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牵手美国最大乳企建8万吨工厂 伊利赴美扩容全球化

作者:陈一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11-15 00:13:00

摘要:伊利与DFA共同出资建设的工厂位于美国堪萨斯州,预计年产奶粉8万吨。工厂建成后,产品不仅供应中国市场,也将供应全球其他市场。
  华夏时报记者 陈一平 北京报道
  初冬的到来似乎并没有让位于北方的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变得萧瑟,反而分外热闹起来。11月12日,伊利首开中国乳业先河,在中国乳都宣布将与美国牛奶公司DFA在美共建全球样板工厂。
  中国乳企在海外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中国乳业全球产业链的一次扩张。“伊利此举为中国乳业打开了一条美国的通道,而且采用合资的方式大大增加在当地的话语权,有利于减少因全球乳业波动带来的影响,为中国乳业在全球采购更为质优价廉的原材料提供保障。”乳业专家宋亮表示。
  投建美国最大奶粉厂
  11月12日,在中国乳都官方及众多媒体的见证下,双方共同签下了这个颇具分量的协议。据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伊利与DFA共同出资建设的工厂位于美国堪萨斯州,预计年产奶粉8万吨。工厂建成后,产品不仅供应中国市场,也将供应全球其他市场。
  “双方将充分发挥两国技术和资源优势,更好地提升中国乳业的制造水平和质量管控能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的乳制品。”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说。
  DFA是美国奶农所有的牛奶市场合作组织和食品企业,其合作社员超过2万个,遍布美国49个州。2013年7月,伊利与DFA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美国,由乳业正蓬勃发展的中国与渐趋饱和的美国乳企共同打造的工厂,在之前从没有过,此次两国的龙头企业一出手就是大手笔,不禁让美国,乃至全球乳业深感触动。
  但对处于热议焦点的伊利与DFA来说,从去年双方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后,这一天的到来可能早已是自然而然的事。
  虽然从伊利与DFA决定共建工厂协议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在往既定目标进行,但包括总裁Rick Smith在内的DFA高层在签约仪式上仍难掩激动之情,甚至一位DFA人士在已经离开会场后,又返回拿有签约现场标记的物品留作纪念。
  这一切只因DFA对本次合作期待已久。
  这种期待可能从DFA在中国寻找长期合作伙伴时就已有了。Rick Smith在发言中回忆了当时与同事参观、考察中国乳制品企业的情景,伊利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伊利的牧场管理、乳制品生产、检测等水准,也让人刮目相看。
  有了解此次考察细节的人士透露:“当时Rick Smith考察时赶上了伊利奶牛学校开课,授课的恰恰是美国奶牛界最权威的教授桑德斯,经过一番交流,双方有非常多的共同语言。”
  Rick Smith此次再来中国,发现伊利在当时的基础上又取得很多进步,进步之一显然包括伊利奶牛学校。伊利将最新的理念融入其中,打造成升级版的奶牛田间学校,于是,“邀请伊利到美国合作建厂”成为DFA愈加坚定的信念,这既来自于中国日益庞大乳制品需求的吸引,更来自于与伊利同为全球乳业十强的彼此欣赏。
  而DFA暗含的考虑显然是,伊利有足够的影响力能带动中国其它乳企与其更多合作,乃至加强DFA在全球其它新兴乳业市场的开拓力度。甚至可以说,从美国乳业宏观环境而言,DFA的这一睿智之选实际上也是一种必然:在美国本土乳业已经饱和的同时,刺激美国原奶供应的法案又面临出台,而乳业全球化竞争的趋势越发明显,多种因素作用下,作为美国乳业龙头的DFA与来自中国的伊利深层次合作、集合对方之力是绝佳的路径。
  也正因此,就像Rick Smith提到的,得到美国上下的共同支持,这不仅是相信DFA选择合作伙伴的眼光,也是美国乳业的现实需要。
  伊利全球化再下一城
  对伊利来说,在美国与DFA合作建厂,如果只是从自身拓展全球优质资源的角度考虑,那最多是多了一条质优、价廉渠道,以伊利庞大体量产生的采购话语权而言,这样的渠道产生的价值并不像别的中国乳企那么大,但伊利能够慨然应允,显然,董事长潘刚对此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按照潘刚的观点,在全球乳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下,中国乳业国际化的终极目标,一定是融入到世界乳品生产的大链条中去,强化中国乳业的全球产业链显然是应有之义,而伊利和DFA的合作,无疑是往这条路上又迈出重要的一步。
  在潘刚“全球优质资源服务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理念下,伊利与国内多数乳企采取的产业链中下游的优化、增加销售规模的国际化运作方式不同,伊利立足于对产业链整体进行提升,无论是与美国DFA的合作,还是在新西兰建厂、与意大利斯嘉达战略合作、在欧洲建立研发中心,以及与SGS(瑞士通用公证行)、LRQA(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Intertek(英国天祥集团)升级全球质量管理体系都是如此。
  本次与DFA在美国合作建奶粉厂与新西兰工厂异曲同工。如果只是要在美国建奶粉厂,伊利完全可以独资,之所以最终合作,除了DFA的邀请,更核心之处在于伊利思考的远见。
  事实上,全球化战略为伊利带来的红利远不止安慕希、托菲尔两款明星产品,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简单融合,产业链全程的融合似乎才是这家乳业龙头股真正的意图所在。
  潘刚对此的解释是:“希望本次牵手能为中美两国的乳业合作开启一个黄金的时代,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中国消费者和美国奶农,更多地为全球乳业产业链的完善作出贡献。”
  这为此次合作赋予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按照协议,合作过程中涉及到的牧场管理、生产、检测以及产品研发都在其中。双方融合碰撞出的火花将产生乳业智慧的激荡。可以说这是潘刚“反式创新”理念的又一次体现。
  这一发端于GE、飞利浦等创新巨头,又被潘刚重新诠释的创新战略,正史无前例地深刻影响着中国乳业的创新路径,而这种思路的改变对于本土消费者的意义更为直接:未来,人们将有机会从越来越多的伊利产品中体验欧美顶尖的产品科技和安全标准。
  张剑秋介绍,伊利通过全球织网,充分利用全球的原料资源、智力资源和管理资源,希望把全球产业链变为一个整体。
  业界专家表示,与靠单纯增加更多营销投入等带来的业绩增长相比,伊利的这种复合型增长是内在的优势。一旦形成,会不断推动业绩向好,取得高质量的增长。而伊利正着力实施的全球化战略,在资源、研发等方面源源不断为增长提供动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