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只爱陌生人 张亚东的影像故事

作者:祝小兔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8-08 19:09:23

摘要:只爱陌生人 张亚东的影像故事

祝小兔

    这是张亚东的第一本书。有点不可思议,这个年代,稍有才华的人早就出书一箩筐,铺天盖地。几乎每个了解张亚东的人都热爱他那种浪漫略带忧伤的文字,终于等到他的这本书,灵魂仿佛已经过了好几段人生。
    天生就要为音乐而生。做了那么多年的音乐,梦想早已实现,人们热爱他的音乐,即使不热爱,他也不会像几年前那样惶恐。写一首新的曲子,他给第一个人听不喜欢,第二个人不喜欢,第三个人不喜欢……好吧,那是他们不懂,他早有了坚持自我的勇气,不为讨好谁。
    没有过多的爱好,不混圈子,特立独行,不善于交流,生活得有些单调甚至乏味。每天早上六点才睡去,始终与大部分人的作息颠倒。在与音乐相依为命的夜晚,饿了就煮一碗泡面填饱肚子。他很怕音乐会不耐烦地开口对他说话,会嫌弃他,“喂,你怎么还喜欢我啊?”能不能喜欢点别的呢?除了音乐,也许能让他着迷的只有摄影了。
    做音乐的时候,工作室是自己的天堂,也是地狱,把自己关闭在封闭的空间里。而摄影,那一只镜头便是自己的工作室,微型的,流动的,随机的。
    旅行,让人从固有的生活模式里逃离。带着一双肉眼旅行跟带着一只机械眼旅行相比,最大的不同,也许就是机械眼是将风景过滤后的捕捉,它有所选择,有所保留。
    摄影大师赫尔穆特·纽顿有句名言,“知识分子热衷于讨论摄影的意义,于是摄影师按下快门的手越来越犹疑,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可能导致摄影两极分化,到最后只剩下两种人:新闻摄影师和哲学家。”对于张亚东来说,摄影这件事太享受了,根本无法为其加上砝码。端着相机的那一刻,他根本就是一个孩子。
    我们所处的世界,永远无法给人永恒的安全感,很多时候,张亚东很悲观。他的悲观不是消极,而是一种敏感。看他的图片,就能体会到他的种种感受,主题从不宏伟,全是日常小事里的感动。一个头发稀疏的中年人,却一丝不苟地梳好自己的发型,衣着干净地出门;一个孩子面对镜头,毫无设防地、友好地微笑,露出闪亮的大门牙;一条阳光照射的街道,时光在改变,行人途经后不留痕迹……
    相同的风景给人不同的感受,幸运的是,对每个人都很公平。要说这本书的个性,那就是作品如人。一个人看的书、听的音乐、看的电影、过往的经历都化作一种无形的创作背景,与摄影技术多么精湛或器材有多么昂贵无关,所有的人生体验都在自己的视角里体现,不可复制,决不雷同。摄影是一种冲动,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张亚东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每一个瞬间都会变成不可重来的永恒。我想这是他摄影的意义所在。
    看这本书,我耳边响起《只爱陌生人》的旋律,“我只爱陌生人/给我爱上某一个人/爱某一种体温/喜欢看某一个眼神/不爱其他可能。”
    “我是一个过客,我不愿给别人添麻烦”,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过客。用过客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用过客的心体味,那就是初见即别离,初见时的羞涩与喜悦,又在意义生成之前结束,是迷离的,是未满的,但又是刚刚好的。在这本书里,他把两个情感未满的状态放在一起,切割了人生的瞬间,相见有时,离别有时。
    图片的挑选与文字的搭配很讲究。连续的两页常常是他组织的故事续集,很有电影感,每个画面有一个故事,连起来又是一层意思。看他配的文字,少得可怜,却意味深长,可以反复回味。他不喜欢一切说得明了,那样就会无趣。于是原本写了三四万的字,被他删到如今的地步,读起来更像一首诗,或者几句可以上口的小曲。
    在这个创作过程里,他的固执和追求完美也能有迹可循。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跟这个世界交流。做这样一本书,是他的感情出路。态度是,就像他说的,“我是真诚的。”(作者系独立撰稿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