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自强与助残中的道德力量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11-09 22:39:52

摘要:张超凡告诉记者:“能够当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让我感到十分荣幸,对我而言,这既是荣誉,也是继续奋进的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珍惜荣誉、崇德向善,以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和殷切期望为奋斗方向、精神动力,忠实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继续发扬好、传承好残疾人‘四自精神’。”

榜样!自强与助残中的道德力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有一种力量,它无形胜有形、无声胜有声,这种力量穿透人的心扉、激荡人的心灵,激发着责任和激情,如同一柱标杆、一盏明灯、一枚指南针,指导着思想,指示着航向,指引着方向,那就是榜样的力量。

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据记者了解,68名同志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54名同志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其中,有很多残疾人模范和扶残助残典型人物。

“能够当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让我感到十分荣幸,对我而言,这既是荣誉,也是继续奋进的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珍惜荣誉、崇德向善,以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和殷切期望为奋斗方向、精神动力,忠实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继续发扬好、传承好残疾人‘四自精神’。” 第八届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吉林省超凡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超凡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打造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设公益梦想课堂,建立公益梦想助学金,运营好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自强不息,向阳而生,把公益的种子薪火相传,去点亮更多人的梦想,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们,也感染着我们。这些美好的品格,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2.png
张超凡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90后“独臂筑梦师”张超凡

张超凡,女,汉族,1992年3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超凡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张超凡出生时就失去了左臂,但不妨碍她顽强拼搏,活出生命“完美”的模样。她是百余家媒体专访的90后创客校长,也是支教山区的年轻讲师;她还参与发起社会组织和社区治理体系的改革创新,用英文向世界讲述中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典型故事。

大学毕业那年,年仅23岁的张超凡毅然放弃在北京保研的机会,返乡创办了一所艺术教育培训学校,为知名学府输入生源1000余名。为了让更多青年感知榜样的力量,2019年,张超凡与长春市绿园区委、区政府联合打造“梦想小镇”基地公益项目。该基地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长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今已经招募1.2万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创立了新时代筑梦展厅、公益梦想课堂、青少年双创基地,开放以来,公益参观量达5.68万人次。

大学支教的经历使张超凡心怀山区儿童。多年来,她累计为贫困地区捐资135万元,资助患癌教师、残疾人子女及孤独症儿童超过400名。10年间,她走进部队、高校及贫困山区,进行了700余场公益励志演讲,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28万小时,线下受益人数达28万人次,线上互动人数5000余万人次。

她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将其书稿的稿费全部投入残疾人无障碍创业基地建设。2018年,张超凡打造了万余平方米无障碍创业场所,建成16个无障碍洗手间、电梯、坡道等,并联合当地工会、团委、妇联等相关部门,成立长春市绿园区残疾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至今已为46名家庭贫困和返乡创业的残疾青年提供免费创业场地及孵化服务,助力他们实现创业梦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超凡通过基金会联合并发动社会各界爱心力量,采取“零元管理费”方式,主动放弃原本可以依规收取的管理费用,共募集各类爱心物资及善款总价值超过890万元,第一时间将医用口罩、防护服、医用酒精、手套鞋套及生活物资送至抗疫一线。

张超凡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志愿者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微信图片_20211109203623.png

张莹莹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勇敢的雨燕”张莹莹

张莹莹,女,汉族,1989年8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张莹莹因罹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肌肉萎缩行动不便。2011年起,她投身助残就业创业帮扶事业,9年来带领团队残疾人创办4家社会组织、2家企业,帮助2700多名残疾人上岗就业。她身体力行地诠释了自强不息、助人助己的精神内涵,被誉为“勇敢的雨燕”。

