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花样混改漏洞多,主力谁也不服谁

作者:水皮More

来源:水皮More

发布时间:2017-08-17 21:51:07

摘要:沪指今日高开高走,收盘小幅上扬0.68%,收报3268.43点;创业板指表现也是小幅收涨0.45%,日K线收出五连阳,盘中最高涨至1845.25点,创出5月4日以来的逾三个月新高。两市合计成交5252亿元,行业板块呈现普涨态势。

花样混改漏洞多,主力谁也不服谁

盘面消息:沪指今日高开高走,收盘小幅上扬0.68%,收报3268.43点;创业板指表现也是小幅收涨0.45%,日K线收出五连阳,盘中最高涨至1845.25点,创出5月4日以来的逾三个月新高。两市合计成交5252亿元,行业板块呈现普涨态势。

小水看盘:

今天沪深股市上演了主导权的争夺战,上证指数刚开始的时候借助所谓的混改概念、军工混改、雄安概念,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中字头都表现非常强硬,早盘占据了主动权。临近午盘的时候,创业板再一次冲高,这波冲高一直持续到下午,结果是冲高回落。

看得出来,不同的资金在争夺市场的主导权,都希望为自己的板块争取更多的资金关注和流入,这在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主力的注意力,造成创业板的炒作难以维系的局面。

创业板主要是依托人工智能板块,包括互联网、媒体板块炒作,我们今天看到,科大讯飞盘中差一点涨停,但是到了收盘的时候,基本上还是打回去、跌落了下来。科大讯飞是这样,华大基因的表现也是惊人的相似,冲高然后在临近收盘的时候跌下去了,这两大龙头的表现会不会意味着这个板块的结局,过几天大家可以关注下。

反正主板和创业板的替换应该是不成功的,主板前期调整的时间相对充分,有一些个股也有反弹的要求,今天尾盘再加上券商板块强势,所以收盘的时候,上证指数的表现又强过了创业板。

混改我们要多说几句,联通的混改方案已经公布了,直觉它是摆一个大乌龙,所以晚上赶紧把这个公告收回去了。为什么说很有可能摆了一个大乌龙呢?因为这个混改叫花样混改,花样混改的本质就是定增、老股转让、员工持股,这次定增的比例是35.2,这个数字恰好跟证监会的定增新规是冲突的,证监会的定增新规不准超过原来股份的20%。

联通股改相关定价同样是如此。证监会的定增新规已经取消了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召开日作为定价基准日,而是以首发日作为定价基准日,那么显而易见,现在联通的定价跟证监会的规定是相冲突的。

员工持股是联通股权激励的一部分,现在以相当于现在停盘价的半价3.7元左右,向员工增发8个多亿,合计32亿,这也是增发的一种,显而易见,如果是以半价增发的话,同股就不同权。另外,这个补贴由谁来承担呢?由上市公司还是由大股东?所谓核心员工构成又是什么?包不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副总们,如果包括的话,恐怕跟现在的八项规定有冲突,跟党行政管理的方向也有抵触,跟央企限薪的方向也有冲突。

所以我们说联通的这个方案,恐怕会有很大波折。这个方案非常的出人意料,有很多常识性的问题,我怀疑保荐机构是不是参与了这个方案的制定。

其实,即使从混改本身来看,这个方案也谈不上是混改,因为在全部出让的35.2%的股份中,国有资本是占大头——超过18%。另外引进的战略投资者中间,大股东也是中国人寿,也是国有资本,引进的另外一个国有资本——产业结构调整基金。从联通董事长预言的联通董事会改组来看,可能会新进来自民营企业的董事,但是来自政府跟国有企业的会多达4人。

联通的信托凭证是在美国上市的,我们已经看到昨天晚上美国股市对联通方案的反映,当然会认为它是利好,但利好的尺度实际上是有限的,最大涨幅虽然超过7% ,但收盘时涨幅只有2.98%。

一句话点评:谁也不服谁!

胡说扒道:

今日盘面受外部消息刺激较多,一是中国联通混改方案出台,二是大宗商品期货暴涨,两市大盘高开高走,盘面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受隔夜商品期货大涨影响,沪市今天跳空高开,到收盘时依然留下3个点左右的缺口。在大幅高开低走后,沪指依然能保持强势,说明沉淀在周期股里的大资金还是相对稳定,筹码锁定较好,其主要原因还是煤炭电解铝等相关行业产品涨价预期依然很强。

2.创业板虽然创出3个月来的新高,但成交却略有萎缩,说明市场追高意愿不强。此外,部分创蓝筹连续拉升后,获利筹码已不稳,像科大讯飞、赢时胜等均收出较长上影线,显示有获利资金流出,整个板块有回踩休整的必要。

3.受联通股改方案出台刺激,军工为代表的混改概念股今日高开高走,并全天保持在相对高位;而早盘低调的雄安概念股,尾盘半小时发飙,创出近期新高,这也是今日大盘能得以相对高位收盘的重要原因。

4.尾盘大金融再次异动护盘,显示在关键位置,超级机构依然在积极护盘。在当前非常特殊的国内外政经环境下,两市大盘可能得以继续碎步慢行,主流热点可能会从之前的周期股一枝独秀,转化为超跌板块轮动,题材主线或更加凸显。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