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会到体会:我30年的行与思

作者:严介和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2-28 19:51:00

摘要:从背会到体会:我30年的行与思

文/严介和 华佗CEO论箭组委会秘书长、首席专家

   出生在饥饿年代,成长在动乱岁月,成熟在伟大改革开放的今天,不安分的我上下求索践行。
    1986年,恰逢中国经济改革大潮乍起,国有企业第一轮人才洗牌,经过公开竞争,一路过关斩将,我连续坐上多家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厂长的“破座”,5年资产总额翻上了几十倍,员工工资比同城高出50%。
    1992年的那个春天,“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吹响了中国这一市场经济的商业文明之号角。所有的激情、豪情,所有的梦想、理想,都在那奔放的岁月燃烧起来。是年,股份制企业引江公司应运而生。1996年,私营企业太平洋建设正式组建。
    因异想而天开,踏上了高速公路。亏5万不如亏8万,掘到了第一桶金800万元。10年的疾速发展,太平洋建设一跃成为国内非公有制企业中唯一一家拥有国家公路、市政和水利工程多个总承包一级资质及若干专业一级资质的民营企业,相继两次被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苏省第一优秀民营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10强,中国大企业集团1000强前100强。
    从教从政10年,官商“掌门”10年,私营“老板”10年,国有、集体、上市、股份、私营企业无所不涉,成就百家企业,其中收购、重组、整合了几十家濒临倒闭、破产、停产的国有企业,横跨十几个产业,创建了中国的BT模式,开创了中国打包重组先河,踩出了中国企业实践史上多个闪着光环的“第一”。披荆斩棘,摸爬滚打,从和而不同起步,经历苦难直至灾难,2005年因上了百富榜榜眼而被誉为“财富黑马”,2006年经受了一场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上罕见的太平洋建设“12级地震”的考验。因死而不亡,而放而不弃。不敢说耍的是境界,靠的是实力,走的是差异;不敢说讲企业如数家珍,做企业行云流水;至少已做到当局者清、旁观者迷,永远地理解他人对我们的不理解。
    30年来多少事,梦里依稀叹逝川。30年的辛苦,30年的思索,30年的践行,30年的创新,始终用旅游的心态,在踉踉跄跄中大步流星一路走来,在不断的劣汰、优胜、裂变中终于走出异常,超越超常,回归正常,完成了我们以社会为己任,以企业为本位,共创财富、赢得共赢、完善自我的社会使命。
    30年来,我们的思想因经历与压力而成熟,意志因磨砺与柔韧而坚强,生命因体验与躬行而延伸,人生因进取与舍得而精彩。人生就像跳高一样,越高越想高,却又知晓总有跳不过去的时候,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见好就收,稻子熟了也就低头了。2007年7月1日,我卸去了“太平洋”所有职务,发起官、产、学三方大家创办华佗CEO论箭,专为中国企业切脉问诊、开出精药良方,既是“医疗队”,又是“教导团”。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呼应嘉宾阵容强大,中国特色企业更是翘首振臂。华佗论箭这一智慧产业,让企业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走,让社会各界带着问号来、带着感叹号回,既是中国特色中小企业的航标,也是港湾,实可谓地面挥刀舞剑的时代已成过去,空中弹箭的时代已经到来,让我们从昨天的华山论剑走进今天的华佗论箭。
    自然科学的多读、多写、多背的背会是可以理解的,应该受到社会的认可、人们的尊重。而社会科学在商业文明的今天,已经不再是多读、多写、多背这种有形的书本和有围墙的教育能够解决的。
    “学院派”从理论到理论。在当今企业家的心目中,理论就是把简单的事儿复杂化,我们做企业的希望听到的是理念,是把复杂的事儿简单化。从中国乃至世界格局来看,社会科学加权平均,为什么高学历总是给低学历打工?老师最喜欢的孩子总是注定给老师不喜欢的孩子服务?背会与体会是最好的诠释。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既有文凭更有水平,既有职称更能称职,既有阅历更有能力,既有资历更有贡献,既有道德更有风格的人。我们衷心地期盼在这个创新、创造的年代,能够从有形书本的读书走向无形书本的读书,从有围墙的教育走向无围墙的教育。通过适度的违规达到有效的创新,适度的破坏达到有效的创造。
    原本引进的西方商业文明,只讲制度不讲人性,只讲法制不讲权力,这与中国的国情必然貌合神离、水土不服。还是让我们崇尚有中国特色的伦理观念吧。在吸收西方优点的基础上,说好中国话,做好中国事,当好中国人,走出异常,超越超然,回归正常。
       所以,我将这么多年来的思索、践行到今天的创新,整理成五本书:《成长学思行》、《做人先做事》、《辛苦心不苦》、《知足不满足》、《成功才德胸》,以期尽最大的可能把深邃的思想、新锐的理念,用俗美的语言、精简的表述,让人们清浅地明白:在商业文明的多元文化时代,背会仅为传承,体会才是创新。体会方能替代背会,而背会是不能替代体会的!让我们在背会的基础上多思索、多践行、多创新,最终从背会走向体会。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