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波士顿咨询何大勇:中资私行利润贡献不足5% 潜力巨大

作者:张夏楠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4-27 23:01:18

摘要:“中国私人银行正站在转型的关键路口。”何大勇认为,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使得财富多、资产荒的矛盾正在成为新常态,正在改变投资者的预期和财富管理机构的策略的选择。

波士顿咨询何大勇:中资私行利润贡献不足5% 潜力巨大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夏楠 北京报道

私人银行机构在中国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4月27日,由兴业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共同发布的私人银行报告《中国私人银行2017:十年蝶变 十年展望》指出,目前国内12家中资商业银行私行总客户数已超50万人,管理资产规模近8万亿,但同时也面临专业能力不均衡、业务模式同质化等挑战。

目前国内私人银行整体对利润情况披露较少。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金融机构和保险专项领导人何大勇向《华夏时报》记者回应认为,私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度比较有限,“大部分可能1%都不到,最高的也不超过5%”。对比国外机构普遍10%的利润贡献水平,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私行业务渗透率仍低

在向《华夏时报》记者回应私行业务的贡献率时,何大勇解释,由于银行内部的口径不同,与零售的分摊也不好核算,所以整体披露较少。根据经验来看,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私行业务贡献水平可能1%都不到,最高的也不超过5%。

“对比国际经验,私行利润贡献超过10%的比比皆是。像瑞士的一些大型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占全行业务的利润贡献甚至超过50%。”他说。

何大勇进一步表示,私人银行业务有其独特有优势,它属于轻资本的业务,贡献很多中间收入。“从国际来看,私行业务,包括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业务的资本收益率大概在20%左右,而整个银行的资本收益率水平大概在10%。所以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还是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

虽然中资银行私行一直是客户首选,但市场的竞争格局仍在不断变化当中。数据显示,目前虽然有70%——80%的客户选择商业银行作为财富管理的主办行,但有4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已经或正在积极考虑选择非银行金融机构。

报告同时提到,目前银行、信托、券商、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等都纷纷开始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但私行机构的渗透率却仍较低。以商业银行为例,已披露2016年总体个人资产管理规模的4家银行中,私人银行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只占整体零售业务的13%。

另外,在目前分业经营和金融体系发展阶段影响下,各类私行机构在能力上有明显偏科,各有所限。何大勇解释,“所谓偏科,是指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导致市场整体重固守,轻权益;所谓各有所限是指很多业务银行做不了,需要和非银机构合作,而嵌套增加了业务成本和风险。”

“零售升级”模式需突破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测算,中国个人财富的规模在过去十年实现了约20%的年化增长。2016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的规模达到126万亿人民币。到2021年时,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将达到220万亿人民币,形成一个规模达110万亿的高净值财富管理市场。

“中国私人银行正站在转型的关键路口。”何大勇认为,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使得财富多、资产荒的矛盾正在成为新常态,正在改变投资者的预期和财富管理机构的策略的选择。

具体而言,银行理财部品和相关底层资产的收益率在过去两年内均出现明显下降,刚性兑付下财富管理机构单纯比拼高收益的模式难以为继。

他建议,机构需要更加重视对多样性底层资产的获取和管理能力,打破对固守类、非标类产品的过度依赖,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产品。

此外,报告认为中资私行大多选择“零售升级、产品驱动”的业务模式。原因之一是私行业务发展时间不长,有大量的私行客户和准客户仍沉淀在零售银行体系内。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资源确实与私行业务有很强的协同效应。

而现在,何大勇认为,零售升级的同质化模式需要被重新审视。究其原因,一方面零售银行作为私行获客来源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另一方面,私人银行更为专业的投资与资产配置建议、定制综合的产品与服务等的重要性显著提升。

报告建议私人银行应选择全价值链的能力布局,和准事业部的专业化管理体系。这样既可以借助分行的资源与能力,又在产品和服务等客户价值主张上保持一定的私行专属与专业性。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