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郭树清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作者:贺江兵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2-14 22:19:00

摘要:历届证监会主席皆出银行系郭树清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贺江兵 北京报道

   这一段时间,关于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的市场传闻颇多。
    2月10日,《华夏时报》记者从一条官方渠道和一条非官方渠道获悉,郭树清或出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建行新闻发言人对本报记者表示,他“不知情”,但是,并未否认该消息的真实性。建行表示,如有重大事项,董事会会开会讨论,并会及时公告。换言之,建行并未证实郭树清是否出任证监会主席,媒体所言“建行否认郭树清出任证监会主席”亦是对发言人话语的误解。
    金融界人士分析,从证监会历任主席经历来看,都有央行或者商业银行工作背景,而郭树清同时具备在央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工作背景,而且还有在贵州当副省长的工作经验。“如果未来真由郭树清出任证监会主席一职,一点都不让人吃惊。”
    5任证监会主席已有2人此前担任过建行行长,4人曾担任过央行副行长。学者郭树清被发现并从政源于一次偶然的毛遂自荐事件。


主席出身银行系
    上述金融界人士分析,证监会主席一职全部由央行或具有商业银行工作经验的人士出任,这主要是,中国证监会原本从央行分离出去,成立时间不长,内部培养在短期内是不大可能的,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从金融系统外部空降的可行性也不大。“这样,由素有金融业黄埔军校之称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背景的人士出任证监会主席是不得已的选择。当然,也有个别人士是从大型银行选任的。”
    现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是央行培养的金融高官。据证监会网站介绍,尚福林同志曾经长期在央行工作;1994年9月起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副行长、党委委员,分管货币政策、支付清算、国库和金融统计工作;2000年2月,任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党委书记;2002年12月,任证监会主席、党委书记。
    郭树清有类似于周小川的经历。尚福林的前任,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出任证监会主席之前曾任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2000年2月,正式从改制前的建行行长(尚无董事长)调任证监会主席。
    周小川的前任周正庆更是长期在央行工作,并出任过央行副行长。
    周正庆之前出任证监会主席的周道炯是惟一没有央行工作背景的,但是,他担任过建行行长。
    证监会第一任主席刘鸿儒长期在央行工作,出任过农行副行长和央行副行长,1992年-1995年任证监会主席。
    “如果郭树清出任第六任证监会主席,那么由银行系人士出任证监会主席的惯例将会延续,他将是第三位建行一把手转任证监会主席,也将是第五个曾任央行副行长的人士出任证监会主席。”上述人士分析。


学者郭树清曾毛遂自荐
    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在女记者眼中是个帅哥,在金融圈里是较为著名的学者,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及经济体制改革等,值得一提的是,郭树清对中国农村经济十分关注。
    其实,郭树清的工作经历跟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楼继伟更为相似。
    楼继伟和郭树清都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担任过体改和调控部门负责人。1995年至1998年4月,楼继伟任贵州省副省长。在楼继伟回北京担任财政部副部长后,郭树清于当年7月出任贵州省副省长。
    郭树清和楼继伟的经历惊人的相似之处是,他们先后出任过相同的职务,他们都是学者型官员,都有地方工作经历,都在国家宏观经济部门担任过负责人,都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操盘手,在财经界都有良好的形象和口碑。
    郭树清曾是“价格双轨制”改革方案的设计者之一,曾经对中国改革产生过重要影响。
    郭树清长期研究宏观经济和价格改革,20多年来出版了17本经济方面的专著,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其中较为人熟知的1987年出版的《比较价格体制》,1988年与吴敬琏、周小川等合著的《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整体设计》影响深远。郭树清最近的两部书是2007年出版的《直面两种失衡》和2008年出版的《郭树清改革论集》。
    郭树清的成长和被发现颇有戏剧性。1984年,年仅28岁的郭树清,系中国社科院硕士研究生(后在此院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第一篇论文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索》,3.5万字,涉及理论、现状、目标、方法、道路和初次改革任务等,为此,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研究经济体制比较,在内蒙古和山西雁北做社会调查。1984年8月,郭树清将这篇论文邮寄给当时国务院主要领导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这引起了高层的重视,1988年,郭树清从社科院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国家体改委国外体制司工作;先后在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任副司长;国家体改委综合司任司长;国家体改委党组成员、秘书长。


救火队长不辱使命
    中国的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顺序是:建行、中行、工行和农行。作为四大行最先启动股改的建行,其行长、董事长王雪冰和张恩照先后涉案落马。这不仅对建行股改上市造成不利影响,如处理不当,对中国四大行股改上市势必产生不良影响。
    2005年3月,身为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和中央汇金公司董事长的郭树清临危受命,出任建行董事长。
    当时,郭树清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关注中国银行业的人士都不会忘记,当时的国内外舆论都集体唱空中国银行业,称,中国银行业已经技术性破产,这对建行当时引进外资形成了不利的舆论环境。
    建行当初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首选对象是花旗银行,并且,在建行股改的时候花旗银行已经提前介入了。郭树清取代张恩照后,花旗没有想到的是,看似儒雅的郭树清在谈判桌上表现得非常强硬,由于花旗出价过低,导致谈判破裂。
    2005年6月,建行首次向外界宣布与花旗分手,花旗正式出局建行的战略投资者。此后的实践证明,建行引进的美国银行是中国最成功的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战略协助主管莫林·麦坎接受《华夏时报》专访时介绍,他率领美国银行31位专家,与建行启动2009年战略协助项目,双方开始了第四个年头的合作。
    据建行介绍,建设银行自股改上市以来,保持了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金融服务水平与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08年三季度末,建行资本充足率12.1%,不良贷款率2.17%,税前利润1087亿元。建设银行资产回报率和股本回报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金融界人士对郭树清评价比较一致,他们均认为,作为救火队长,他不仅带领建行成功完成股改上市,并且为建行的稳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建行作为四大行股改的先行者,为其他三大行股改上市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熟悉郭树清的人对本报记者透露,郭与一般学者型官员有所不同,他意志坚定,有魄力,是坚定改革者和开拓者,为人平和。
    一位资深金融家对本报记者说:“在建行4年,郭树清应该是不辱使命,动一动(不一定是到证监会啊)是合情合理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