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与权力异化

作者:木木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1-21 22:41:00

摘要:在战国时代,中国的个体及其尊严确立起来了,此后的中国史上,这种精神却衰落下去。

      有关“楚汉之争”一直是影视作品争相表达的题材,《西楚霸王》、《楚汉战争》、《鸿门宴》,还有即将上映的《王的盛宴》,这些影片叙述角度不一,但都在试图还原2000多年前发生在古中国的“楚汉之战”,而历史吊诡的是,结局并非是强者战胜弱者,而是“实用主义”战胜“理想主义”,最后个体的觉醒也消弭在历史的硝烟中了。


英雄本色

      《西楚霸王》是由张艺谋监制,吕良伟、张丰毅、关之琳、巩俐等出演的一部古装大片,当时暴秦已成强弩之末,天下群雄并起,项羽作为楚国将门之后,在历史上以“勇猛”著称,他在会嵇郡斩杀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巨鹿一战以少胜多,然后率军入关中,一个军事天才最后却败在了刘邦手下,可谓英雄末路、残阳如血,留下“一个未解之谜”任历史评说,而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却为我们勾画出项羽的“英雄本色”,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男儿,既有大丈夫的勇猛,也有孩子似的任性,他与虞姬的爱情更是千古绝唱,让我们看到了一如屈原《楚辞》的瑰丽,这原是古时南方人的豪气和浪漫主义,他们带领几千江东兵直至推翻强大的秦朝,这不是时势造英雄,而是英雄造时势。难怪司马迁评价道“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这是理想主义的一群志士。
      幸好有司马迁能秉笔直书,让我们能窥见到历史的美善,让那些鲜活的个性生命能复活在人心,以后虽有不少人想借手上的力量,重新解构这段历史,或者以“成王败寇”的逻辑,给项羽一个“匹夫之勇、愚昧至极”的骂名,可这一“英雄的定义”已深入人心。任一些历史学者如何为刘邦正名,他作为“无赖、流氓”的形象还是难以根除。
      似乎想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近年来拍的《楚汉战争》就把项羽失败的原因归结在他“刚愎自用、有勇无谋”上,韩信等得不到重用只好投奔刘邦。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刘邦虽自身才学不足,但能知人善任,所以最后能战胜强大的楚军。
      这也是“理想主义”消失,“实用主义”价值观大行其道体现在影视作品上的一种反映,而陆川的《王的盛宴》恰恰是用知识分子视角,来重新审视欲望、野心以及权力与权力异化的关系,这是一种现代视角,但如果离开了当时历史环境,就容易变得简单化。


生存者游戏?

      陆川说他的《王的盛宴》是生存者游戏,也是幸存者游戏。项羽、刘邦,所谓的二王加一“战神”韩信,还有一位吕后,于是战场角逐与宫廷权谋展开杀戮,为权力而斗最后又死于权力,没人笑到了最后,在我看来这不是生存者游戏而是权力的异化。
      如果说是生存者游戏,那些死亡就显得毫无价值,看似在反思历史,却会给我们导向历史的虚无。
      影片黑漆漆的,给人一种死亡的窒息,说是史诗效果,却更像舞台剧。
      预告片中的刘邦睁开空洞的眼睛,注视着四面八方的敌人,他看似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却陷入自己良心的煎熬——那就是他无法战胜的项羽,尽管他灭了项羽,可项羽又无处不在,这就是生为“王的苦恼”,要捍卫自己的权力,就要把威胁自己的力量消灭掉,功高盖主的韩信就成了宫廷阴谋的第一个牺牲者,吕后走上前台,替刘邦举起了屠刀,这究竟是人性的恶还是权力这只老虎在作怪,而非女人毒也。
      当权力得不到制衡,就会为权力所伤,所以小布什说现代政治就是要把权力这头老虎关进笼子,而不是把老虎放出来。
      当初那些为暴秦所伤的“起义者”,一个个英雄豪杰以为他们拥立了一个仁者,刘邦没有过高的才识,甚至大字不识,说话粗俗,可他有“虚怀若谷”之心,于是这个优点就像黏合剂一样把萧何、韩信这些良将笼络在了自己身边,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先是抗秦,投奔项羽,在战斗中不仅壮大自己的党羽,也壮大自己的欲望和野心,到最后就一定要杀掉项羽。
      刘邦在群臣的辅助下,天下终于被踩在了脚下。
      他是皇帝,他可以为所欲为,所有专制国家都概莫能外。帝国建立后不是论功行赏,而是如何清除掉自己的功臣和异己,因为他们将成为自己绝对意志的绊脚石。
      《王的盛宴》就成了“权、欲、色”的盛宴。陆川说吕后和虞姬走向不同道路,全系男人这个魔鬼。这不过是女人情爱得不到满足就会转向权力欲望的翻版,这依然是男权思维。
      其实人性都一样,既有黑暗,也有光明的一面,吕雉在刘邦的发迹过程中,一点点品尝到权力的甜头,就如同一个长期饥饿的人,看到美食一定会尽情享用,享用之后一定会害怕饥饿,为了自己不挨饿就会争抢食物,而一旦拥有控制他人的权力,就会任意践踏,韩信、戚夫人,吕后用了最残忍的手段,这些毒素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让人心颤但不陌生。


