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残联干部进村扶贫纪实: 陈森斌两年让一个贫困村脱贫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5-19 21:57:23

摘要:“十三五”开局之年,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是要下狠劲儿抓的头等大事,为了加快脱贫进程,各大部委向贫困村派出了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一年来,这些第一书记们,扎根基层,与广大农民同吃同住,在扶贫的道路上,他们付出了艰辛,洒下了汗水,也有沉甸甸的收获,陈森斌便是其中的一位。

中残联干部进村扶贫纪实: 陈森斌两年让一个贫困村脱贫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沧州报道

“十三五”开局之年,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是要下狠劲儿抓的头等大事,为了加快脱贫进程,各大部委向贫困村派出了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一年来,这些第一书记们,扎根基层,与广大农民同吃同住,在扶贫的道路上,他们付出了艰辛,洒下了汗水,也有沉甸甸的收获,陈森斌便是其中的一位。

5月15日,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的天气已格外酷热,记者驱车前往距离南皮县城8公里外的王三家村,与很多农村的土路不同,通往王三家村的道路虽然并不是很宽,但已是经过硬化了的水泥路,笔直而且平整,路两边都是大片的麦田,麦穗已经有些泛黄,丰收的季节很快就要来临。

在一栋简易的房子里,记者见到了陈森斌,一张花了90元买来的单人床、一些简单的铺盖和衣物,加上一些做饭用的锅碗瓢盆已是他的全部家当。

身为中国残联干部,80后的家中独子、博士毕业后一直在机关工作的陈森斌,此时看起来更像个地地道道的村干部,穿着简朴且皮肤黝黑。

“办公室新建不久就搬进来了,吃住和办公都在这里,否则没有地方。”陈森斌摸摸后脑勺,不好意思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他在这里的任职期是两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新官上任“三把火”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陈森斌也不例外,而恰恰是这“三把火”,对王三家村后续的发展产生了燎原之势。

2015年7月24日,是陈森斌正式挂职王三家村第一书记的第一天,刚入村,村里连个办公地点也没有,找村委开会一个都没来。第二天,接待的第一位客人就是上门讨要村委会欠账的,这局面让陈森斌有点发蒙。

“想得到村民的信任,就得踏踏实实地为他们干点实事。”陈森斌称。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陈森斌找来县志、族谱了解风土人情;用10天时间,对34名党员、8名老村委、8个村工厂、18户低保以及五保户逐户走访,了解生产生活状况和脱贫致富建议。通过走访,他掌握了贫困户的情况,把因病的、因残的、因学的、缺劳动力的分门别类摸清,为制定帮扶计划、精准施策奠定了基础。

在此过程中,陈森斌了解到,村里有大量身患残障但无残疾证的村民。而这些村民没有办证的原因大致有三种:大量村民并不知道怎么办残疾证;村民并不清楚拥有残疾证后可以享受到的补贴;在村民的意识里,承认自己是残疾人是个很不光彩的事情。

对此,陈森斌点燃了“第一把火”,挨家挨户做工作,并且将工作人员请上门给王三家村的残疾人办理了残疾证。那一次,村里一共办了48个残疾证,而王三家村全村不过225户785人,相当于6.5%的贫困残疾率,要知道,全国持证率达到3%就已经算是很高了。

面对这样高的残疾率,陈森斌觉得从未有过的压力,初次独当一面,陈森斌能为残疾人做些什么。

直到当年8月份的一天,陈森斌得知县里有个表演节目,残疾人参加的话可以领一台电风扇,于是,他也找了一辆车拉着村里的残疾人去参加了活动,并且每人领了一台电风扇回来,自此,陈森斌除了给残障人士落实优惠政策外,更多是从外面开始主动找项目。

“以前我不喜欢求人,但这两年,我大着胆子、厚着脸皮拜访了30多个部门和单位领导,如今,中残联建立了一个直属单位包干一个乡镇的捆绑式帮扶机制,发挥部门优势为南皮县提供助残资金和物资达700多万元;另外,还帮助南皮县实现了人工耳蜗、儿童康复、技术人员培训全覆盖。”陈森斌表示,虽然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但看到他们幸福的笑容,我想我的付出是值得的,我的汗水没白流。

此后,陈森斌又燃起了“第二把火”、“第三把火”,与驻村工作队的其他同志建立了村“两委”,并且千方百计调动村“两委”班子的工作积极性,村里有了组织、有了主心骨,后面的工作才更有效率和威信。

全村即将脱贫摘帽

帮助残疾人脱贫致富是陈森斌进展工作的一个切入口,帮助整个王三家村村民脱贫致富才是他的目标。

残疾人的问题解决了,陈森斌开始着手整个村子的脱贫计划。据记者了解,当年,王三家村里有贫困户115户448人,贫困率接近六成。

要想富,先修路。对于一个走惯了城里宽敞整洁的平坦大路、喝惯了城里的纯净水的小伙儿而言,陈森斌来到村里当天印象最深的就是王三家村狭窄坑洼的崎岖小路和村里难以下咽的苦咸水。

据记者了解,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地处渤海之滨,土壤贫瘠、淡水资源匮乏,很多村里都没有自来水。

为弥补基础设施落后的短板,在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陈森斌与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齐心协力,争取了各项资金150余万元,发展基础设施,新建村两室、农家书屋和文体广场,新建入村道路四公里开辟了出村第二通道,引自来水进村入户,安装太阳能路灯35盏实现全村亮化,打机井三眼,新装变压器两台,基本实现了全村的硬化、亮化,全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并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许多村民说:“20多年终于见到村子有大变化了。”

路好走了,水好喝了,陈森斌想着怎么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我们村的土地大部分属于基本农田,村民种地收入很少,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争取资金硬化田间道路4公里。路好了,机遇主动找上门,龙头企业主动与我们对接,流转土地1000亩发展高效农业,农民包地每亩增收了700元,集体收入也有了较大增长;同时,为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建立了蛋鸡养殖合作社,扶贫办出资帮贫困户入股,入股的村民和贫困户每年可获得600元的分红。再有,我们还与宏霞编织公司发展来料加工,帮助家庭妇女、残疾人、贫困户足不出户实现就业,18位村民月人均可增收600元。”陈森斌表示。

采访当天,记者见到了51岁的村民王庆彦,由于肢体残疾已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

“地里的活我根本干不了,土地都是外包出去,以前,外包一亩地一年只有150块钱的收入,后来,工作队帮我将家里的8亩土地都流转了出去,一年增收5600元,还送了我20只鹅苗发展养殖,现在生活好过多了。”王庆彦表示,除此之外,妻子外出务工和发展手工加工也增加收入不少,目前家里已经顺利脱贫。

据记者了解,经过一年多帮扶,目前全村还有贫困户5户10人,贫困发生率降到了1.5%以下,已顺利通过省级脱贫验收。还有两个月时间,陈森斌任期将满,届时,王三家村也将实现贫困村“摘帽”的愿望。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