生前100幅油画组合而成,在公众视野里可以说是首部用经典大师油画语言完成的一件动画电影作品。《挚爱梵高》缘起于导演Dorota阅读了梵高最后一封信,其中有句话是“只有画画才能表达我心中之所念”,导演希望“我希望能如他所愿,他的内心,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就由他的画来讲述吧。”下面我们从内容、形式以及创作论等几方面讨论一下这部影片对我们的感受。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剧情人物来看整个作品采用历史还原的追问方式展开。是由道格拉斯•布斯饰演邮递员阿尔芒•鲁兰寻找梵高去世前接触过人士而最终一封没有抵达收信人之手的梵高书信展开故事情节,还涉及主要人物有身前精心照顾梵高的加歇医生(梵高画作《加歇医生像》的模特)、给梵高墓地送花的加歇医生的女儿(《花园里的玛格丽特•切加特》模特)、还涉及的人物有爱德琳•拉武 (埃莉诺•汤姆林森饰)、邮差 (克里斯•奥多德饰)、唐吉老爹 (约翰•塞森斯饰)、船夫 (艾丹•特纳饰)、管家 (海伦•麦克洛瑞饰)、老人 (詹姆斯•格林尼饰),这些人物在梵高的画作里都或多或少出现过。电影通过倒叙或纪录片的形式对以上这些接触过梵高人访问追溯,这些人的采访口述给我们呈现了梵高生前的创作状态也回答了神秘死因的种种线索,将一个神秘难被世人认同的艺术大师梵高形象根据追问的剧情通过其画作形式娓娓道来,不管是加歇医生的口述、还是旅馆女掌柜的回忆以及乡村老人的说法都尽可能全面地还原了当时梵高临死前的种种情况。虽然电影还是未能给观众回答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但是这个谜的探讨与追问已经不重要也具有了非凡意义,尤其通过具体人物与事件给我们展现了后印象主义艺术及艺术家在古典向现代主义过渡过程中的作用,更为我们展现了在十九世纪末梵高、高更、塞尚等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如何强调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在作品中的应用更从深层次反映了传统社会向城市化、工业化转型过程中人性的焦虑与思想的问题意识。电影在这些人物先后出现的顺序及多视角方式上有所零碎与欠推敲,悲情的死亡主题虽然给观众尤其少儿带来一些悲剧感,油画动画电影使一个艺术史上众所周知死亡之谜通过真实事件改编变的可看性、学术性以及艺术性统一了起来。可以说,在公众视野里,将美术界的人物推向大众层面与电影传播这是一部较成功的作品。

其次,从视觉形式上来看,这部作品采用梵高原作串联情节故事是最大的亮点。影片以梵高100幅画作的空间、人物、视觉符号为基础元素,导演又邀请其他画家用梵高的风格绘制其他相关场景与人物,给观众再现了一个梵高绘画从星空开始到星空结尾的油画连环画。梵高最有特色的色彩是黄色被称为梵高黄,这样就将主要演员邮差的穿着设置成这个颜色,影片一直是这个柠檬黄的符号跳跃,这是导演的意图切合梵高艺术的方式之一。从艺术史上来看,印象派之前基本上重视叙事与现实主义的倾向,到了印象派及以后印象主义艺术的形式主义大旗开始插在历史舞台之上,梵高作为一个被牧师、职员等行业抛弃的一个一无用处的非专业人员从28之后踩踏上艺术之路,他的绘画视角是自身的艺术方式认识世界,是任何学院派及画家无法具有的方式,在他的画面里看到是真诚面对自然过程中自我主观感情在艺术画面上的最大应用,他与塞尚、高更等大师拉开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大幕尤其具有不可复制的特色。这样一个从开始画画到死亡仅仅8年的艺术家为我们带来800多幅画作,除了生病等日常大事外他每天都要创作,而且每年要出现100经典作品,这本身就是一个谜,加上他死亡的神秘更加使这个大师让外界普通民众神秘。这样一个神秘让形式视觉反映而不是文字陈述就显得难度很大,但是作品让梵高自己画作呈现很好的处理了这个矛盾也是个挑战。另一方面,这个影片将回忆采用黑白形式的录制,有效缓解了梵高画作的单一性,视觉语言发展到如今对我们普通观众欣赏一个高清或3D画面的影片肯定比这个影片的视觉冲击力强大,所以我发现影片中场就有一些观众而离场,这是艺术文献性作品的一个软肋也是当代电影视觉效果发展迅速使人们已经习惯这种语言的前沿性。还有感触是,一些观众出场时评价“眼花缭乱是眼睛受不住”,这也是这件作品视觉语言单一性与前卫性忽视的原因之一,其实完全可以夹杂一些前沿性的视觉语言让观众回到此时此地。在影片的字幕与整个基调还是具有当代性,也注意到了影片给当代观众造成的种种商业感受。给导演建议的这个影片还应该将曾被海德格尔等哲学大师讨论过的梵高的《鞋》完全可以融合在视觉镜头,比如他住宿地面散落几双梵高的鞋,一方面显现他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这一视觉语言能说明意想不到的问题,另外梵高的一些其他作品也应该进入视觉画面,导演对《吃土豆的人》《阿尔的吊桥》等作品的视觉效果也不可忽视。

