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中国功夫

作者:华亿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9-03 19:31:30

摘要:沉睡的中国功夫

文/华 亿

   正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世界武术搏击运动会对于没有进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中国武术而言,特别像是一个特大的安慰蛋糕。因为,错过了2008北京奥运会家门口的这班车,又赶上国际奥委会“奥运瘦身”的战略周期,中国武术进军奥运会的梦想虽然依然不断被人提起,但距离梦想的实现,却依旧遥遥无期。
    现代人对于中国功夫的认识,起于电影和小说,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莫不如此。然而,唯有中国人希望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国粹,而非仅仅是一个表演的项目。几十年来,为了这个目标,无数的中国人在呐喊和激动。然而,当梦想真的照进现实的时候,才发现,这原来是一个无比艰难的工程,艰难得让人绝望。

电影里的功夫,哥只是个传说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武术的全部印象都是来自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尽管谁都知道那些故事大多都是来源于虚构,但是刻在人们脑海里的印象却是无法磨灭,那就是中国功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少林寺的觉远到佛山城的黄飞鸿,从武当山的张三丰到旧金山的李小龙,从天津卫的霍元甲到香港滩的叶问,从例不虚发的小李飞刀到义薄云天的大侠郭靖,一个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英雄传奇支撑起了中国武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可以说是这一切的起点。曾经多次获得全国武术比赛冠军的李连杰也正是从主演这部影片开始走上了一条通往国际影坛巨星的道路。由于武术功底扎实,加上长相清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与香港导演徐克等人合作拍摄了一系列武侠题材的卖座电影,他扮演的角色从疯疯癫癫的张三丰到嬉皮笑脸的方世玉,从笑傲江湖的令狐冲到情海迷惘的张无忌,从胆大包天的“冒险王”到心细如发的“中南海保镖”,从打败洋人的霍元甲到为师报仇的陈真,但是令人印象最深的还是爱舞狮子的黄飞鸿。
    而李连杰也因此成为正义英雄的化身,无论在银幕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希望看到他勇往直前,战无不胜。
    只是,如今李连杰老了,很难打动了,不过成龙也不例外。作为已故功夫巨星李小龙的正牌接班人,成龙几乎一人撑起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香港功夫电影,之后又果断进军美国好莱坞,凭借《红番区》、《尖峰时刻》等一系列与美国影星合作的大片迅速征服了一大批的美国观众,在本次武搏会上他还演唱了名为《天行健》的大会主题歌。但是,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刚刚上映的他主演的电影《功夫梦》。在片中他扮演一位身怀绝技潜伏民间的功夫高手,凭借“穿衣服脱衣服”的简单训练将一个半点功夫不会的美国小孩教成了一个“很能打”的小英雄。这样的故事情节在他和李连杰合作的上一部影片《功夫之王》中就出现了,自己能不动手就不动手,更别提那些追汽车跳大楼的高难度动作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打不动了”,成龙的转型方向一是“功夫无国界”的形象大使,二就是一个提携后辈的长者了。
    然而,他们的老去除了让人们更加怀念他们曾经扮演的那些角色和功夫之外,又开始期待新的英雄和大侠继承他们的衣钵,维持大家对于功夫的幻想。继周星驰的《功夫》、甄子丹的《叶问》之后,正在各地紧张拍摄或者即将上映的功夫电影不下十部,每一部片中都会有一个战无不胜的功夫大师。

