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出口稳增贸易高涨,关注我国供给优势

作者:李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8-09 16:23:21

摘要:7月出口保持强势,常态化检测统筹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推动“物的流动”修复提振出口,长三角地区尤为突出,贬值及价格因素也有利好,下半年全球衰退背景下重点关注我国供给的相对优势,基本面回暖强化我国供给能力,海外供给面临经济滞胀走势、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地缘政治、罢工等冲击。

出口稳增贸易高涨,关注我国供给优势

李超

7月出口保持强势,常态化检测统筹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推动“物的流动”修复提振出口,长三角地区尤为突出,贬值及价格因素也有利好,下半年全球衰退背景下重点关注我国供给的相对优势,基本面回暖强化我国供给能力,海外供给面临经济滞胀走势、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地缘政治、罢工等冲击。

物流修复及贬值利好出口,全球衰退关注中国供给优势

中国7月出口(以人民币计)同比增长23.9%,前值增22%,延续强势表现。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保持积极增长,1-7月,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分别进出口3.53万亿、3.23万亿和2.93万亿元,分别增长了13.2%、8.9%和11.8%。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增长19.8%和7.5%。

2.jpg

7月出口维持积极增长,物流修复是关键,贬值及价格因素也有贡献。我们自5月起提示常态化核酸检测有助于统筹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关键在于促进人流与物流的修复,从政策效果来看,物流修复对出口的阶段性大幅提升带来了重要支撑,特别是受疫情冲击和出现供应链中断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地区,在克服疫情冲击后随着物流修复,出口快速回升,长三角尤其典型,5月份,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4.8%、2.8%和12.2%,6月份增速进一步回升到14.9%、6.4%、12.8%。其中据海关统计,1-7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合计进出口8.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7%,较1-6月增速加快2.5个百分点。

此外我们5月底起开始提示关注贬值及价格因素对出口读数的正向影响,汇率贬值推升出口价格指数进而影响出口数据,根据我们测算6月人民币计价出口增速22%,经我们测算其中贬值因素接近影响17.2个百分点。价格方面,6月出口价格指数达到115.7,环比较5月增长6.1个百分点,同比增速达到14.8%,同期美元计价出口增速为18%。我们认为,贬值与价格因素的利好对出口读数有较强支撑。

出口结构亮点:关注价格韧性背后的产业逻辑。1-7月出口机电产品7.57万亿元,增长10.1%,占出口总值的56.6%。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手机、汽车分别增长4.4%、2%、54.4%。同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2.41万亿元,增长15.2%,占出口18%。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品和塑料制品分别增长13.5%、11.9%和16.3%。我们提示关注出口价格韧性背后的产业逻辑,一方面海外经济通胀预期抬升提高了涨价容忍度,我国供给优势体现为输入价格(进口价格)向输出(出口价格)的转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景气及出口价格指数的高增可以印证;另一方面,海外供给面临一系列冲击背景下,我国高端制造业竞争优势提升,有助于提升全球市场份额,这与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密切相关,特别是自主可控强链补链与基础工业再造(产业新能源化、产业智能化)这两个方向。

下半年海外滞胀环境下,关注中国供给优势对出口带来的利好。过去两年中国供给强带动出口超预期的逻辑不断验证,今年下半年在全球滞胀预期下(地缘政治风险、连续大幅加息等因素),中国供给优势可能重现,我们提示从两个方面关注:其一,下半年全球经济衰退趋势下,我国经济回暖、政策空间充裕,供给能力在修复和提升。其二,全球经济政治不确定性较强,海外供给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企业资产负债表受挫影响海外供给能力。2021年Q3以来,工资、房租、运费、原材料等一系列成本冲击海外企业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企业压力陡增,关于企业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言论也日益增多,部分企业甚至出现破产、倒闭,如NB Liebman、Lane Home Furnishings、Serta Simmons等美国家具企业出现了大幅裁员、关闭工厂甚至申请破产保护,能源、金融行业等也有较多案例。

