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财讯正文

你的投资真的安全吗?

作者:Brett Arends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4-24 15:06:00

摘要:你期望获得怎样的投资回报?一年百分之十五,百分之十,还是根本没有概念?

  你期望获得怎样的投资回报?一年百分之十五,百分之十,还是根本没有概念?

  美国股市在俄罗斯出兵乌克兰当周大幅波动——道琼斯指数一度下跌逾200 点,随后收复了全部失地,并触及一周高位。

  短线状况往往备受关注,但对多数投资者来说,更重要的问题却是长线。你的长线预期是理财计划的关键。它决定了你要存多少钱才能达到财务目标,你有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你什么时候能够退休——对一些人来说甚至是究竟能不能退休。

  如果你跟着流行的经验法则或是华尔街银行、共同基金公司或专业理财顾问的标准说法走,你可能会期望获得5% 到10% 的年回报率。

  基金经理们会根据溯及20 世纪20 年代的历史数据告诉你,以往股票的长期年度总回报率约为10%,而债券约为5%——这也就意味着,由60% 的股票和40% 的债券构成的标准“平衡型”投资组合年回报率会略高于8%。

  这些预期是否现实?是否合理?它们是否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和对过往数据的正确解读之上?

  若认真审视数据,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许多令人不安的错误和逻辑缺陷。我们面临一种严重的危险,即投资者可能在自欺欺人,今后的回报率或许会与许多人的期望或想象相距甚远。这种情况以往曾经发生过。在过去一些年里(比如在20 世

  纪30 年代末,还有20 世纪60 年代和70 年代),对平衡型股票和债券基金的投资最终陷入多年亏损(经通货膨胀调整后)。

  这些投资者不仅远未能获得年度利润,实际购买力反倒有所下降,而且这些还是剔除税费之前的损失。

  华尔街策略师罗布·阿诺特(Rob Arnott) 和彼得·伯恩斯坦(Peter Bernstein)(已故)在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不久发表的研究中解释了由过去推断未来的危险。他们表示,从20 世纪20 年代到90 年代末,投资者获得过某些一次性的巨额回报,但这种高回报水平无法(或者很难)复现。

  而华尔街不会告诉你这个。

  比方说,从20 世纪20 年代到20 世纪90 年代初,股票投资者仅靠派息就能获得4% 的年平均回报。如今,这一回报率还不到2%。按照逻辑,我们应该预计未来的总回报率至少要再降2%。

  分析师称,20 世纪50 年代,美国股市基于过去一年每股收益的平均市盈率约为11 倍。在20 世纪40 年代和80 年代初,市盈率曾一度低至8 倍。

  但市盈率在1982 年之后大幅上升。如今,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约为18 倍。预计市盈率还将出现同等幅度的飙升其实是遵循一种“泡沫逻辑”——也就是相信事物只要曾经上涨过,以后还会继续上涨。

  道指会回归10000 点吗?

  只要股市估值回落到20 世纪50 年代所认为的正常水平,那么道琼斯指数就应该在10000 点左右,而不是16400 点。接下来要考虑通货膨胀这个小因素——20 世纪20 年代金本位制下的通货膨胀率实际为零,但到了20 世纪40 年代和1980 年,年通货膨胀率触及14%。通货膨胀让投资回报看起来比实际要好。你的股票收益确实会翻番,但租金和日用品花费也会翻番。

  20 世纪20 年代中期以来股市的复利收益中,有逾90%只是通货膨胀的产物。这些并不是实际回报。

  阿诺特近期暗示,如果剔除这些一次性利得和通货膨胀因素,对投资者来说比较现实的预期是获得1.5% 左右的年收益外加股息——也就是说,当前环境下扣除通胀因素的年回报率在3.5% 左右。这远远达不到10% 的水平。

  假设年回报率为10%,那么用10000 美元投资20 年时间,你将获得70000 美元。如果回报率为3.5%,那么你只能获得20000 美元。

  理财顾问也许会双手合十,祈祷以往的高收益能够重现,但他们也应该谨慎地对待这些期望。

  这是因为,上世纪曾预测出股市下挫的几项最可靠的股市指标现在又发出了下跌信号。其中一项指标被称为“周期调整市盈率”,又叫席勒市盈率(Shiller P/E ratio),得名于耶鲁大学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席勒(RobertShiller)。该指标将股价与过去10 年的平均每股收益进行对比。
 
  在股市最近的一轮牛市中,席勒市盈率达到25 倍以上——这一水平值得警惕。举例来说,在1929 年大崩盘、2000-2002 年和2007-2009 年的大滑坡前夕,席勒市盈率均超过了25 倍。席勒市盈率高于20 倍通常意味着股市在之后十年里回报会不尽如人意。

  问题在于,投资者是否为极有可能出现的失望局面做好了充分准备。最睿智的哲学依然是,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