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华龙一号”已具备批量建设条件 代表委员建议加快推进核电建设

作者:杨仕省 马羽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3-10 21:25:39

摘要:国家此前明确了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方针,不仅是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更是要在建成以后保持高水平、高效率运行,充分利用核电清洁低碳、稳定高效的优势。

“华龙一号”已具备批量建设条件  代表委员建议加快推进核电建设

本报记者 杨仕省 实习记者 马羽佳 两会报道

核电的话题再次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两会期间,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议明确核电按基本负荷运行,实现核电多发满发,加强跨省区电网通道建设,并保障核电消纳。在此前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两会代表也曾提交关于核电的联名提案,内容包括尽快启动内陆核电等。

据悉,今年的提案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发起,参与联名还包括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寿君、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王炳华等全国政协委员。

至于业界关注的内陆核电开工问题,“目尚没有‘十三五’期间内陆核电要开工的任何决策层面的意见。”3月5日下午,在回答《华夏时报》记者有关内陆核电发展规划等问题时,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称。

加快推进核电建设

今年两会有多名代表呼吁,要想实现减排目标,很有必要加快发展核电。

“从今年开始,每年需要新建10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才能支撑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这是贺禹与其他政协委员于3月5日联名提交的提案的核心内容。

贺禹在提案指出,2016年11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纲领性文件《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中国为此向国际社会做出了庄严承诺,提出“碳排放总量2030年前达峰并争取尽早达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

但目前中国能源供给主要依靠化石能源,比如去年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高达71.6%,而风电、太阳能、核电的发电量占比合计只有8%左右,这也是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的一大原因。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贺禹已多次提交以核电发展为主题的提案,呼吁推动我国自主核电技术的发展。贺禹建议,从今年起到2020年每年核准开工建设4-6台华龙机组,保持平稳有序发展,支撑国家实现减排承诺。

记者从能源局了解到,国家此前明确了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方针,不仅是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更是要在建成以后保持高水平、高效率运行,充分利用核电清洁低碳、稳定高效的优势。

需要说明的还有,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我国在运在建核电达到8800万千瓦,但从目标规划完成情况看,还需要加快核电的建设步伐。自“十二五”以来,中国累计开工的核电机组仅15台,平均每年不到3台。“与其他发电项目相比,核电具有安全质量标准高、建设周期长、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特点,需要适当加快核电项目的审批。”林伯强说。

打开欧洲核电市场大门

本报记者获悉,贺禹近日还提交了《加快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批量建设,确保实现国家减排目标》的提案,力主推动核电“华龙一号”的发展。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需要适当加快开工新的核电项目。

目前,中国核电在运装机不到3500万千瓦,需要从现在起每年至少新建10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不过,贺禹表示,完成“十三五”建成和在建的核电总目标应该没有问题,但他认为,建成的数量应该是达不到,因为核电需要5-6年的建成期,也就是说2015年没有开工机组,到2020年就无法投产。

记者采访了解到,华龙一号国内示范工程和海外工程自2015年5月和8月分别开工建设,进展十分顺利。在国内,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号机组、6号机组分别在去年5月7日、12月22日开工后,各项工作紧张顺利。在海外,华龙一号的推进也很顺畅,比如中国和阿根廷、中国和巴基斯坦都在积极推动华龙一号的进展。

贺禹表示,“走出去”主要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特别是在2016年,中国拿下英国新建核电项目,可以说打开了欧洲核电市场大门。据贺禹介绍,华龙一号具备四大优势:安全性符合要求,技术相对成熟可靠,产业配套能力强,并且经济具有竞争力。

“‘华龙一号’可以代表中国最新的核电技术,凭借其安全性和经济性优势,已经引起了多个国家的强烈兴趣。”林伯强说,相比其他国家的核电技术,中国核电技术、成本、机组效率都极具竞争力,优势明显。

与此相关,中国核电技术正在向自主三代集中。“按此要求,华龙一号技术是当前现实可行的选择,并且,华龙一号目前正在英国进行全球公认最严苛的设计审查,通过后将在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上得到应用。”贺禹表示,下一步,中国还将继续推进核电项目在罗马尼亚、捷克等地落地。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