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不良资产仍存“双升”压力 债转股落地慢市场观望

作者:张夏楠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7-21 16:21:56

摘要:为应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形势,2016年10月,债转股工具被重新启用。不过《报告》对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的调查问卷却显示,有52.25% 的受访者认为,新一轮债转股对化解银行不良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大”,同时有58.56% 的受访者称,其所在单位对新一轮债转股持观望态度。

不良资产仍存“双升”压力 债转股落地慢市场观望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夏楠 北京报道

7月18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布《2017: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报告》认为,2017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仍有“双升”压力,未来3-5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将缓慢上升。

为应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形势,2016年10月,债转股工具被重新启用。不过《报告》对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的调查问卷却显示,有52.25% 的受访者认为,新一轮债转股对化解银行不良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大”,同时有58.56% 的受访者称,其所在单位对新一轮债转股持观望态度。

债转股落地仅11%银行观望

相比1999年的那一轮债转股政策性明确,为支持国有企业脱困,原国家经贸委推荐确定了 580 家债转股企业名单,涉及4050亿债转股金额,实施主体是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金来源包括了财政部出资、央行再贷款、AMC向对口银行及国开行发行的金融债券等。

相比之下,新一轮债转股则是为了降低企业杠杆率,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同时降低银行的不良压力,为银行的混业经营开个口子。

本轮债转股强调对债转股企业的选择市场化,资金供给市场化,定价市场化,投后管理市场化,退出市场化,各级政府及部门均不干预具体事务。

根据《报告》所披露数据来看,截至2017年6月9日,本轮债转股共签约56个项目,涉及45家企业,签约规模7095亿元,单个签约规模为100亿左右为主。除五大行之外,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以及兴业国际信托、中国人寿、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陕西金资等金融机构也都加入债转股行列。

就债务企业来看,国有企业债转股签约规模为6965亿元,占总体签约规模的98%;项目数54个,占总的签约项目个数的96%。其中又以煤炭、钢铁行业较为集中,特别是煤炭行业比重最大,签约规模达 47%,项目个数占到 41.07%。而目前为止,已成功落地的项目有10个,涉及金额734.5亿元,为签约规模的11%。

针对过半受访者对债转股持谨慎态度,《报告》认为,原因在于市场化债转股是新鲜事物,其作用效果尚未体现出来,更多体现在政策预期中。而审慎是绝大多数金融从业人士的职业习惯。

相比于银行的审慎,债务企业对债转股更为积极,51.35%的受访者认为,符合债转股条件的债务企业对新一轮债转股的态度积极,但选择“观望”的受访者也占到43.24%。

原因在于债务企业在债转股中所能获得的利益更为现实直接,一实行债转股,立马降低负债,减少利息支出,财务账面状况立即改善。同时,也不乏有债务企业挟债自重,反而在债转股中处于更主动的地位。

此次调查同时对新一轮债转股的制约因素进行提问,有 45.05% 的受访者认为是“退出机制不健全”,其次是“目标企业难选择”,“持有期长”以及“资金来源不足”。

本轮债转股中,银行并不是为了长期持有,而是为了退出获得超额收益。目前的退出方式大多是大股东回购、上市、并购重组和第三方转让。

从实际情况来看,已签约债转股企业是上市公司或下属企业有上市公司的企业个数占比达82.14%,其余未有上市平台公司的也多数有上市预期。已落地的10个项目中,更是有9个都有上市公司的平台。

“对于债转股后实现上市的股权,退出不存在问题,难的是非上市债转股股权的退出。毕竟我国多层次产权交易市场还不健全。” 《报告》中建议,建立债转股企业股权交易市场,专门进行债转股股权的交易,为退出提供新的、更直接的路径,提升实施主体的积极性。

市场主体增加 警惕“非理性繁荣”

除了银行为进行债转股而设立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民营资产管理公司、投行、私募基金、产业基金等机构也都进入不良资产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成立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有40余家。信达、华融、长城也以直接投资或旗下公司投资的形式参与其中。

但目前在不良资产市场,四大AMC仍占有绝对的优势。

上述《报告》称,2016年,我国银行业卖出不良资产包5130亿元,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占据了其中90%的份额。

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相比,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成立时间较短,资金实力及处置经验有所欠缺,但在区域内的不良资产收购方面,由于与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机构关系比较紧密,具有一定地域优势。

不过目前从调查结果来看,53.6%的受访者认为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时对首选出售对象无明显偏好,另有34.5%的受访者认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是首选,10.9%的受访者选择了地方资产管理公司。

市场主体增加,但不良资产处置的难度仍然很高。

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平均回收率的调查显示,平均回收率在40%以上的受访者单位仅占一成,有四成的受访者称不良资产处置的平均回收率约为 20%-30%。

“由于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的持续下降,资本市场上优良的资产配置品种比较稀缺,大量投资主体涌入不良资产市场淘金,但是由于在不良资产市场经验和专业化方面有所欠缺,往往误导一些投资者对不良资产真实价值出现高估,导致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报告》指出,近几年不良资产一级市场以高价收购的不良资产包,在目前资产价格下行的市场情况下,将给激进的投资者带来较大的资金成本压力。

即便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所面临的困难也不可忽视。

经过前几年的大规模收购,资产管理公司限于资本金、人员规模、流动性要求等因素的限制,承接能力趋于饱和。大量资产包对于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能力是个挑战。特别是在资产价格的下行周期,资产管理公司与银行对不良资产的价值判断往往会存在较大分歧。

根据模型预测结果,《报告》认为,2017年年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预计约为1.7万亿元和1.7%。未来一年,不良贷款规模最大的五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采矿业和建筑业。

2016年底时,有关不良贷款“触顶”的观点开始出现。但《报告》分析认为,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走势见顶并出现拐点的概率较小,目前不良贷款率只是阶段性下探,中短期不良贷款率走势将较为平稳,长期具有上升空间。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