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水皮杂谈:流动性陷阱困扰了谁

作者:水皮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6-19 22:13:12

摘要:水皮杂谈:流动性陷阱困扰了谁


   矛盾恐怕是这个世界的常态。
    当我们中间的不少人还在为房地产市场的“小阳春”能不能持续而争个面红耳赤的时候,沪深两地的房价已经不知不觉之中回到了2008年初的高位;而当我们中的不少人在为中国经济的复苏会呈现“U”型还是“W”型而自说自话的时候,西方七国却宣布他们居然已经达成了政府毋需加大金融干预力度的共识。
    从逻辑上讲,如果你怀疑中国经济的反弹只是“假相”,那么如何能得到世界金融市场都不再需要拯救的结论呢?毕竟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受影响最大的是欧美,而中国则是外贸出口的波及而已。更有意思的是中国政府的态度,几乎是同时,中国总理温家宝宣布,尽管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多,总体形势企稳向好,但是我们依然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
    显而易见,西方七国的所谓共识就是对未来通胀的担忧,因为金融危机说到底是一种信用危机,资金断流的危机,或者说是一种金融机构惜贷的危机,所以一旦信用危机有所缓和,一旦资本市场重新活跃,一旦资金重新流转,那么前期政府干预投入金融体系的资金就会产生溢出效应,流动性就会重新泛滥。因此,我们会看到油价半年不到可以从33美元涨到73美元,道琼斯三个月不到可以从6640点涨到8840点,刚刚经历了压力测试的欧美银行现在纷纷开始重新募集资金返还政府的救助资金,摆脱政府的国有化控制。
    中国担心通胀吗?
    在一个产能90%过剩的社会里,有什么产品真的是供不应求的?如果没有,那么价格上涨的动力又在哪里?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现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实是在为前期从紧的货币政策埋单。由于盲目地信奉一切通胀长远地讲都是货币现象的教条,由于教条地看待CPI的走势,更由于CPI的权重不合理而导致的误导,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2008年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教训是深刻的。矫枉不怕过正,恐怕是现在管理层的决策心态,也是现实经济真实情况的反应。
    谁都知道三大马车拉动中国经济,投资、消费和出口。出口现在指望不上,消费有个过程,立竿见影的就是投资,这也是4万亿的由来。但是4万亿的政府投资对于庞大的中国经济而言实际上的拉动作用是有限的,4万亿的真正意义在于带动民间投资,而当年从紧的货币政策伤害最大的恰恰就是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元气大伤之后必须下猛药刺激才能体现政府的诚意,否则这些企业主宁可把资金投入楼市和股市也不愿投入生产运行。
    如何体现政府的诚意呢?一味地扩张信贷规模不可能,上半年已经接近6万亿,而更多的财政投入也要量入为出,积极的股市政策几乎是惟一的选择,不管是创业板也好,主板IPO也好,启动股市融资就是一种必然。从市场层面看,A股已经从底部有了近70%的涨幅,成交量在稳步放大,交投在持续活跃,已经具备了IPO的可能。而从资金层面看,4、5月份银行存款增速明显下降,银行存款的第二次搬家迹象越来越明显,资金回流股市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有需求、有供给,此时此刻IPO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三金药业不过是一块市场的试金石,既不算大盘蓝筹又不算创业板,管理层留有余地,进退自由的用心一目了然。
    人类在有限的对付金融危机的历史过程中都曾经陷于流动性陷阱中不能自拔。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都是因为过早地迫于舆论的压力结束了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从而导致二次衰退出现,现在西方七国的所谓共识也有可能让他们第三次重蹈流动性陷阱的覆辙,正是看到了这种危险,克鲁格曼先生在他的文章“坚持到底”中这样写道:“几个月前,美国经济还处于即将陷入大萧条的危险中,激进的货币政策和大胆的赤字开支眼下已避免了这一危险,但现在评论者又要求我们终止这一切,恢复从前。对于这些要求应该不予理会,对于那些顶多只是将我们从深渊边上拉回来的一点点刺激政策,现在就声言放弃,还为时过早。”
    克鲁格曼一直欣赏中国政府的政策和努力,这一回又是英雄所见略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