2016年,张莹莹和残疾朋友创办慈善组织——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培训、心理辅导等服务,在岗员工90%以上是残疾人和残疾儿童家属。2018年,张莹莹带领雨燕团队负责运营位于深圳龙华的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IC爱创空间”,为创业初期及有创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资源链接、人员代招、法律咨询、心理干预等服务,着力开创残疾人多元化就业创业模式。在张莹莹的精心组织下,该机构共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150余场,帮助2700多名残疾人上岗就业,并成功孵化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互联心集团有限公司”等残疾人创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共23家,探索出一条适合残疾人士就业的创新模式。

作为龙华区公共文明促进会会长,张莹莹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公共文明促进活动,促进残健融合。她带领社区志愿者,组织实施残疾人“演说家”志愿服务项目,鼓励残疾朋友们走出家门、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进行励志演讲,至今已开展演讲90多场,听众超过5000人。她还组织开展“春笋计划”等助残行动,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指导、创业服务、法律咨询等服务,帮助残疾人提升职场能力,累计服务3万余人次。

张莹莹带领团队连续3年赴深圳市对口扶贫地区广西东兰、凤山、巴马、罗城等地,组织开展“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班”,提供电商客服、直播带货、抖音制作等课程,帮助贫困地区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路径,重拾生活信心。

张莹莹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微信图片_20211109203640.png

周维忠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光明使者”周维忠

周维忠,男,汉族,1969年11月生,中共党员,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仪征市供电分公司滨江业务所运维采集班副班长。

23年来,周维忠用“可以享受国家用电减免政策”的爱心“谎言”,累计为1户残疾家庭和15户孤困家庭垫付电费12万余元。他带领党员服务队修危桥、装路灯、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不仅点亮村民家中盏盏灯火,更为村民送去了爱心,是村民心中的“光明使者”。

他是照亮孤困家庭的“一盏灯”。1998年夏天,周维忠来到一户唐姓村民家中催缴拖欠的电费,看到唐家房屋破漏,老母亲双目失明,老婆、儿子都是智障患者,他便说政府出台了“电费减免政策”,默默代唐家缴清每月可以免费用电15千瓦时之外的电费。从此,他又陆续帮扶了村里15户孤困家庭,帮他们买米买肉、看病买药、洗澡擦身、修缮房屋,送去物质关爱和精神慰藉,并为3位孤寡老人送去临终关怀。

他是群众贴心信赖的“一座桥”。周维忠从事村电工工作30多年,群众满意率100%。周维忠的抽屉里有150多本银行存折,都是村民们托他保管并代为存钱、代缴电费的,每一本存折都是一份村民的信赖和嘱托,估算价值有20余万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周维忠是“临时卫生员”,为村里的孤寡老人和残疾家庭测量体温、代买口罩;是“突击队长”,第一时间带领党员为村里的疫情监测点开展接电服务;是“爱心大使”,捐赠5000元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他是引航党员服务的“一面旗”。2011年6月,新城供电所成立了“周维忠党员服务队”。周维忠带领9名队员将供电区域进行划分,每人承包一片,留下电话号码,方便用户联系。周维忠党员服务队还帮村里修危桥、装路灯,积极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帮助农户直播带货、增加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沿江村落地落实。

周维忠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道德模范、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微信图片_20211109203647.png

曹鹏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艺术与爱的掌灯者”曹鹏

曹鹏,男,汉族,1925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上海交响乐团离休干部。

从新四军老战士到交响乐普及的功臣,从著名指挥家到孤独症孩子们最爱的“曹爷爷”,近一个世纪的光阴从未改变曹鹏奉献与爱的坚守。作为新中国音乐指挥界的杰出代表,耄耋之年的曹鹏,仍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不仅致力于交响乐普及,还坚持用音乐为孤独症患儿及其家庭服务,用艺术滋养心灵、点亮希望。

1995年,70岁的曹鹏离而不休,放弃了很多专业乐团提供的职位,选择与青少年在一起,挑起普及和传播交响乐的重任。曹鹏作为众多学生交响乐团的指挥、音乐总监和名誉顾问,无私奉献,自掏腰包,带领他们走出国门演出,取得多项国际第一。

