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内蒙古最小的地级市 多项残疾人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11-28 19:36:45

摘要:除了为残疾人提供就业生活技能外,乌海残联坚持持续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帮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康复等多项工作均走在了全区前列。

这个内蒙古最小的地级市 多项残疾人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付玉和她的《清明上河图》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乌海报道

我国有一座距海千里、人口仅56万的地级城市,以“海”为名,却没海,面积是内蒙古最小的一个,甚至比倒数第二的呼和浩特还要小十倍。但是,它却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也是华北通往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它就是内蒙古下辖的乌海市,这里的山、河、沙漠是乌海人民的“宝海”,养育着包含12553名持证残疾人在内的乌海人民。

记者从乌海残联了解到,近年来,在乌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乌海市残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安排以及乌海市委、政府工作要求,持续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内蒙古自治区残联关于2022年残疾人康复重点工作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今年,乌海残联承办了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2023年全区残疾人就业工作现场推进会等多个自治区级活动,得到了中国残联、自治区残联领导的高度评价。乌海市代表队在职业技能竞赛中总积分位列第一,获得“团体第一名”和“最佳组织奖”的好成绩。

超额完成年度就业目标

位于乌海市滨河区创业路的付玉工作室,每天都会迎来几位顾客看画、订画、买画。

一幅长13米,宽90厘米的《清明上河图》尤其引人注目。据记者了解,这幅以烙铁做笔、在2毫米厚的宣纸上烙绘的作品,是由乌海市女画家付玉耗时四年创作而成。

生于1975年的付玉,是一名肢体三级的残疾人。她自幼喜欢书画艺术,2004年,受到蒙古族毡画、毛皮烙画的启发,付玉开始尝试宣纸烙画,在继承传统烙画艺术的基础上反复地尝试,终于摸索出由烙铁在易燃的宣纸上皴勾点染的手法。

付玉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一支烙铁笔的温度,最高能达到400度,要通过笔尖的温度和下笔的力度在宣纸上皴勾点染,烙绘交融,掌握不好就会把薄薄的宣纸烫坏,由于她从小患有先天性肌无力,四肢使不上劲,左臂更是无法正常活动,创作时,手里的烙铁笔总是不听使唤,手上经常留下道道伤痕。

经过多年的摸索,付玉形成了烙绘交融而不失中国画清韵独特的烙画艺术风格。特别是长卷《清明上河图》《百子图》《八十七神仙卷》工艺精湛,令人赞不绝口。诸多作品参加全国和各省市展览并获奖。《二龙戏珠》荣获中华全国书画大展二等奖。《榴开百子》入选中国残联举办的巡展并收藏。她的众多的作品在国家和内蒙古、澳门、乌海的各类展览中获奖。

被世界温柔以待的付玉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反馈社会。她动情地告诉记者,她会把所学知识,无偿传授给更多的书画爱好者和残疾朋友,回馈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她的关怀。

据记者了解,乌海残疾人就业工作经验常被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区推广,其扶持就业创业方面的成绩尤其突出。多年来,乌海残联通过多渠道优化残疾人就业服务水平。比如,联合就业局举办专场招聘会,发布公益性岗位招聘。为19名应届残疾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人一策”岗位推荐服务,就业率100%。今年以来,自治区下达新增就业任务235人,完成新增就业297人,完成率126.38%。同时,开展职业技能精准培训。深入调查研究,以残疾人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微信小程序收集了162名就业年龄段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班7期,包括残疾人工作者业务能力素质提升、新业态岗前培训、中式面点、美甲、家政服务员、茶艺师、网络直播员等职业培训,努力帮助残疾人通过培训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高了残疾人的就业率和市场竞争能力,使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2023年自治区下达乌海市城镇新增培训任务219人,截至目前,已完成年度培训370人次(其中包括新增培训任务267人),完成率121.91%。此外,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为12名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发放3.6万元补贴。

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发布《关于乌海市2023年审核征收2022年度所属期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通告》,联合国家税务总局乌海市税务局举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宣讲与申报流程培训班,帮助缴费单位更好地熟悉并掌握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政策、申报流程。

多项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除了为残疾人提供就业生活技能外,乌海残联坚持持续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帮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康复等多项工作均走在了全区前列。

其中,乌海率先开展了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并完成线上平台搭建和运营工作;投资4800万元建成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现“提标扩面”,“两项补贴”实现应补尽补。残疾人事业基础保障条件和质量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为乌海市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家住海勃湾区林荫街道的江明,肢体二级残疾,他的家庭是一户多残家庭。51岁的他患有严重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双下肢肌肉萎缩,四肢无力,需要电动轮椅辅助出行,在了解康复辅具适配补贴政策和“互联网+辅助器具”申领方式后,通过乌海市辅具技术服务平台申请到了一台电动轮椅,满足了他生活中对辅助器具的需求,让他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康复辅具适配补贴服务。

“之前,残疾人申请辅助器具适配必须线下申请,过程较为繁琐,对残疾人出行来讲也很不方便。如今,通过辅具技术服务平台,残疾人通过用手机扫描辅具服务平台小程序二维码就可以在平台商城自主选择辅助器具,并按政策享受费用补贴、送货上门、使用指导等系列服务。”江明告诉记者,不用出门也照样能享受到康复辅具适配补贴服务,整个过程非常便捷、非常暖心。

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孩子们.jpg

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孩子们

据记者了解,做好康复服务、助力健康乌海建设落实落细一直是乌海残联力推的工作之一,为此,乌海残联推动惠残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提请市政府于今年2月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进行“提标扩面”,将救助年龄扩大到0—14周岁,户籍范围放宽到具有本市户籍或本市居住证的居民,救助标准提高幅度3000元—6500元不等,增设每年2000元监护人陪护救助补贴,让更多残疾儿童享受到康复训练救助。今年已下达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补助资金183.43万元,为176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全面提升康复服务水平,下达补助资金64.24万元,为1008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积极组建康复协调员队伍,目前乌海市已有协调员101名,建立微信群83个,实现残疾人全覆盖;开展助残公益行动,为369名残疾儿童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发放了价值7.6万元的家庭应急包等。

据记者了解,下一步,乌海残联将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嘱托,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对残疾人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保持残疾人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履行好“代表、服务、管理”职能,持续为残疾人办事服务,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残疾人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不断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