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五千年——上海世博:全球的国宝盛典

作者:于仝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4-30 19:51:05

摘要:人类文明五千年——上海世博:全球的国宝盛典

人类文明五千年——上海世博:全球的国宝盛典

文/于 仝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似乎承载了太多的希冀,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拥向上海,拥向世博。作为游历世界各地150余年、无数次点燃人类文明和智慧火花的奇梦之旅,世博会带给国人更多的是欢乐和期待。
    开园在即,各路媒体已称此次上海世博会为世博会开办以来最大的国宝展览会,不仅中国馆汇集了众多国宝级文物,而且许多参展国家也拿出了自己国家的珍贵宝贝,漂洋过海运来上海参加世博会,这成了上海世博会不容错过的风景。
世博再现“青铜时代”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而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相当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在此次上海世博会上,曾侯乙建鼓底座将与世人在中国馆见面,它是代表青铜冶炼的巅峰之作。曾侯乙建鼓底座由八对大龙和数十条纠结缠绕的小龙构成,龙身互相缠绕镂空并镶嵌绿松石,工艺至今无法复原,没有复制品。据博物馆的负责人透露,此物的投保金额相当惊人。
    与曾侯乙建鼓底座同时在中国馆展出的又一国宝是明代针灸铜人像,它是我国古代针灸教学的模型,古代的医生们都是通过在铜人上进行针刺实践,来初步掌握针灸的操作方法。针灸铜人堪称我国医学史上的稀世奇珍,不仅对中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民间也有不同凡响的作用。此物的展出无疑是向世人展示中国医学的“有病治病,无病防身”的文化精髓。针灸铜人是用青铜浇铸而成,始于北宋天圣年间,明清及现代均有制作,是经络腧穴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具。此次展出的明代针灸铜人是从中医角度阐释了人体穴位经络,全身遍布的几百个密密麻麻的腧穴和经络,这些都在铜人像上一一标明位置,而此件国宝从未展览过,这无疑让很多人期待满满。
    将在“城市足迹馆”展示的饕餮纹铜鼓,1977年6月14日出土于湖北省崇阳县大市村,铜鼓通高75.5厘米、重42.5千克,造型奇特,主体恰似一横置的腰鼓,上有马鞍状冠饰,下有长方形支座,通体饰阴刻的云雷纹和乳钉组合的饕餮面,双目圆睁,突起如杏,铜缘犹碧,古朴凝重。饕餮铜鼓是商代晚期铜鼓,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鼓,通体用青铜铸成,造型典雅,结构奇伟,质地凝重,纹饰繁缛,是仅见的两面商代铜鼓之一。商代的青铜鼓仅有两具遗存,这件饕餮纹铜鼓便是其中之一。
    以上三件国宝展示了我国不同时期的青铜制品,它们从不同的方位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渊源,实在是上海世博之展不容错过的佳作。
不出国门 看遍世界
    对于每一个熟识安徒生童话的人,都深深记着他笔下的那个小美人鱼。2010年3月25日,代表丹麦文化的小美人鱼来到上海,这是她的首次世博之举,她的抵达意味着约7000万人可以目睹丹麦首都的标志。
    “小美人鱼”是丹麦的镇国之宝,这次赴上海参加世博会,是其自1913年落成以来第一次离开故乡。小美人鱼雕像两次被断头,手臂也被砍断,但她从来没有离开过故土。这次小美人鱼给我们带来了丹麦的生活方式,她被安放在世博会丹麦馆中心的美人鱼水池内。其实,出借小美人鱼雕像是中丹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在小美人鱼上海参展期间,世界知名的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创作出了一件视频装置艺术作品,这件作品被安置在小美人鱼在丹麦的安放之地——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参观哥本哈根港口的游客不会感到失望。