二是滞胀环境下企业扩产意愿受限,德国首现逆差。成本推动型通胀与经济衰退预期的组合下,企业扩大新增产能意愿有限,特别是能源领域,美国炼化产能不足是典型案例。能源价格上行加剧滞胀预期,能源依赖度高导致进口显著上行,欧盟重要经济体出现显著逆差,德国出现了1991年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制造业企业面临的成本冲击影响其供给能力和扩产意愿。

三是疫情和高通胀加剧贫富差距,体现为社会撕裂和民粹主义抬头,高通胀背景下工人提升工资诉求提升,工会对抗力量增强,在挪威、韩国、加拿大、美国等地接连出现大规模工人罢工,物价-工资螺旋式上升与罢工冲击供应链稳定性施压海外供给。

四是地缘政治冲突仍在延续,大国博弈也进入能源领域,由此带来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冲击和经营成本、交易成本上行,也将影响海外供给能力。

经济修复小幅受挫,内需渐稳推升进口

7月人民币计价7.4%,前值增4.8%,继续环比回升。1-7月,我国从欧盟、东盟、美国进口分别达到1.48、1.09和0.68万亿元,同比增长6%、-7.6%和2.3%。我们在《昨日黄花又重现,2022已不是2020》明确提出常态化检测带动常态化增长,常态化核酸检测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增长,将通过带动物流和人流的修复推动内需回升,进而促进进口改善,5-7月数据持续印证。

7月经济修复小幅受挫,扰动进口修复进程。7月进口继续环比改善,但改善幅度略低于预期,一方面印证我们此前提出“常态化检测带动常态化增长,内需改善推动进口修复”的判断,我们维持全年GDP呈现耐克型走势、下半年实际GDP同比持续改善的判断,预计Q3、Q4实际GDP有望达到5.5%和6.4%,这意味着进口仍在修复通道。另一方面,7月受地产停贷风波等事件影响,经济复苏步伐小幅放缓,侧面导致进口修复不及预期,7月PMI数据回落至49%水平,生产及新订单双双走弱也有印证。我们认为,随着政策逐步兑现,内需动力回升,短期地产扰动有限。

一方面,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和“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地产风险应对处置方案发挥作用有助平稳企业、居民预期,稳增长政策持续兑现过程中,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消费等领域维持较强增长态势有助于拉动经济增长。

关注大宗价格见顶的利好。我国能源品、农产品等原材料对外进口依赖度较高,今年以来在大宗商品整体涨价环境下,1-7月我国原油、煤炭、天然气和大豆等进口量减价扬,进口价格指数也显著上行,进入Q3,随着美联储连续大幅加息、强美元和全球衰退预期加剧,大宗商品价格驻顶回落。我们提示,关注海外大宗价格见顶带来的利好,一方面降低我国上游输入型通胀压力,改善中下游加工制造等中间成本,另一方面减少输入型通胀对内需及政策空间的扰动,有助于经济回升和稳增长政策效果发挥作用,助力进口回升。

7月贸易顺差继续高增,增长、汇率、外储三稳

7月贸易顺差继续高增,助力汇率及外储企稳。7月我国实现贸易顺差1012.6亿美元,前值979.4亿美元。常态化核酸统筹经济增长与疫情防控是关键,实现物流修复促进出口回暖,内需渐进回升导致进口回升较慢,由此带来贸易顺差在5、6、7月持续超预期,贸易顺差的高增长对于名义GDP有较强带动作用。

同时,贸易顺差增长印证了我国基本面向好的预期修复,有助于汇率企稳,7月汇率稳定在6.73上下窄幅波动,波动较4-6月显著下降。此外,顺差高增有助于稳定外汇储备,6月外汇储备单月减少565.1亿美元(估值因素预计导致650亿美元减值),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市场对于资本流出和国际收支的担忧,我们持续提示贸易顺差超预期有助于稳定外汇储备,7月已有反映,7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041亿美元,较6月末上升328亿美元。

(作者为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程凯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