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老太25年调解纠纷逾1.6万起 80岁依然过着“朝六晚十”的生活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2-18 18:29:38

摘要:据记者了解,从退休至今的25年间,郭凤萍已成功调解16829起纠纷,仅2021年就成功调解纠纷126起,其中,涉及残疾人的纠纷有69起。

热心老太25年调解纠纷逾1.6万起 80岁依然过着“朝六晚十”的生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这用来形容80岁高龄的郭凤萍,再合适不过。

每天清晨,栖霞区迈皋桥街道万寿村社区的郭凤萍雷打不动拿着调解卷宗、民法典、社会矛盾纠纷受理调解登记本,带着几位志愿者走街串巷地开始了一天的调解之旅。就是这么一位看上去普通的退休大妈,却是拥有了57年党龄的老党员;她退休25年,却每天过着“朝六晚十”的日子;她生活节俭,每月的电话费却高达五六百元;她肢体四级残疾,但依然来回往返于大大小小的调解现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别人有困难找到我,我不能坐视不管;作为一名残疾人,我要为残疾兄弟姐妹们做更多的事情。”《华夏时报》记者采访到郭凤萍时,她刚刚完成当天的调解工作回到家,而时针已指向晚上十点。

她说,她要和时间赛跑,去帮助更多人。

据记者了解,从退休至今的25年间,郭凤萍已成功调解16829起纠纷,仅2021年就成功调解纠纷126起,其中,涉及残疾人的纠纷有69起。

信仰植入灵魂 调解融入血液

1942年10月,郭凤萍出生在山西。聪明好学的她考上了大专,从事教学方面的学习,在那个年代,大专生算得上是“天之骄子”,可谓凤毛麟角。

微信图片_20220218110515.jpg

顺理成章,毕业后的郭凤萍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不过,由于学校地处山区,那时候的郭凤萍除了担负孩子们的教学任务,还自觉担起了接送孩子的工作。而就在一次送孩子放学的途中,偶遇一只狼,那时的郭凤萍从没有见过狼,误以为是只狼狗,直到迎面而来的狼叼起孩子的一刹那,方知危险降临。

郭凤萍顾不上害怕,与狼厮打了起来,孩子抢了回来,郭凤萍的脸也被狼咬得血流不止。

优秀是一种习惯,帮助别人同样如此。1977年,在教育岗位工作了多年之后,郭凤萍工作调动至其爱人工作所在地——南京,她被安排在当年的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镇(后乡镇合并为迈皋桥街道)人民政府,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一年多的时间便被选为副镇长。此后,郭凤萍的身影几乎遍布迈皋桥镇的大街小巷,每天都和当地的老百姓“亲密接触”,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也正是那时候的经验,为郭凤萍此后专注民事调解工作奠定了基础。

天有不测风云。一个下雨天,郭凤萍在去为当地居民进行民事调解的时候,摔倒在路上。就是这一摔,造成了郭凤萍右腿膝盖损伤、肢体四级伤残的结果。此后,随着调解工作的密集推进,郭凤萍身上不断出现各种伤疤。

“这都是我的‘军功章’。我是一名党员,化解纠纷,和谐一方土地,就是我的责任担当。”郭凤萍称,入党誓词中有一句“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点付出,不算什么。

1994年,郭凤萍当选为燕子矶镇人大主任,那时,人民调解工作已融入到她的血液。时隔三年,1997年10月,55岁的郭凤萍正式退休。

然而,她人退心不退。郭凤萍从事过民政、司法相关工作,积累了许多调解经验。退休后,周围居民发生纠纷时,仍喜欢找她帮忙调解。她来者不拒:“我是共产党员,别人有困难找到我,我就不能坐视不管。”

郭凤萍天生一副热心肠,调解时尽心尽责,耐心又有亲和力,她调解的纠纷往往能得到圆满解决。久而久之,迈皋桥街道人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热心肠的“郭老太”,“有矛盾去找郭老太”也成了大家的口头禅。

而郭凤萍自己,也愈发热爱这份事业。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民工子女入学难题……哪儿有矛盾和困难,她就到哪里去。

有人笑称她是个“闲不住”的老太太,“不是在做调解工作,就是在做调解的路上。”

守护一方安宁 平均每天只睡4小时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微信图片_20220218110520.jpg

2011年7月25日,郭凤萍以个人名义成立“夕阳红人民调解工作室”,成了一名不拿报酬的人民调解志愿者。2017年7月,以她名字命名的“凤萍”法律公益服务社成立,她更是全身心扑在了调解工作上。

融和邻里情、化解群众矛盾。为了做好调解工作,她早上6点多钟出门,晚上10多点钟回家是常事,平均每天要调解5件纠纷,全年无休,而一个案例就要去个七八次。

“每天到家后,我要把白天调解的案件分别写进调解卷宗,调解完成的,写在社会矛盾纠纷受理调解登记本中,再梳理第二天的调解内容。”她说,从2016年至今,她平均每天只睡4小时。

为了化解外地来宁务工人员的矛盾纠纷,郭凤萍还跑过贵州、山东、安徽等地,不但不拿一分钱,交通费、电话费等都是自掏腰包。她曾三次远赴安徽安庆,帮助当事人找到一份工作,挽救了一个濒临解体的家庭;她曾带病赴山东调解,连续5天上门劝说,终于感动了坚决反对女儿异地恋爱的母亲;她曾多次上门劝说用自杀威胁妻子的丈夫,帮助因车祸致残、自暴自弃的男人找到力所能及的工作,让夫妻俩和好如初。

调处千家事,温暖万人心。每一个看似不大的矛盾,若不能及时正确化解处理,就可能会激化,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给他人、社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郭凤萍用自己的点滴奉献,温暖着一方土地,守护着社会的安宁。

然而,25年坚守在志愿调解的第一线,郭凤萍几乎所有的退休生活时间都用在了调解矛盾上,她亏欠了家人太多。

“每天凌晨2点半,她就起来写卷宗,同时,每天至少学习两个小时,这是她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郭凤萍的老伴告诉记者,她在家的时候,哪里都是办公室。

对于如此拼命的郭凤萍,老伴嘴上虽稍有嗔怪,但他却是郭凤萍坚强的后盾。郭凤萍告诉记者,民事调解到晚上甚至深夜是常有的事,同时,民事调解后需要写卷宗,卷宗写完后需要当事人签字,如果赶上晚上,陪着郭凤萍出门的往往就是她的老伴儿。

据记者了解,郭凤萍的书房里、沙发上、卧室飘窗前、阳台花架边……放满了一本又一本手抄笔记和民事调解记录,上面的黑色字体密密麻麻、苍劲有力,同时,每一页都有多处用红笔标注的重点。其中,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格外醒目,那是郭凤萍正在学习的内容,“只有自己学好了,才能有法可依地去帮助更多人。”

多年来,她先后获得“中国好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助残先进个人”“江苏好人” “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南京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面对自己80岁的高龄,郭凤萍称:“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为了社会的和谐,为了群众生活的美好,郭凤萍积极地通过这种消除纠纷的非诉讼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及时、就地,不拘于形式、便民利民,能够及早发现矛盾、尽快解决矛盾,尽量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形式最终形成了维护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王晓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