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金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9-01-17 22:08:00

摘要:股神是怎样炼成的

 

    巴菲特9岁那年的冬天,他和他的妹妹在户外的院子里玩雪。
    沃伦在用手接雪花。一开始是一次一片;接着,他把这些少量的积雪铲到一块,开始堆雪球。雪球变大之后,沃伦把它放到地上。雪球开始慢慢地滚动。沃伦每推动一次雪球,雪球就会沾上更多的雪。沃伦推着雪球滚过草坪,雪上加雪。很快,沃伦把雪球滚到院子边上。片刻犹豫之后,他继续向前,滚动雪球穿过附近的街区。
    “从那里开始,沃伦一直朝前行进,他的眼光投向白雪皑皑的整个世界。”
    多么吸引人的描写,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滚雪球,不是吗?但是,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只有“股神”巴菲特才能做到,就那样,不停地滚下去……
    事实已经证明正是如此!我们就不要再做“滚雪球”的梦了,就算我们读上一千遍《滚雪球》也是如此。
    目前,美国市面上关于巴菲特的书大概有60本,预计马上还会有10本以上要出版;在我自己的书柜里,关于巴菲特的中文版图书也不下10本。
    那为什么还要多看一本《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呢?我给自己找得最好的理由是,对于《滚雪球》,巴菲特说:“我对这本书没有意见,希望它能畅销。”
    更有意思的是,巴菲特还说:“书中的我比现实中的我要好,不过我愿意朝那个方向调整自己。”看看,巴菲特说过不给这本书做推销,但是这句话是多好的广告词啊。巴菲特希望他的书卖得更好,他总是那么会挣钱;出版商希望这本书形成一个事件,好让书卖得更好,他们也要挣钱;媒体的编辑们呢,他们在催稿,“赶紧交书评呀,这书多好”,当然,他们可以不管书有没有被读完。这就是什么东西加上一个“神”字后的力量。
    巴菲特是投资大师,是世界首富,但是更重要的是,他是“股神”,而且重音要发在“神”字上,因此,他是明星,而且是超级明星。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关于巴菲特的书籍,是因为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量,只要有人追星,就会有人买单,这和歌星麦当娜多开几场演唱会,多卖几张门票,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滚雪球》的区别在于,巴菲特自己想要一本“自传”,但是他不想写,于是,就有了这本他“授权”的传记。
    作者爱丽斯·施罗德说,世界上真正了解巴菲特的只有寥寥数人。而她的先天优势在于,巴菲特信任她,向她慷慨开放了两个大档案室,档案室里面保存了很多巴菲特的投资材料、信件和个人感兴趣的资料。
    此外,施罗德还获得了巴菲特给她提供的特殊便利——一封确认两人合作关系的信,使她在采访期间可以向受访者出示。施罗德公开表示,撰写此书她花了约2000个小时跟巴菲特在一起,录制了300个小时的访谈。
    据此,我们就能期望施罗德和她的《滚雪球》能够让我们真正了解巴菲特吗?最好不要有这样的妄想,但是,更接近一点,不就是我们对待真相应有的态度吗?
    事实上,很少有传记能够还原一个真实的对象,自传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所有好的传记都是一个个好故事,特别的是,《滚雪球》是关于财富的故事。
    读了《滚雪球》你也不会变得更加懂得财富,这就是所有的人都希望学习巴菲特,却总是学不像的原因所在。巴菲特天天都把自己的“财富经”摆在嘴边上,如《滚雪球》所言,巴菲特一家有“布道”的基因。
    巴菲特演讲、写文章、写评论;搞聚会,给人上小课;上电视记录片,接受电视采访,让新闻记者跟着他去旅行;去大学转悠并开课,邀请大学生来看望他……到处都是巴菲特的课堂,最重要的是,在他写给股东的信以及召开的股东会上,巴菲特也会穿上“教师服”。当然《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也成了一本书,一本投资者视为财富教程的书。
    巴菲特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干脆把公司叫做巴菲特的“传教公司”。
    喋喋不休地说巴菲特是这样一个布道者,是要明确一点,没有人可以指望在《滚雪球》中学到什么积累财富的真理,因为,巴菲特已经喋喋不休地把他的“点金之术”讲过千遍万遍。
    那我们要读什么?看看故事吧,关于财富的故事,但是重点是故事。《滚雪球》肯定是目前讲得最好的巴菲特的故事。尽管我们已经读过各种各样的“股神”的故事,但是“被授权”的故事至少会完整、准确得多。