2005年,曹鹏成立上海城市交响乐团。这个非职业乐团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不仅普及高雅艺术,更用音乐播撒爱心。在他的带领下,城市交响乐团每年举办上海市“爱耳日”公益音乐会、“爱在城市·关爱孤独症慈善音乐会”等活动,迄今为止,演出逾250多场,听众超53万人次。

2008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上海曹鹏音乐中心成立了“天使知音沙龙”——关爱孤独症项目。曹鹏不计报酬,组织5000多名青年志愿者,坚持13年用音乐为孤独症患儿及其家庭服务。

2020年,曹鹏一家三代人捐资百万元为孤独症家庭成立“万向曹鹏慈善信托”。随后,推动上海市静安爱之星社会监护服务中心为心智障碍者家庭等提供意定监护、监护监督服务。

曹鹏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

微信图片_20211109203655.png

支月英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梦想守护人”支月英

支月英,女,汉族,1961年5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

支月英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她的信念。41年过去了,1100多名孩子走出了大山,支老师却一直守在原处,不曾离开,她是“梦想守护人”。

1980年,年仅19岁的支月英不顾家里强烈反对,只身来到边远山村泥洋小学任教,后又辗转到更为偏远的白洋教学点。从此,一干就是41年。从肩挑手提教学工具步行20里山路,再到一个人骑坏6辆摩托车,她已记不清多少次浑身泥泞、雨中翻车,但为了孩子们,她无怨无悔。她常说:“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在山里坚守,而是因为坚守才能看到希望,我的一生就为了守护孩子们的梦想而来!”以支月英为原型的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这是多年来支月英孜孜以求的目标。有一年开学,发现学生刘强没来上学,支月英赶紧上门家访,一到刘强家就看见他妈妈眉头紧锁,爸爸蹲在地上闷头抽着旱烟。见到支老师来了,刘强哭着喊着要去上学。刘强妈妈哽咽着说:“谢谢支老师过来,可家里实在拿不出孩子的学费。”支月英马上从口袋里掏出刚发的工资递给她:“你们拿去用吧,但是孩子绝对不能不读书。”刘强的父亲含着泪接过钱,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样的事情,支月英做了一次又一次。

除了帮助本地贫困学生外,支月英还经常向外地贫困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为了能够资助更多学生,她利用节假日,跟着壮劳力去山里扛木头、拉毛竹。有一次跟车装运出了车祸,支月英昏迷了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支月英怕耽误上课没有及时下山就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右耳失聪、右眼失明。

如今,不论是泥洋小学、白洋教学点,还是奉新县澡下镇的其他学校,办学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受到支月英事迹的影响,这里也有了年轻的支教老师,教育均衡正在逐步实现。

支月英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模范教师、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微信图片_20211109203703.png

何巧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聋人的贴心警官”何巧

何巧,女,汉族,1984年11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磁器口派出所民警。

何巧担任社区民警以来,面对辖区161名聋人聚居实际,满腔热情地为聋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架起警民连心桥,被誉为聋人群众的贴心人。

何巧所在的社区是原重庆市高压开关厂所在地,厂子改制搬迁后,161名聋人职工就地集中安置。2014年9月,何巧担任社区民警后,第一次入户走访聋人家庭时,就因无法交流吃了“闭门羹”。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交流中,何巧认识到,要做好社区警务工作,尤其是为聋人群众办好事、服好务,必须下苦功练好手语,过好沟通交流这一关。她制定学习手语计划,一有空就又学又练,不仅实现了与聋人无障碍沟通,还结合亲身经历总结出与聋人交流的要领。“有困难找何巧”“要办事找何警官”,成为社区聋人群众常常比划的动作。

