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在耶路撒冷看世界(一)

作者:阎雨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2-19 23:19:51

摘要: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在耶路撒冷看世界(一)

编者按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这一论断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在中国也附庸者甚众,质疑者亦有之,其观点是当下全球现实矛盾主要还是由利益引发而非文明,从文明、文化特质视角分析的不多。

北京大学学者阎雨先生多年从事文化研究,他认为亨廷顿确实看到了现实世界的诸多矛盾及其背后的文化动因,否定了西方传统文明中的“普世主义”,

但亨廷顿却割裂了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忽略了文化融合性、包容性的特质,以及各文化自身共荣共生的需求。如果不能清醒认知,

任由“文明冲突论”泛滥,必成为西方实施文化霸权之口实。

阎雨基于此研究思路,前往以色列、约旦考察,其中重点考察了耶路撒冷。

经过数天的走访调研,他看到了巴以和睦相处的真实现实生活,以及当地民众对文化宽容、宗教和解的渴望与践行,印证了亨氏逻辑的谬误、结论的唐突。

他认为未来的世界主流趋势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大融合。

以下是其考察随笔,摘录刊登,以飨读者,也欢迎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全球发展态势。洞悉现在,方能把握未来。



阎雨

1.天下祈太平,学海独木舟

耶路撒冷,

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让我魂牵梦绕,不能自拔!

她经历了何样的风霜与变迁?

每片斑驳的砖瓦似乎都在倾诉着一个民族的千年流浪!

她蕴藏着何等魅力?

让三教都对其膜顶崇拜!

她又中了什么神秘莫测的毒蛊?

让世界干戈不息!


正如硬币的两面,

在这里,亦隐藏着世界和平的密码,不仅因为她名为“和平之城”(注:耶路撒冷在希伯来语里的原意),更因为在这里,犹太教、基督教挥别千年恩怨,握手言和,和睦相处!成为宗教和解的典范!

在这里,也只有在这里!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基督教必终将放下彼此的仇恨,和谐相处,世界方可真正和平!

三教同源同宗,究竟几多爱恨情仇?

走向耶路撒冷,近距离阅读,读你的辉煌,更读你的苦难;读你的沧桑,更读你的未来。

我为文化而来,沿着斑斑血印,触摸历史兴潜,求索新文明的崛起!

为此,纵然我的脚步已经走过罗马、德里、菩提伽耶、蓝比尼、加德满都、开罗、阿斯旺、马六甲等古城的沧桑,领略过纽约、华盛顿、伦敦、巴黎、东京、多伦多等都市的繁华……

无论是发黄的照片,还是惊艳的一瞥,都埋藏着深沉的追问:我们何去何从?


河流流向哪里,人类就在哪里繁衍生息,我就追问到那里。

于是,从黄河、长江到恒河、印度河、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塞纳河、泰晤士河、密斯斯比河……

一路走来,不惧风雨。

约旦河与三教圣城再次吸引了我的目光,

宁静与冲突,多元与惟一,文化、历史与宗教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再次指引前进的方向。


临行前,北京天蓝云白,暖暖冬阳,窗外微风不噪,春意融融。

依依惜别,亚细亚东方之都,奔赴亚细亚最西处。

为梦想却不得不再踏征程,轻诵除夕夜即兴诗一首,自省、自勉并壮行之。


天下祈太平,学海独木舟

壮心新岁切,湖畔独潸然;

冬夏伏案头,除夕终得闲。

即日奔大食,考究三教源;

人间怨与恨,何日得释然?

蓝缕五洲路,泛舟四洋边;

万卷读过半,独步天地间。

天下本一家,同根何相煎?

愿得一人苦,四海皆安澜!

2016.2.9

2.拉宾广场 朝圣和平

“砰”!

胸口一痛,一股暖流从心脏处喷薄而出。

五光十色的世界,顷刻间,周遭朦朦的红晕,浸染着所有的空间。

身体柔软地坠下来,如沙堆似的瘫在地上。

“砰”!

又一声,有些沉闷,子弹从身体穿过时,像是岸上的熟果滑落到河中,不知不觉,一股气息从身体中飘出去,袅袅娜娜,如夕阳下的炊烟,散在渺渺夜空……

永别了,苦难之邦;永别了,“上帝的选民”。


以色列,特拉维夫,拉宾广场、拉宾被谋杀处。

今天我就站在这样一个地方,仿佛穿越时空,回到1995年拉宾遇害的现场,21年来,我脑海中无数次涌现拉宾遇刺的场景,为和平而殉道的悲情画面。

拉宾出生于以色列本土,戎马半生。

在以色列独立战争中,他指挥了耶路撒冷防御战,为以色列建国立下赫赫战功。

1967年,其指挥著名的“六日战争”,大胜埃及、约旦和叙利亚。此次战役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拉宾誉为以色列的“民族英雄”。

1974年,拉宾第一次当选总理,时隔近二十载的1992年,他再次当选。

这位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将军,深知以血还血,只会血流成河,穆斯林和犹太人并没有血海深仇,有的只是民族主义主导的幽怨。

只有忘却仇恨,才是对先人最好的纪念。

所以,他不顾种族、肤色、语言的差异,坚定地站在和平的一边,极力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1994年,和平条约的签署,结束了以色列与约旦两国长达46年的战争状态,拉宾与佩雷斯、阿拉法特分享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然而这位以色列总理却被以色列极右势力视为“犹太民族的叛徒”。

最后被一位同胞以爱国为名刺杀身亡,举世震惊。

拉宾遇害后,为了纪念这位为和平而倒下的总理,特拉维夫国王广场更名为拉宾广场。

如今,在拉宾广场边的地面上清晰地标记着当年拉宾被枪击的准确位置。

今天,我站在拉宾广场,站在拉宾倒下的地方,脚下的土地浸染着拉宾的血,感伤不已。

(作者为北京大学学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