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倡导创新方式进行社会救助 区块链技术恰逢其时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冉学东 见习记者 王永菲 北京报道
“加快服务管理转型升级。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运用。”近日,国务院官网发布了一篇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的文章,该文中提及要将区块链、5G等技术作为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办法之一。
在信息化与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金融科技是率先享受最新数字信息技术成果的行业。但是社会救助领域是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要补齐的短板,数字信息技术资源应当更好的向这一领域倾斜。
“国务院积极倡导创新方式进行社会救助,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构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完善对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以及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政策,依据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但是如何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救助领域发挥作用,是个问题。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可以为社会救助提供更准确更真实的信息数据,但是其应用却不仅仅是这些。”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今日接受本报记者电话访问的时候表示。
区块链慈善到社会救助
即便汶川天价帐篷事件没有让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受到太大的影响,那么2011年6月,郭美美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虚假身份炫富,直接让中国公益事业的公信力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一蹶不振。公众捐助的爱心却让人们备受信任的慈善机构某些不法分子拿去买豪车豪宅奢侈品,确实让捐赠者心寒。善款去向不明,捐款信息不透明是慈善事业最受诟病的问题。
而今年疫情期间的假口罩,假消息以及红十字会再暴雷等事件,让公众对区块链技术融合慈善的呼声更加强烈。有网友表示:“区块链今年疫情期间虽然作用没发挥多少,但是需求侧却打开了新出口。区块链与慈善的结合各取所需,区块链技术目前的落地应用场景还在探索,而慈善又需要挽回公信力,区块链对于在捐款信息共享、慈善机构的执行管理以及捐款者信息上链等都非常有帮助。所以区块链+慈善是非常好的搭档。”
在公众意识到区块链慈善的作用之前,国内的一些金融科技巨头早就在落地施行这一理念。本报记者了解到,前不久华为区块链项目总监张小军在清华经管学院发表演讲时透露,华为正在与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医院沟通,旨在落实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益募捐,通过建立公益募捐链的方式使募捐信息流清晰可控、可查、可管。
除了华为,公众比较熟悉的是支付宝公益,支付宝早在2016年就开始研究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慈善募捐的项目,2016年年底蚂蚁金服旗下的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完成了区块链技术引入并开始向公益机构开放,签约机构的公益项目经过审核之后均可自助发放;另外,阿里巴巴也在通过打造整体的区块链平台框架,为各个行业提供解决方案,对区块链公益慈善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相比其他企业,腾讯对区块链的慈善救助更加深入具体,比如腾讯可信区块链研究院推出“公益寻人链”平台,通过链入多家寻人机构与网站,突破了信息孤岛,实现了国内部分寻人公益项目的数据分享,提高了寻人运作的效率。
随着顶级头部巨头公司的参与以及区块链技术落地的不断推进,公益行业一直以来存在的信任问题,或许能够得到解决。
从区块链慈善到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社会救助,两者之间的应用已经十分接近,在区块链慈善的先行实践下加之政府对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对社会救助的支持,5G与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对社会救助的应用也很快可以落地。
社会救助需要政企合作
扶贫工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从国家层面讲,通过鼓励、引导以及通过国家购买等方式推进社会救助,是相当可行且有效的。国家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完善政务服务以及救助信息采集核实,可以快速有效的发挥信息技术在社会救助方面的作用。
而从企业层面讲,从区块链企业在慈善事业的发力可见一斑。据悉,8月26日,“火币Labs创业营暨区块链+公益赛中赛”(下称“大赛”)经过为期一周的线上评审,正式公布了15个入围总决赛项目名单。
本报记者了解到,入围大赛15强项目分别是:彩虹、感恩献血、基于区块链的“羊羔150”品牌塑造计划、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人力资本价值提升服务平台、教育类公益共享数据库建设项目2.0、基于区块链的精准助学平台、绿厨房·新社区、绿惜环保、绿游之家、门神、深圳市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与成长计划、时间银行,爱心传递、新肝宝贝救助项目、益+区块链、筑巢易。
从入围的项目可以看出,教育、环保、扶贫救助等类型项目更加受到关注。此类的公益项目比赛以及企业下设的慈善救助部门也在区块链企业中不断的涌现,此前因为比赛脱颖而出的多个区块链慈善救助项目都在慈善求助中发挥了好的表率作用。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