    还有许许多多的巴菲特的“发言”,你可以在厚厚的书中不断地找到,那都是些楷体字。完整地读完巴菲特的故事后,我会挑着楷体字再看一遍。
    施罗德历时5年潜心研究各种资料,描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巴菲特,他执着,痴迷,幼时备受母亲打击伤害;他从小就喜爱汉堡、可乐,时不时说几句名言警句,而又不太入流;他的家人做过报纸、卖过保险债券,难怪他后来热衷投资媒体业。几乎,成功后的巴菲特的一切都能在他成人之前找到痕迹。
在美国《商业周刊》的书评中,强调“对那些已经了解巴菲特故事的人来说,施罗德这本书最引人瞩目的地方就是它史诗般的视野”。《滚雪球》为读者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巴菲特的一家,包括他曾经担任共和党国会议员的父亲沃伦·霍华德,同他一样恪守道德原则;脾气乖戾的母亲利拉;他的妻子苏珊,三个孩子的母亲,以及阿斯特丽德,沃伦的情妇。
    美国《时报书评》也认为,选择爱丽斯·施罗德作为他的传记作者,巴菲特十分明智,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欣赏他的传记作者,并且和他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同时这位作者也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纵横捭阖,收缩自如,娓娓道来巴菲特的离奇故事,抽丝剥茧地厘清他那盘根错节的商业帝国。施罗德不仅对巴菲特的传奇故事了如指掌,同时也敏锐把握到他对当前经济危机的精确预见。
    巴菲特大半生的故事,到处都是精彩,但是我最喜欢的是下面这个故事:
    “1940年,10岁的巴菲特被带到了纽约,这是父亲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有些孩子可能渴望去马戏团或者动物园,而小沃伦却想去参观华尔街。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他设法见到了西德尼·温伯格,高盛投资银行的高级合伙人,并且同他进行了交谈。在他们的谈话结束时,温伯格把手放在小男孩的肩上,问道,‘沃伦,你喜欢什么股票?’从此以后,人们就一直不断地问他这个问题。”
    68年之后,巴菲特先生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他宣布为高盛公司注资50亿美元,对它伸出了援助之手。
    故事,故事,还是故事,那是不是说,《滚雪球》就只是一个人的大半生的故事集呢?当然不仅仅是故事,从作者施罗德的角度来说,她有权利有义务通过一个故事集来讲述巴菲特通往财富的道路。
    只是,没有一个人的诠释能够完全符合巴菲特的意愿,要说巴菲特自己也会说。一本传记为什么还要持续不断地只讲述财富本身呢?要知道,巴菲特找来施罗德,不是因为施罗德比他更会讲财富,只是施罗德比他更会讲故事。其实也不一定,谁知道巴菲特是不是更会讲故事呢,但是,巴菲特一定知道,施罗德讲故事比他自己更具有“比较优势”。
    其实,出身摩根士丹利的施罗德讲述财富本身也有她的独到优势。
    无论巴菲特,和巴菲特研究者如何阐述“巴菲特学”,巴菲特的最成功的原因恐怕还在于“滚雪球”这样一件事情上,我们都知道如何滚雪球,但是巴菲特却终其一生在滚雪球。
    巴菲特自己把他的成功归结为“专注”。施罗德写道:“他除了关注商业活动外,几乎对其他一切如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等全都充耳不闻——因此他能够专心致志追寻自己的激情。”
    巴菲特的方法,源自格雷厄姆,十分简单:评估投资价值,规避风险,保留安全边际,让复利发挥实际功效。尽管在上世纪60年代的赌博性投资和90年代互联网的泡沫时期,人们都卷入了这一狂潮之中,而巴菲特的原则依然没有改变。他只买自己能够理解和评估的股票,并且想在很便宜时买进。“任何人都明白这些简单的想法,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去实行。”
    当然,仍然有研究者认为,巴菲特的成功源于好运气!一点没错,怎么能说巴菲特没有好运气呢?运气不好的人,会得绝症、会遇到交通事故,人一生不都是在和“不确定性”打交道吗?运气好,真好。
    在一场新的金融风暴中,“股神”还那么好运气吗?走着瞧吧。就算“股神”晚节不保也没有关系,这至少说明了,没有人可以当“神”,不管是什么“神”。这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了,但是有这种想法的一定大有人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