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

       2000多年前的杀戮就在眼前,不同的视角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项羽和刘邦。两个人的人物形象都很鲜活,而历史上的“楚汉之争”究竟怎样却依然是个谜。
      这是历史的隐秘之处,我们无法用进步的历史观去解读,也无法用性格命运去分析历史的成败,至少《王的盛宴》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历史注释,陆川作为一个有想法的导演,他不仅局限于宏大的叙事,而是要去探寻我们文化的源头。
      这与日本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写的《项羽和刘邦》有相同之处,司马辽太郎非常欣赏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也很肯定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在他看来,中国历史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后世的文化统一性高,但好奇心、求知心却减弱了。后汉末期开始,所谓亚洲型文化开始停滞,令人惊叹的是,这种停滞,竟一直持续到近代。”
      这是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研究楚汉历史后得出的感慨,“经历了战国和秦朝灭亡的刘邦和他手下的关系,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觉醒的个体,他们是由侠义这种相互扶助的精神像黏合剂一样黏合起来的,后来这种精神在中国消失了。”
      刘邦出身平民,他没有受到儒家礼仪等束缚,对于一个赤手空拳打天下的人来说,拥有狭义和胸怀就能聚集起力量,但当他取得天下后,这种胸怀就被猜忌取代了,而当他们又不具有更高政治智慧时,只能采用更残酷的统治手段,这是莫大的讽刺,当初韩信、张良投靠刘邦时,一定不会想到自己的结局。
      项羽武艺超群,可谓是盖世英雄,有情有义,当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最好注解,而这样一个人,同时也有自己无法控制的粗鲁和坏脾气,谋士范增揣摩项羽的性格时,对自己说:“这个人缺点很多,但他仍是一块刚出土未经雕琢的璞玉。”陈平对刘邦说:“项王是人中之杰。人品高贵,对诸将以礼相待,对部下毫不粗暴,决不因为对方是下人而加以侮辱。”
      司马辽太郎解释说,事实上,“项羽与刘邦不同,是名门之后,知书达理。项羽比常人热血十倍,愤怒时会狂暴如虎,憎恨时会大肆屠杀敌方军民,还有他流放并杀死奉为主公的怀王的行为都给人残暴的印象。同时,与此相矛盾的是,他厚待同伴,礼遇长者。这表现了项羽绅士的一面。”
      确实,“项羽能使人感到他伟岸的灵魂。但是,这伟岸的灵魂中,也隐藏了比常人更多的孩子气。这种孩子气,使他有时勇敢,有时表露出异常澄澈的感情。但是,孩子所具有的功利性和残酷性,他却无法控制。”项羽是这样一个不能用常理衡量的人。
      这说明项羽是有真性情,一个拥有无限光芒的人,也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所以他喜欢正面较量,也喜欢斗勇,才没有在“鸿门宴”中杀死刘邦,他本可以轻易置刘邦于死地,可他却义字当先,并曾提出“楚汉分界”而治,这其实是一种政治妥协,说明他没有当帝王的个人野心,但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反而是“逃跑之王”刘邦取得了天下,让后世之人认为只要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中国文化从此后没有妥协,为了权力就要兄弟相残。所以司马辽太郎说:“在战国时代,中国的个体及其尊严确立起来了,此后的中国史上,这种精神却衰落下去,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显著特色。”(作者系专栏作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