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投资增速再下滑 经济继续缓慢出清

作者:潘向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9-19 23:50:00

摘要:2014年中国经济将“缓慢出清”,预计GDP增速在7.0%-7.5%之间,CPI同比增幅2%-3%,传统周期性行业维持稳中趋降。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潘向东
    8月宏观数据显示,经济在短期企稳后继续缓慢出清,工业、投资、消费、出口均有不同程度调整。2014年中国经济将“缓慢出清”,预计GDP增速在7.0%-7.5%之间,CPI同比增幅2%-3%,传统周期性行业维持稳中趋降。
工业增速显著放缓 
    8月工业生产环比增速大幅放缓至历史低位0.2%,加上去年同期的高基数,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回落2.1个百分点至6.9%。发电量由于工业减速、气温偏低、高基数等原因出现了负增长。
投资增速再次下滑 
    1-8月份投资增速再次下滑,主要因为:去年稳增长措施致使下半年投资增速偏高,影响今年投资增速;地方投资减速,房地产投资下滑,基础设施投资由于地方政府处于困难之中而回落;经济自身处于结构调整和改革过程中,经济缓慢出清中,企业自主投资意愿不强,制造业投资下滑。新开工投资增速回暖,但是整体投资增速仍处于下滑阶段。
    投资增速下滑表明经济内生动力趋弱,经济结构改革效果显现仍需时间。而市场寄希望的政府托底政策实施仍然不确定,从资金来源看,几次政策规模刺激均有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的大幅上升为基础,而近期资金来源仍然处于小幅下滑的状态,托底政策实施需再观察。
实际消费平稳 
    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主要是由于价格回落,实际消费增速保持平稳。8月份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呈小幅上升势头,但汽车、房地产相关消费疲软。虽然消费增速不如2013年势头,不过2014年消费增速可以说是“真实”的消费增速。在没有大幅消费刺激(房地产或汽车消费支持政策)或是居民收入增加(减税)的情况下,消费增速会保持此常态运行,预计三、四季度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会保持平稳。
出口依旧 进口疲软 
    8月,我国出口2084.65亿美元,同比增长9.4%;进口1586.29亿美元,同比下降2.4%;贸易顺差498亿美元。8月份出口仍处于高位,出口额在2000亿美元以上,进口额回落,进口增速依然负增长。外围形势保持稳定,尤其是发达国家,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处于高位。8月份进口延续7月份形势,显示国内经济仍然疲软,未来进口增速仍然要看国内经济恢复情况。
    上半年进出口增速由于去年上半年虚假贸易的原因同比上升1.18%,下半年由于稳出口政策陆续实施,出口旺季到来等因素影响,出口增速有望保持。但是内需不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疲软,全球经济增长仍然缓慢的情况下,外贸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很小。
货币供应增速仍回落
    8月信贷规模回升,主要是短贷降幅减小、票据融资增加;企业中长贷规模相对偏稳,结构持续优化。非信贷融资中,表外业务持续低迷,企业债和股权融资规模有所增长。M2继续回落,主要原因有四点:同业业务持续收缩;存款增长放缓影响了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翘尾因素对M2增速的贡献率下降;一般贷款增加较少,货币派生能力未同步改善。而M1增速的放缓则更多地与实体经济疲弱相关,货币活化程度不高。
政策有的放矢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道时表示,相对于增长数据,政府更关心就业。而截至8月,城镇新增就业97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多万人,已相当接近1000万的全年目标。1-8月份,31个大中城市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这意味虽然7.4%左右的增速相对前几年是下降了,但由于就业年龄人口增速放缓、服务业比重上升增强了经济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中国已不需要更高的经济增速。
    李克强总理解释,经济增长目标是7.5%左右,所谓左右就是说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李克强总理表示,7、8月份有一些指标,比如用电量、货运量、新增贷款出现一些波动,但依然在合理区间内。在保持定力的同时继续有所作为,今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是能够完成的。
    目前看,CPI和就业目标的完成已无悬念。主要就看下半年经济能否稳住7.5% 左右的增速。目前制造业景气度指标回调,房地产的调整还未结束,8月发电量同比下滑。经济的偏稳运行对政策依赖较大,因此,下半年要实现7.5%左右的预期目标,预计还会有一些稳增长调控措施出台。同时,也会加快释放市场活力方面的改革,比方简政放权、减少垄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设资本市场等等。
    由于经济整体仍然在延续缓慢出清轨道,预计明年经济面临的困境比今年将更大,因此,短期内接受更低一些的经济增速是较为现实的选择。但明年政局的稳定性更强,改革力度将加大,中长期经济转好的希望将加大。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付刚 整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