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上市公司遭“监管风暴”

作者:赵士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6-28 00:55:00

摘要: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已经有55家上市公司因为各种原因被相关监管机构处罚,较去年同期增加超过七成,其中大部分涉及信息披露违规。
■赵士勇

    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已经有55家上市公司因为各种原因被相关监管机构处罚,较去年同期增加超过七成,其中大部分涉及信息披露违规。
    一位地方证监局人士告诉记者,继前两年连续查处万福生科(300268.SZ)、绿大地(002200.SZ)、新大地IPO等重大造假事件后,打击证券违规将进入常态化,上市公司的违规风险也将进入集中暴露期。
证监会掀监管风暴
    “今年被查得太紧,我们都很小心,不敢有一点马虎,只要不合规的,都要据理力争。”南京一位上市公司证券代表告诉本报记者,今年以来他们证券部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都空前巨大,“大股东有时候对证券法规也不是很懂,出现不合规的我们要和公司管理层、大股东密切沟通,说明其中利害,还要时刻面对投资者的质疑,一旦出问题,我们就是首当其冲。”
    事实上,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上市公司违规问题出现井喷。
    本报记者统计显示,截至6月15日,各类监管机构做出的与上市公司有关的处罚决定达到264项,共涉及55家上市公司,同比增长超过七成。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被处罚的公司数量分别只有32家和26家。
    在今年被处罚的公司中,有40家公司是以单位为对象被处罚,处罚对象包括上市公司、大股东、公司其他关联方、参控股公司等;另外还有32家公司及其关联方的高管受到各种处分,累计达到221人次,不少公司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被集体处分。
    在今年以来各类监管机构做出的264项处罚中,内部通报批评为20次,公开谴责为41次,公开批评为87次,公开处罚的有116次,而公开处罚主要以证监会、地方证监局和环保机关作为处罚主体,均含有罚金、警告等处罚措施,属于监管机构最高等级处罚措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今年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违规的高压态势。
    而本报记者还注意到,从2010年以来,证监会处罚金额达到60万元以上的处罚共有16次,10次发生在2013年和2014年,其中光大证券(601788.SH)在2013年11月和2014年3月分别因“8·16乌龙指事件”和天丰节能IPO造假两次收到巨额罚单,另有7名责任人也一同领罚;而中国平安(601318.SH)、向日葵(300111.SZ)、*ST国恒(000594.SZ)、*ST贤成(600381.SH)、南纺股份(600250.SH)、莲花味精(600186.SH)的被处罚金额都在50万元以上,说明近两年证监会处罚力度逐年加强。
信息披露成重灾区
    6月18日晚间,*ST国创(600145.SH)发公告称,因公司信息披露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进行立案调查。在此之前,*ST国创因为中技系资本玩家成清波提供10亿元融资协议未经决策程序审议且未及时披露,监管账户中大额资金往来情况未及时披露等事由被采取监管措施。
    *ST国创也是今年以来信息披露违规的又一典型案例。据统计,在今年以来被处罚的55家上市公司中,有31家公司涉及信息披露违规问题。
    “信披违规是上市公司最普遍的违规行为,其严重程度可大可小,有的属于疏忽,有的则纯属于刻意隐瞒,甚至是违反证券法规和公司内控制度,可以归为造假性质。”永衡昭辉律师事务所资深证券律师冯川表示。
    在这些违规上市公司中,被处罚次数最多的为*ST成城(600247.SH),从公司到个人一共接到30项处罚通知,公司在多项重大收购、借款、担保、贷款逾期、应收款逾期均未履行信披义务,其严重程度叹为观止。
    收罚单数量排名第二的*ST国恒,与*ST国创实际上都出自“中技系”资本玩家成清波之手,其一共收到27项处罚通知,公司先是在今年2月因虚构股权出让收益和擅自挪用募集资金,公司和所有董事会成员、高管被处警告和罚款;其后的5月份,*ST国创又因无法按时披露2013年年报和今年一季报被交易所公开谴责和通报批评。
    莲花味精也是同样在信息披露上完全无视证券法规,在今年一共接到20项处罚通知,证监会认定其在2006年、2008年和2009年存在隐瞒逾期贷款诉讼、虚增利润、违规确认政府补贴收入等行为,因此给予公司50万元罚款,公司高管也分别处以5万-30万元罚款。
    其他收到罚单超过10项的上市公司还有南纺股份、大元股份、*ST贤成、桐昆股份、科伦药业、*ST传媒等公司。而恒顺醋业则成为今年以来唯一一个因“业绩预测结果不准确或不及时”被交易所处分的上市公司。
环保违规频频触雷
    从2003年开始,重污染行业上市前就需要通过环保核查。2008年,证监会发文重申,包括冶金、化工在内的重污染企业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文件中应当提供国家环保总局(现为国家环保部)的核查意见,未取得相关意见的不受理申请。
    而随着中央对节能减排和治理污染力度的加大,上市公司理应成为环保治理的表率,但是仍有不少上市公司无视环保规定,成为监管部门重点查处的对象,特别是今年以来因为环保问题和生产事故被查出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8家上市公司因环保问题被当地环保部门处分,分别为鲁抗医药(600789.SH)、钱江水利(600283.SH)、闰土股份(002440.SZ)、神奇制药(600613.SH)、武汉控股(600168.SH)、新安股份(600596.SH)、重庆啤酒(600132.SH)、棱光实业(600629.SH)。
    在这些公司的违规行为中,最典型的是擅自停用环保设施,甚至是改动环保部门设置的监测装置。
    如2013 年6月4日凌晨,重庆市环保局执法人员对重庆啤酒北部新区分公司进行现场执法检查,发现北部新区分公司各生产车间正常生产,污水处理设施未运行,工业生产污水未经处理通过“超越管”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经调查核实,北部新区分公司自2009年试生产以来,通过同样方式违法排放工业污水累计151.7万吨。据此,重庆市环境监察总队对重庆啤酒开出了2495万元的巨额罚单。
    但是应该看到,除重庆啤酒外,因为环保问题被罚金额最高的上市公司也只有闰土股份(20万元)、钱江水利(15万元)、新安股份(10万元),其余均只有数万元,其违法成本仍然较为低廉。
    另外,中国石化(600028.SH)和梅花生物(600873.SH)两家公司因造成人员死伤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被国务院和新疆建设兵团安监部门严厉处分。(作者为本报记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