再次,从地缘性与创作角度来看,这件作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与在地性的文化。我们整天在理论上呼吁国际化视野与地缘性的统一,呼吁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结合,这件作品做到了这四者的高度融合,其实我们回顾这多年动画电影的发展,这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比如日本动画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也是通过精细的手绘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我们认识了日本地缘性文化;比如我国利用齐白石画作完成的《小蝌蚪找妈妈》也在同类动画电影中留有一些记忆,当然这件《挚爱凡高》从梵高本身的国际知名度与艺术风格是其他作品语法比拟的,还有原作以外的场景串联是齐白石艺术类型无法达到也是当时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突破,最主要的是这个电影传达了19世纪西方普世的现代性状况,也是日本地缘性文化无法对接的,最主要的是,这个作品利用很好的商业模式推广与大众文化结合获得最广大观众的接近。回到我国,从新审视我国的动画,不难发现大多数多以掌握基本的绘制能力为主,动画创作也大都是模仿国外的画法。我们国产动画的主流,依然要么是传扬旧艺术审美趣味的,以美术片为代表的所谓“民族动画”,要么是对美、欧、日动漫的简单模仿。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如同日本与欧美动画电影中一样十年磨一剑,浮躁弥散在文化艺术界各行各业。刘勰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到历史积淀与东方地域性文化火热的生活中去挖掘创新点、新事物及其一叶知秋、见微而知著的奇妙细节会让我们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其将使作品锦上添花。对如同梵高一封信引发细节的饮啄舌吐自然取决于自己的兴趣,同时一定要与主题、人物、情节珠联璧合,对于缺乏主题意义和形象意义的细节追溯应感到象眼睛里掉进沙子或口里吃个苍蝇那样难过。就连鲁迅曾说过:“连环图画是产生不出托尔斯泰,产生不出弗罗培尔来”,但却以为可以产出密开朗该罗,达文希那样伟大的画手。”中国的连环画就是动漫电影,我国产生了许多经典作品令国际认可,关键在与大众传媒的当代媒介结合上未能很好对接,这些都值得我们探索。

最后,还是回到这件《挚爱梵高》的主人公梵高及其死亡之谜我谈谈本人的想法,梵高如同高更、塞尚一样在都是西方艺术史从古典向现代变革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是时势造就的英雄并不是什么特别神秘的,西方现代思想转型不会出现梵高也会出现其他人填补这段社会转型过程中阵痛与牺牲,也就说没有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的来路先锋就不会产生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梵高一个其他职业都无法进入的个案他只能画画维持他活到37岁生命,他早逝这和自杀他杀没有学术研究的意义与关系,只能成为大众视野下的娱乐话题,他用他最大的热情与付出耗费殆尽他生命深处的潜力,其实马萨乔27岁、乔尔乔涅33岁、拉斐尔37岁、拉卡瓦乔39岁、杰里科33岁、他之前的修拉32岁、他之后的莫里迪阿尼35岁、希勒才28岁等等艺术的许多大师都是英年早逝,这不但是西方文化内因批判性与一元性等特征决定,从这些案例来看37岁的梵高已经算活得够长了。尽管这是个电影并不是学术研究,关于死亡之谜不但从美术史资料与电影材料的翔实证据可以证明是自杀,主要从梵高艺术创作的风格学与个人艺术发展论来看他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大家想想他再活下去周围这些矛盾与他对艺术的纯粹追求以及生命体验格格不入,他心中的躁动、激情还有个人化的方式也使他无法与世俗性合拍,最主要他后期许多矛盾使他精神及其不稳定加强抑郁情绪这样就造就他自杀的必然。许多人其实对梵高认识不够,他虽然不是学院派,但是他在法国艺术圈里对艺术历史与文化思潮是了解的,也非常明确当时艺术前沿所探索的问题,比如影片就有一处提过他和高更建立艺术家之家的有意出击,最后高更去了更为原始主义的岛国探索,他就在当地也是为了探索对印象主义的反叛与抗衡。最后我们要探讨的也是人性与真善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梵高的个体也是幸运的,他被知音加歇医生朋友呵护并与多作品留下来得以传播,在现代主义张扬个性的时代与西方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下,也得力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罗杰•弗莱等学者对后印象主义的研究与推出等等,这些幸运使得这些作品得以传播与保护,最终这些如同梵高自己想法一样结束自己生命化为尘埃融为世界大同,但是实际上这个世界上许多与梵高一样的艺术探索者让艺术维持生命的过程中没有梵高幸运,许多人都默默无声地牺牲化作天际星空下的尘埃,梵高画画不是为了卖钱生存而是绘画带给他快乐与生命希望,我们包括导演想想如今有几个艺术家能这样纯粹像梵高一样甘愿注重过程仰望星空而化作尘埃呢?(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大连工大副教授)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