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

作者:向敬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11-25 23:08:53

摘要:改革开放使现代中国走向强大,一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思想者积极寻找突破口,但深化改革还需要跨越利益藩篱的思想启蒙,需要更多先进思想者的榜样力量。

“自由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

向敬之

改革开放使现代中国走向强大,一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思想者积极寻找突破口,但深化改革还需要跨越利益藩篱的思想启蒙,需要更多先进思想者的榜样力量。林贤治写在《纸上的声音》,虽不是直接增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但他所研究的思想者们的思想人生,更可成为思想启蒙的另一种表述,融会清醒、理性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他打捞古今中外特立独行的思想启蒙,像李贽、鲁迅、顾准,像奥威尔、密尔、马内阿……都是我们和历史不能忘记的时代良知。虽然他们的思想不可复制甚至存在局限,但他们都曾为一个伟大的时代追寻社会改革、人性善良、秩序重建的光荣与梦想。

告别中世纪,他们是时代的理想主义者,是历史发展的思想良心。他们不屈的灵魂伴随着思想的文字跃然纸上,慑人心魂。他们中,有出身低微者,有放弃禄位者,有直面刺刀烈火者。坚毅的他们奔走在冷箭明枪的夹缝里。

林贤治所理解的思想者,“本身意味着独立性与公共性的叠合,要求置身于公共空间而立足于个人责任”。我在这里选择他论述中的几位女性思想者,作主要的分析。其以罗莎·卢森堡开卷,写她在著作里论说革命的短长优劣,表现她肯定革命积极创造一个政治自由空间的真切体会,甚至为了革命理想而献出生命。在国际共运史上,卢森堡以思想激进、意识坚强的奇女子形象,以及参与组建斯巴达克同盟与德国共产党的革命行动,树起了一座不可绕过、只能仰视的丰碑。帝国主义者和右翼分子称之为“嗜血的‘红色罗莎’”。只因思想曾与列宁有过一定的分歧、指责过苏俄布尔什维克强化专政而取消民主的偏激,引发苏联前后两代领导者对其给予了不同的对待。但,她的政治思想在实际践行中得以了验证,其对自由、民主的认识,随同“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这一名言,流传久远。

卢森堡通过实质性的革命行为,认清了专政下的自由民主。同样出生于犹太人家庭的汉娜·阿伦特长时间观察政治社会,对20世纪民粹革命与极权主义的表现有着更理性的认识。她对纳粹对犹太人展开的大屠杀,本是从骨子里的痛切,但当她目睹前纳粹分子阿道夫·艾希曼审判过程时,却发现“平庸的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她没有把这一法西斯刽子手视为恶魔,而是以史实为依据,批判了犹太人委员会集体不抵抗的怯弱与耻辱。在血的事实面前,纳粹的灭绝行为是不可饶恕的,而犹太领导人提供“遣送名单”的隐恶,更是明显助长、潜在配合杀人集团的暴虐。

对一个民族的空前浩劫进行深层次的反思,阿伦特具有了许多坚强的、坚定的反抗勇气——她将法律犯罪和政治道德上的责任问题区分出来了。让人感叹唏嘘的是,阿伦特在为后人留下《极权主义的起源》一类的优秀论著时,也因年轻时代对爱情的憧憬,使其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求学时,开始了与后来成为纳粹思想先声的海德格尔亦师生亦情人、时断时续的长期关系。海氏寄予民族“觉醒”厚望的纳粹迫使阿伦特一再流亡,阿氏始终坚持研究极权主义、反抗纳粹暴行。二人曾有短暂抵牾和激烈论辩,但不可释怀的爱与思,让重逢后的阿伦特无可奈何地返回德国为海氏作证。

同样是有文化的女性,同样是与德国相关联的女人,莱妮·里芬斯塔尔却直接站到了卢森堡、阿伦特的对立面,借着手中的镜头和胶片,在荣誉和利益的驱使下,为希特勒执导了一系列反映法西斯意志的影片。无论是纳粹党代会的宣传片,还是柏林奥运会的纪录片,这位“大众的戏子”“权力的宠儿”,甚至有希特勒情人嫌疑的里氏,总是尽心尽力、倾情倾才地创造着艺术的佳构、政治的工具。可能她是政治道德意识的盲童,但不可改变的史实,虽然使其艺术编造成功了,而思想上的懵懂与无知,带给她的只是政治道德身体的严重失水。

林贤治将中国女性萧红誉为“现代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贫民作家”,写她的善美与真爱,写她的悲悯与同情,写她批判民族文化的专制同社会的不公,同时结合其婚恋变故、贫困生活、女性穷人、诗性悲剧及生死文学的现实,充分展现了萧红式的自由和孤绝。受鲁迅看好的萧红,早年受尽父亲冷酷折磨,后来又遇人不淑,被包办婚姻的丈夫汪恩甲遗弃。在文学逃亡路上遇到前后所谓的爱人萧军、端木蕻良,虽都兴趣相投,但一个待其如小孩能共患难、难做夫妻,一个赖其似姐姐而忘记了给妻子疼爱,最后只有困苦和寂寞陪伴萧红红颜早逝,只有诸如《名利场》《呼兰河传》之类的经典文字留给后世,重现她不屈也不悔的思想者心路。

林氏所谓的女思想者,虽不是女权主义者的杰出代表,但在自由与民主面前,大多具备了独立的意识。同样,在他笔下的男性思想者们,几乎都是为民众谋求、呼吁民众权利的铮铮汉子。不论是单枪匹马、单打独斗者,还是发动群众、运用舆论者,他们都有着不惧威权、不避危境的性格与风采。许是潜意识里的思想作怪,他们不能规矩地行走在固定的意识形态中,反对极权与专制,声讨殖民主义和强盗行径。然而,他们中也会出现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阿尔及利亚独立事件中,法国知识界爆发了一场支持与反对的思想战争,本是至交的萨特与加缪因政见不一而分道扬镳,然原形同陌路的阿隆却同萨特走到了一起,不论国人如何讽刺、媒体怎样谩骂,阿隆自始自终地坚持维护阿国独立的思想。能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是作家所在国的骄傲,但是苏联当局极力阻扰帕斯捷尔纳克与索尔仁尼琴前去瑞典领奖,甚至恐吓他们、流放他们,剥夺和扼杀他们发表自由的权利。那血腥的让人长期恐惧的哲学船事件、古格拉群岛,也不知让多少不合时宜的思想和思想者死于非命,死于没有硝烟的极权专制的“红轮”中。

而对于中国思想者的认识与理解,林贤治也是极其冷静的,不拔高,不诿过,让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在人格、思想和艺术上健全丰满但又充满矛盾张力的思想斗士形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