擂台上的功夫,不认输的文化
    打擂台的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这原本只是各门各派切磋武艺的一种形式。但是从清朝末年直到解放之前,中国积弱积穷,政府腐败无能,饱受外国压迫,百姓无处发泄对外国侵略势力的愤怒以及对当时政府的失望,故此,霍元甲等武林中人与外国拳手擂台较量取胜的事迹一经传播便成神话。
    但是,就像电影《叶问2》中所表现的那样,由于种种缺陷,中国武术真正在面对拳击、泰拳及其他国家搏击高手时,从古至今,战绩并不光彩,往往输多胜少,即便取胜也是艰难取胜。近年来举办比较多的“中国武术与泰拳争霸赛”、“美国拳击挑战中国功夫”等等擂台赛事,表面上中国武术屡屡获胜,但是多数都有胜之不武的嫌疑。据报道2009年1月份在广东举行的“柳海龙国际搏击争霸赛”中,在国内有散打王称号的柳海龙的对手伊贺弘治就在赛前被曝出成绩造假,原在日本31场比赛21胜10负的真实战绩被主办方修改为2负,并被包装成日本修道高手的身份;而在泰拳挑战中国功夫的比赛中,比赛主办方邀请来的泰拳选手在其国内也只是很一般的二流选手,所谓“叫板少林武当”都是比赛主办方为了吸引媒体关注而故意散布的炒作卖点。
    据一位曾参与多次中外搏击对抗赛的业内人士介绍,中国武术界为什么特别喜欢找泰拳较量,与1990年的京港搏击会有关,当时参赛的都是国家级顶级散打高手,但结果却是惨败于泰拳。这次的经历一方面说明脱胎于中国武术的散打尚未适应国际比赛的规则,另一方面也是埋下了双方长期较量的种子和伏笔。后来中国武协举办的“中泰警察散打对抗赛”,刚开始泰方一直派出真正的警察来参赛,中方派出的是工作关系在解放军和武警系统的职业散打选手参赛。屡次落败之后,2003年,泰国人把在日本搏击比赛K1打拳的职业泰拳手请回来,仅仅用了两局就直接迫使中方教练扔出象征投降的白毛巾。
    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副院长徐伟军教授认为,为了进奥运会而对武术进行的表演性质改造,使武术越来越像体操、跳水,却让武术丧失了技击类运动的本我属性,也让整个武术教学陷入了重演练、轻实用的怪圈,也使得中国武术实际的竞技能力离世界武术搏击的最高水平越来越远。在目前国际公认的顶级竞技比赛,如K-1、MMA等自由搏击比赛中,中国选手很少参与;2002年,获得国内“散打王”70公斤级别冠军的浙江籍张加泼直接参加了第一年举办的K1-MAX赛决赛,首轮就输给了一名泰国选手,除他之外,其余中国选手均未能进入最终决赛圈。在中国选手参加的K1比赛中,他们的胜率不足50%。
    不过,冲击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失败,也许可以让中国武术从一味追求表演性和公平性的歧路上回到竞技、表演、对抗并重的道路上来。从这种意义上讲,将这届世界武术搏击运动会的举办看做中国武术回归世界搏击运动发展规律的一个起点,也是一件好事。

武校里的功夫,没有根的大树
    《少林寺》这部影片在中国武术史上注定要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除了捧红了李连杰、于海等一批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者之外,更是让少林寺的武学品牌传遍中国,然后又传遍世界。据说影片播出之后,就有全国各地的许多青少年瞒着父母不远千里跑到少林寺希望拜师学艺,这股热潮直接带动了少林寺所在的河南省登封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据介绍,少林寺从来就没有广收门徒的习惯和传统,结果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武少年都分流进入少林寺周边的各种武术学校,其中发展最好的塔沟武术学校不但培养了众多全国比赛拿奖的优秀运动员,还把自编的武术表演节目送进了央视春晚和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在塔沟武术学校的带动下,一时间全国各地武校遍地开花。根据有关媒体的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存各种大大小小的武术学校不下千所。
    然而,遍地开花的武校并没有为中国武术带来一个庞大的参与人群。大多数到武校学习的青少年都是不喜爱文化学习或者因为家境无法上高中上大学的贫穷子弟。同样是武术搏击项目,同样是为了强身健体,更多的家长更愿意把孩子送到跆拳道培训班、空手道训练班甚至击剑训练班去学习,并为此甘愿付出不菲的学费。
    “我们也愿意让孩子学习中国的武术,但是现在的武校都要求脱产学习。虽然武校里也有文化课程,但是终究不如正规的中小学师资力量强。”家长们算账非常现实,“跆拳道培训有非常系统的升级制度,从白带到黑带,孩子学习这种功夫目标可以非常清晰,不一定要做职业运动员,但是至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
    除此之外,中国武术教学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也值得商榷。许多人学习武术的目的一方面为了强身健体,一方面也有防身自保的需求。然而目前国内许多武术馆校要么没有不脱产培训,要么教的也只是几个套路招数,真正能用于实战的东西少之又少。据有关人士介绍,目前也有一些私人的武术教练利用公园或自家院落开班收徒,每周六日开课教学,但是一方面场地并不专业,另一方面也确实缺乏衡量学习成果的必要标准,所以还经常发生一些教学或者学费方面的纠纷。
    事实上,目前正是社会中坚的60后、70后家长们,大多数都是看着功夫电影长大的一代,对中国功夫都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如果他们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中国武术,那么中国功夫的未来真的就得像成龙电影的名字一样,只剩下梦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