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苏荷区的启示

作者:刘静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8-09 23:47:00

摘要:苏荷(SoHo),是South of Houston Street的英文缩写,该社区占地不足0.71公里,居民人口不足7000人,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西南角,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纽约的一个著名的工业区。
刘静宇
    苏荷(SoHo),是 South of Houston Street的英文缩写,该社区占地不足0.71公里,居民人口不足7000人,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西南角,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纽约的一个著名的工业区。
    二战之后随着制造业逐渐式微,金融业一跃而成为纽约市支柱产业后,工厂陆续搬出苏荷区,留下了许多空置的厂房,其中多为工业革命时期融合了古典浪漫主义和工业社会现实主义的铸铁建筑;另一方面由于战争导致的社会动荡,许多欧洲艺术家来到纽约定居,苏荷区因地靠曼哈顿区,且面积宽大、租金低廉,由此成为艺术家们的“天堂”。他们在此居住并创作。
    上世纪60年代,由于纽约地价上升、曼哈顿区交通拥挤,纽约市决定在苏荷区修筑一条高速公路,而这意味着苏荷区人文景观和历史建筑的消失,艺术家们也不得不迁走。艺术家们为此成立了“铸铁建筑之友”,奔走相告,呼吁民众和政府关注苏荷区这一历史遗产,反对高速公路的修建。市民们纷纷表示支持。很快纽约市市长宣布在苏荷区修建公路的计划取消,代替的是苏荷区的“旧城改造计划”。
    为了实行该计划,纽约市政府与规划、立法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允许艺术家在苏荷区“统楼房”合法居住,并允许艺术家自筹部分资金和开发商建合作公寓。作为妥协,统楼房底层只能商用。市政府取消了一系列限制,吸引房地产商进行投资,并规定在规划和改造苏荷区时,不得破坏楼房的外观,只能改造内部设施,“以旧做旧”;同时完善苏荷区的其他产业,如餐饮、酒吧、时装和旅游业等。
    艺术家们欢欣鼓舞,纷纷用艺术和创意将苏荷区改造成画廊、酒吧集散地,这些画廊长期免费开放并对游人进行展览,其建筑外观则还是之前的仓库和工厂。艺术家们在苏荷区,奇迹般地完成了“拓荒者”、“保卫者”和“建设者”这三个不同的角色。坚硬的铸铁建筑和内部的柔和灯光、装饰色调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的设计风格,苏荷区迅速成为风靡全美的文艺与时尚兼具的“现代艺术博物馆”。
(作者为本报实习记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