    世博会期间,“小美人鱼”将为我们诠释“幸福生活,童话乐园”的主题。到丹麦馆参观的游客不仅可以一睹安徒生笔下“小美人鱼”的真面目,还可以像许多丹麦孩子一样脱下鞋袜,赤足在清澈的海水中享受海边的清凉,在“小美人鱼”的身旁尽情嬉戏。这是众多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很期待的一场童话之旅。
    捷克的“幸运浮雕”这个被千万游客和居民抚摸过的布拉格浮雕是捷克著名扬聂波姆斯基雕塑下的青铜浮雕,这是本次上海世博会捷克馆展项的最大亮点。   
    在捷克,横架在“母亲河”伏尔塔瓦河上的查理大桥,矗立着30座雕像。它们大多是《圣经》和捷克民间传说中的天主教圣徒的塑像,如今早已是备受捷克人推崇的国宝。而其中,圣约翰雕像更是“国宝中的国宝”。几百年来,来自捷克各地和世界各国的游客,只要经过此地,都会深情地伸手抚摸雕像基座上的两块青铜浮雕。人们相信,只要摸一摸这些浮雕,幸运之神便会降临。如今,两块浮雕早已被摸成了金黄色。
    “幸运浮雕”的世博之行,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捷克、了解布拉格。捷克人也希望“幸运浮雕”能将幸运、和平带给上海世博会的游客。展馆里,捷克的艺术家们复制了一座“查理大桥”。虽是复制品,但它所使用的石材,与原桥是完全一样的。桥上也赫然矗立着一座照原样复制的“圣约翰雕像”。而两块远道而来的“幸运浮雕”,就安放在雕塑的原位。据世博会官方报道,每一位世博会游客都能更方便地获得“幸运之神”的眷顾,自5月1日起,捷克馆方面将把“圣约翰雕像”置于展馆门前。
“感性城市” 文化大餐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为全世界人所关注的可能就数法国馆了。因为世博会中最昂贵的国宝级展品就出现在这里。随着法国馆近日的开门亮相,七件世界国宝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这七件国宝分别是:米勒的《晚钟》、马奈的《阳台》、梵·高的《阿尔的舞厅》、塞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博纳尔的《化妆间》、高更的《餐点》以及罗丹的雕塑作品《青铜时代》。
    七件国宝的同时出国实属历史罕见,而如此难得一见的展示主要源于收藏这七件国宝的法国奥赛博物馆,于今年大修,因此,这些传世名作才有机会“到访”上海。这无疑对于上海世博会来说,是一件极其幸运之事。其实,这也是中法友谊强有力的见证。
    七件国宝中罗丹的《青铜时代》是最为沉重的,因为它的庞大,所以被放置在法国馆展厅可以直接面对观众的地方。《青铜时代》是罗丹在结束布鲁塞尔的游学时创作的作品。这也是罗丹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是雕塑家的一件大作。《青铜时代》与真人非常相似,有人怀疑这种写实手法所造成的逼真效果,也有人指责这件作品一定是罗丹用真人浇铸模子制作的。一米八二的身高,美丽健壮的身体,而这一切就是罗丹用手揉捏出来的,这样的作品当然无可厚非地征服了整个世界。
    七宝之中的另一件宝物——梵·高的《阿尔的舞厅》,这幅画见证了高更和梵·高之间的合作。画作的主题是Folies-Arlésiennes舞厅的一个节日之夜,这是两位画家经常光顾的一家舞厅。此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梵·高受高更影响的痕迹。另外,作品也融合了日式风格:重新采用水平线条,并且画作第一层次曲线与反曲线相互交错,线条突出,图案色彩纯粹且反差强烈,让空间具有饱和感,并给人以恐惧感。而画中右侧的女性形象更是加剧了这种感觉,她仿佛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视线并传递着一种不安的情绪。透过这潜藏的不安,人们可以读出两位画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上海世博的这次盛宴,不仅仅是让人们领略到不曾谋面的世界珍宝,其实更多的是带给人们文化的享受和城市与城市的交流。对世界来说世博会是一个机会,它为世界各国和人民展示人类历史、文明经验提供了极好的舞台;对于中国来说,它是打开国门展示千年文明的一次最佳时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