用爱点燃聋人群众暖心之“火”。何巧从摸清实情入手,逐户上门走访社区聋人家庭,详细了解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实际困难和现实需求,逐一建立工作档案,制定帮扶措施,做到有求必应、有事必办、有难必帮。何巧先后为聋人群众排忧解难300余件(次),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他们心里。2020年4月23日傍晚,辖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79岁聋人付某外出不慎走失,正在医院输液的何巧得知情况后,立即拔掉针头赶回社区,和社区居民一起逐街逐巷仔细寻找,终于在次日凌晨把老人找到并送回家。13岁的听障少年小李因为残疾感到很自卑,一度产生辍学甚至轻生的念头。何巧三天两头上门进行心理疏导,半年后终于让小李走出心理阴影,重拾生活信心。

在何巧的积极推动下,2019年初,集警务办公、纠纷调解、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无声警务室”正式挂牌成立,聋人群众专用的助听器、手写板、急救药品等一应俱全,让聋人群众有了相对固定的交流活动场所。沙坪坝区公安分局300余名社区民警也主动投入到关爱帮扶聋人群众工作中来,掀起“学手语、办实事、献爱心”热潮。

何巧荣获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重庆市最美渝警楷模称号,入选“重庆好人”。

微信图片_20211109203720.png

张定宇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悬壶者”张定宇

张定宇,男,汉族,196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公共卫生总师。

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张定宇不顾身患渐冻症的情况,带领全院600多名白衣卫士冲锋在抗疫最前线,与死神竞速,带领医护团队累计救治2800余名患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杏林悬壶30余年,张定宇始终坚守在医疗一线。他曾随中国医疗队出征,援助阿尔及利亚;汶川地震第三天,他带领湖北省第三医疗队出现在重灾区什邡市……

2017年,张定宇出差时,被专家发现腿有异样。2018年10月,他被确诊为渐冻症。为了让进入倒计时的生命获得“厚度”和“质感”,他选择瞒下病情以“渐冻”之躯工作奔忙。2019年12月29日,首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转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时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的张定宇迈着高低不平的脚步,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领全院干部职工改造病房、收治病患。在抗疫最艰难的时期,他经常半夜2点刚躺下,4点就得爬起来,一天接无数电话,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在他的感召下,全院240多名党员全部坚守在急难险重一线。

医者仁心,每一次在患者和自己、家庭之间选择,张定宇都以患者为先。就在他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时,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程琳,却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在十几公里外的另一家医院里忍受着病痛,接受隔离和治疗。张定宇分身乏术,在妻子患新冠肺炎入院3天后的晚上11点多,才赶去医院探望,陪护不到半小时。妻子痊愈出院后,用行动响应张定宇号召,捐献了400毫升血浆,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

张定宇荣获“人民英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抗疫最美家庭。

微信图片_20211109203743.png

张顺东

微信图片_20211109203732.png

李国秀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互为手足的夫妻”张顺东、李国秀

张顺东,男,汉族,1974年6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李国秀,女,汉族,1969年10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二人系夫妻。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2个侄女,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张顺东右手和双脚先后截肢,只剩下一只左手;李国秀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一双脚。“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儿过不去的。”结婚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相继而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难上加难。李国秀靠双脚在地里劳动,还能用脚绣花、写字;张顺东凭借一只手学会驾驶农用三轮车,平时自己力所能及地搞点运输,减轻家庭负担。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鼓励支持下,不等不靠,坚持种田、养殖、赶集、卖货,用残缺的身体支撑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张顺东坚信:儿女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决不能把贫困传给下一代,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现在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儿子初中毕业后参加技能培训,靠勤劳的双手实现了务工增收。

夫妻俩虽然残疾,照顾自己都有困难,但从未因此放弃赡养父母的义务。母亲已经80多岁了,生活难以自理,夫妻俩把老人照顾得很好,老人经常夸:“顺东是个好儿子,国秀更是个好儿媳。”张顺东的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继去世,两个孩子成为孤儿,夫妻俩给予他们精心的照顾,使他们健康成长,大侄女出嫁、小侄女上学一样都没有落下。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见习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