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两大驱动变量下,中国经济“新常态”VS投资机会风向如何?

作者:李皓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0-16 11:30:32

摘要: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叠加环保压力,构成了中国经济最主要的驱动变量。在此影响下,中国经济既呈现可喜的积极变化,也隐藏着更深层次忧虑。

​两大驱动变量下,中国经济“新常态”VS投资机会风向如何?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叠加环保压力,构成了中国经济最主要的驱动变量。在此影响下,中国经济既呈现可喜的积极变化,也隐藏着更深层次忧虑。

中国经济走势有“三”

所喜者有三。其一,经济增速下滑的势头得以扭转,在6.5%的低点出现上翘;其二,上游产业全面复苏,钢铁、煤炭及有色金属等资源型行业均创出近几年来最大的赢利改善,央企的营收和利润均录得5年来最佳表现;其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接近11个百分点,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其中,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城市轨道车辆、新能源汽车行业产量均呈现爆发式增长;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等行业亦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

所忧者亦有三。其一,行政化去产能与企业的赢利冲动之间难以协调一致。随着上游产业赢利的大幅改善,刺激了无效、低端产能的复产、扩产冲动。今年1-8月份,全国粗钢产量由去年同比下降0.1变为今年同比增长5.6%,焦炭产量由去年的下降2.7%变为今年的同比增长1.2%。在行政化去产能与企业赢利冲动之间似乎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其二,上游产业的计划性、垄断性特征日益明显,价格谈判能力大大提升,挤压了中下游企业的赢利空间和生存环境,而这一压力又进一步传导至消费者,导致消费者福利受损。目前的情况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重要结果,是导致了整个经济体系的利润分配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央企为代表的国有经济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利润份额。这当然有助于改善国家财政,也有助于改善国家各方面的支出。但中下游竞争性行业面临困境,意味着就业等民生将受到严重考验,特别是在叠加环保压力的情况下,大量的民营经济实体备受压力,而消费者则将感受到经济高增长下的观望。其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去市场化”风险。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所有成绩,无疑都是坚持市场化改革的结果,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也得到国家的强调和重申。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放任行政权力对经济生活的广泛干预,中国经济就又可能退回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窠臼中,市场化的改革就会成为一纸空淡。

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乐观者有乐观的证据,悲观者亦有悲观的理由。乐观人士开始大谈“新周期”的来临,而质疑者对此却不以为然,斥之为“伪周期”论。

“新周期”之我见

从宏观经济表象看,笔者注意到最新(2017年9月)财新网制造业和服务业PMI指数均出现下降趋势。其中,制造业PMI指数为51,比8月份低了0.6点,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上涨势头;而服务业PMI则较8月下跌2.1个点,为50.6。尽管指数还都在荣枯线以上,但经济增长的疲态已显。

从逻辑上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去产能、去库存都是对无效、低端产能的压缩和挤出;去标杆是对金融泡沫的消化以及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控制,短期内不仅对经济助力有限,对传统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房地产业,其负面影响十分明显;而补短板、降成本,本质上是企业行为,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起到一定作用,但这是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基于这样的现实,中央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观念,意味着国家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容忍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用时间换取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产能的形成和中高端产能的培育。由此可能看出,目前的中国经济,并不存在形成所谓“新周期”的客观条件,无效低端产能的挤出需要时间,更需要有效产能和中高端产能来逐步填充。我们在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中看到了一些希望,但要完全弥补无效低端产业的产能空缺,还需要很长时间。

因此,不能把上游产业赢利的大幅改善和央企几年来的最佳表现看作“新周期”的起点;更应该看到,中国经济更大的风险可能源于市场化改革的停滞不前。如果行政化去产能的结果只是让利润分配格局发生变化,让低端无效产能仍然能够获得大量的政策性红利,那这样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与初衷背道而驰了吗?因此,不论什么样的改革,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要尊重市场的选择,让市场来淘汰低端无效产能,培育新兴高端有效产能。当然这个过程中,政府将能发挥极端重要的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和作用于经济的方式,不应局限在一般性的行政化手段上。

当然,上述分析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谁是谁非,恐怕只有等待用时间来给出正确答案。

结构性投资机会有哪些?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叠加环保压力的背景下,上述分析表明,对于普通投资者(以股票投资为例)而言,投资者的投资机会也必然表现出结构性机会。

其一,就上游产业而言,行政化去产能和环保压力给了上游产业充分的价格上涨理由,但部分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已经被预期放大。最近,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就出现了大幅度的回落。而资源类上市公司股价开年以来的不断攀升,也较充分地回应了市场预期。因此,资源类股票可能进入了行情的未段。当然、垄断明显、议价能力强且供给受环保压力而明显下降的行业可能仍有一定机会。但长期看,资源类在现阶段已经不宜高配。

其二,就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而言,尽管两大行业的市盈率水平都很低,但去杠杆措施和各地房地产新政的出台,行业预期负面,这两个紧密相关的行业短期内难言机会。

其三,长线而言,为中国经济提供增量的有效产能、中高端产能领域值得关注,尤其是新兴战略性产业中出现爆发式增长的行业领域,如人工智能、信息安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领域,机会多多。但需要注意新兴战略性产业在中国还处于跑马圈地、良莠不齐的阶段,脱颖而出者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的概念炒作也都会无疾而终,所以需要投资者有超强的鉴别能力。

其四,环保领域将处于一个很长的景气周期中,特别是明年环保税出台后,以帮助企业减排为目标的环保企业将会面临新机遇。
作者李皓: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严葭淇 主编:商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