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实体经济转型 财富管理加速进入数字时代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单美琪 孟俊莲 北京报道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世界格局巨变将至,中国经济也面临着难以预料的变量。而对于二次疫情阴霾下,全球经济最终行至何处等一系列问题也在日前召开的“2020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被频频提及和深度探讨。
上述论坛主要围绕“全球剧变下的财富管理趋势”主题展开,其中一行两会相关人士还在论坛上指出,目前资管行业相关乱象已得到有效遏制,转型规范取得显著成效。未来,还将继续鼓励财富管理机构参与养老金融建设,提升大宗商品投资在我国居民财富管理中的占比,进一步促进资管市场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金融业已经感受到数字化浪潮到来的冲击应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步伐,也应注意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结合;而对于中国的资管机构,金融机构整体的数字化水平是落后于消费行业的,在金融领域,资管行业也是落后于类似银行等其他的金融子行业。
鼓励资管业增加权益资产和另类资产配置
我国资管市场的规范性正在进一步提升。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论坛上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16万亿元,同业理财较高峰期压降近9成。在资管新规框架下,理财新规、证券私募资管新规、保险资管新规和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等一系列规则的陆续出台,使行业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影子银行风险明显收敛。
“但当前仍有部分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无证驾驶’,无牌销售保险、公募基金及设立资金池等,给金融稳定带来严重威胁。”范一飞表示,“未来将坚持审慎监管,严格市场准入,财富管理公司从事相应销售业务必须向金融管理部门申请牌照。同时加强行为监管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完善信息披露要求,进一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适应性和前瞻性。”
从资管行业转型升级的具体领域来看,鼓励财富管理机构参与养老金融建设和资本市场改革进程、加快大宗商品市场的建设成为一行两会关注的重点。
对此,范一飞提到,央行将继续鼓励资管行业增加权益性资产和另类资产配置,坚持长期投资理念,适当拉长考核周期。加快推进我国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加大养老型资管产品创新,培育和发展长期资金,为我国直接融资体系的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银保监会副主席祝树民指出,银保监会将通过各类金融优惠政策,引导公众自愿增加养老储备,鼓励财富管理机构积极参与我国养老金融建设,增强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性,形成较为稳定的终身养老收入预期,进一步激发社会消费潜力,推动养老基金在资本市场上的占比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祝树民表示,将鼓励财富管理机构参与资本市场改革进程,不断更新权益投资策略和产品。引入更多长期合规资金,通过股票、债券、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方式,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支持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等企业发展,培育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市场氛围。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则肯定了我国大宗商品市场在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领域的作用。他指出,目前,国内企业参与商品期货投资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风险对冲投资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
不过,当前我国大宗商品投资还存在着商品期权数量较少、在资管产品中占比较低等不足之处。方星海进一步表示,“未来,要进一步推动国内银行、证券、保险、公募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规范利用商品期货市场进行资产配置。鼓励各类财富管理机构在满足风险防范和合规要求下,进一步拓宽大宗商品资产配置渠道,全方位、多角度满足投资者需求。”
金融数字化转型应注意结合传统产业转型
“当前,金融业已经感受到数字化浪潮到来的冲击,正积极顺应数字化时代趋势,依托所积淀的金融数据要素并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步伐。”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在论坛上提出,“在这个转折阶段,金融数字化转型更应注意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结合,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与产业数字化转型同频共振、融合发展。”
对此,李东荣认为可从依托金融科技手段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提供嵌入式金融服务,加强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的金融支持三大方面来发力。
李东荣指出,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可基于自身在数字化转型与金融科技应用方面的经验积累,通过网络平台、手机APP等载体,不断完善账户管理、支付结算、投资理财、贷款融资等数字金融服务体系,由此推动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结合。同时,加快探索推进规划咨询、财务顾问、经营分析、移动办公、信息基础设施等增值服务创新,争取为企业客户提供融资融智结合、线上线下互动的一站式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目的就是要推动破解传统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成本偏高、周期较长、资金短缺、能力不足等现实困难,让企业客户真正感受到数字化所带来的便利。
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是数字化时代金融机构深化服务、提高效率的重要领域。各类金融机构可抓住国家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时机,进一步深化与产业链龙头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联动对接机制,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通道,积极探索建设符合经济运行规律、富有特色并有效防范风险的数字化产融合作平台,推进产业链运营、供应链管理、交易风险管控等领域的数字化改造升级。金融机构可面向上下游企业和生态圈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仓单质押融资、贸易信用保险等精准金融服务,打造“产业经济+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生态闭环,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
最后,在做好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前提下,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统筹协调,积极推进金融与司法、社保、工商、税务、海关、电力、电信等行业的数据资源融合应用,为数字技术发展奠定坚实的数据要素基础。各类金融机构可重点围绕科技型创业创新企业,加强信易贷、税易贷、云量贷等金融服务创新,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物联网、数字孪生等先进数字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提供精准支持,夯实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技术支撑。
另外,李东荣还强调,金融业还应积极应用数字技术创新成果,针对性地解决自身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打造更多具有示范辐射效应的数字金融应用场景。比如,发挥区块链分布式、防篡改、可追溯等技术优势,在会计师事务所、企业、银行之间建立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函证服务,杜绝虚假或不实函证,防范操作风险和欺诈风险。综合运用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等技术推动征信体系建设,在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