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期待金改妙笔

作者:唐玮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7-18 22:50:00

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有部经典电影《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曾提到一个发生在伦敦的银行挤兑事件。

期待金改妙笔

唐玮
    20世纪60年代,美国有部经典电影《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曾提到一个发生在伦敦的银行挤兑事件。影片中的班克斯(Banks)先生是一个银行家,一次他带孩子去参观他所在的银行,为了灌输投资理念让小儿子迈克拿出零用钱在银行开了个账户。但迈克却更想用钱买东西去喂银行外面的鸽子,于是他大喊:“把钱还给我!把钱还给我!”一些客户无意中听到迈克的喊声,以为银行出现危机,就开始从银行提款,并很快引发大规模的储户挤兑风暴,最终导致银行破产。
    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曾用这个故事来强调金融业的内在脆弱性,电影中有仙女玛丽来帮助主角重拾欢乐,但现实却没有那么多神奇,这么多年来,各监管部门都在孜孜不倦地试图化解这种脆弱性,金融改革也成了一个常谈常新的不衰话题。
    人们常常强调经济与金融的密切关系,可惜,近年来,金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而各地怨声载道。
    翻开近年来的大事记,金融改革如火如荼,可反差依旧鲜明:
    其一,一方面基础货币投放,和以M2为主要指标的货币供应量持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却又出现“钱荒”和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波动;
    其二,一方面银行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
    其三,一方面银行存款利率仍受到管制,贷款利率受到调控,另一方面传统银行存贷款以外的社会融资价格却不断上涨,存在着大量的套利空间;
    其四,一方面存在正规金融的严格管制,贷款规模、存贷比及存款利率都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灰色金融的野蛮生长,规避管制的金融创新和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增长。困扰多年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至今仍未摆脱。
金融体系的风险
    清华大学五道口学院自2011年起,每年都会发一份《中国金融政策研究报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称,报告既聚焦年度重点主题,也传递全面的政策动态。
    2011年作为第一本报告,回顾30年来中国金融改革之后,主要聚焦于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改革。
    2012年的报告,强调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的过度负债问题正在成为当前中国的主要金融风险,并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地积累。
    2013年,主题报告聚焦于发展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问题与对策,提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应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场外市场的基础之上,并且形成合理的金字塔的结构。
    2014年的主题是《影子银行与中国金融结构》。而今年初,欧洲《中央银行》杂志将2013年的“年度央行”奖项颁给中国人民银行,以强调央行在市场利率飙升时坚持市场化操作,遏制影子银行发展用心良苦。
    但从近年来的主题来看,今年所面临的问题似乎是叠加的,如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的过度负债问题已在今年发酵,而对于影子银行的担忧从未消散。
    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在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体系下孕育而生,并在正规银行面临严格监管、货币政策宽松、资产价格上升的背景下茁壮成长。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加入到影子银行业务的争夺战中。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已经超过了GDP的40%,监管部门、理论界的担心也是情有可原:法律关系模糊、市场运作混乱、刚性兑付严重、有效监管缺乏,这是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
    未知方才慌乱。国外的影子银行概念,主要针对的还是场外的金融产品的交易,交易对手方是分散的,因此场外市场上集中了多少风险也未知,易形成多米诺效应。中国虽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场外衍生产品,但正值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而又逢房地产行业面临转折点、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影子银行体系的刚性兑付维持得越久,积聚的风险也将越大。
    而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的信托业也被视为金融风险发生源。因为从资金投向看,由于信托类产品收益率一般较高,银行理财产品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向了信托领域,但信托公司的资本偿付能力却明显要低于银行。
    一般情况下,如果项目出现亏损,信托公司可能通过银行、地方政府协商,对项目并购重组或找第三方接盘,或用其他产品的超额收益率补偿亏损项目的投资者。如仍不足以弥补亏损,则会以资本金来补偿,若资不抵债则可能倒闭破产。
    随着信托业规模滚雪球般飙升,也造就了影子银行的膨胀。鉴于信托牌照稀缺、利益诱惑巨大,信托公司想方设法动用一切手段保全刚性兑付,但这一情况终究会改变。而影子银行体系中大多数资金投向都是如此,由于没有公开的交易市场,其资产不具有流动性,风险也不透明,但在隐性担保及刚性兑付的市场环境下,或在高利诱惑下,忽视风险识别和控制。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刘煜辉认为,中国金融体系最大的风险,一是财政决定信用;二是金融垄断体系。地方政府和国有部门控制土地、矿产等要素的价格,并控制着税收、收费、准入等对经济和金融活动有着绝对影响力的多种要素,这将要素价格压至均衡价格之下,能将利率压至自然利率之下。这样,财政风险必然表现为金融风险。同时,中国金融业目前由银行主导。这种金融抑制的格局便于国有银行体系将家庭部门储蓄不断转化为国有部门和政府的收入,以支持投资和信用的扩张。
    因此,没有财政改革的金融改革,可能会导致金融混乱;没有金融组织体系商业化改革,金融基础行为难变。
利率能否倒逼改革
    而现在能变的,是利率市场化。
    当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金融改革与跨境监管专题会议吹风会”上表示利率市场化两年内可以实现,当银监会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纳入分母端,距离利率市场化的攻坚阶段——存款利率市场化确实渐行渐近了。
    软预算约束普遍存在使得利率调控如镜中月,大量的金融资源错配,即经济体系内存在大量低效、无效的企业项目占据着日渐有限的经济金融资源,正是这些对利率不敏感企业的存在,导致价格型货币政策信号无法传导而造成不同程度的阻塞。
    而获“最佳央行”的人民银行已经渐渐露出坚持独立性的霸气,在目前产能过剩、公私部门高负债率,外汇占款缩减,及美联储趋向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等压力下,笃定地操作,继定向数量型量化工具后,定向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也成为接下来货币政策的新手段。目前央行正在运行的常备借贷便利(SLF),正创设的抵押补充贷款(PSL)等生成的利率,或将成为引导中长端利率的重要政策工具,以降低市场中长端利率水平。
    利率完全市场化和国家对大银行的控股、存款保险以及国家注资银行等的矛盾何解?产权清晰和所有制多元化、预算硬约束是利率市场化深层次上的必要条件。中国的金融改革,已经到了必须大刀阔斧革新除弊的历史关口。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