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中国:区域化得失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一花独秀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2009年中央共批复了10个“国家级”的区域规划,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构建成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中部,区域规划的布局非同寻常。
区域经济发端于当年的经济特区,2009年更是奏响了全国布局的号角声。“区域经济布局明显提速。”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近日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下一步将着力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区域经济正被看做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激活每一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把其最大活力地展现出来,而不是简单的模仿。”12月24日,著名区域经济专家林凌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对区域经济寄予厚望,在未来两三年将会有更多的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12月25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强调,2009年只是一个开始。
“除了优化沿海战略布局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点。”在12月15日的全国发改委区域合作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透露,发改委2009年牵头编制了一批区域性规划和文件,2010年还将深入推进区域政策研究制定,多管齐下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发改委系统官员均称,现在中央已经很重视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也是缩小差距。但是,东西部的发展十分悬殊,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否能抹平巨大的代沟,仍值得期待。
规划频出
2009年注定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年。这一年区域经济的国家棋局脱颖而出,也是区域经济布局最快的一年,10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继获批,达到过去4年的总和。
最新的消息是,国务院12月12日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表明了政府‘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雄心壮志。”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说,该规划成为首个国家级的“生态经济区”。而稍早批复的“黄三角”区域,则选择专走绿色低碳的路线。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获批的区域规划“各有专攻”——“关中-天水经济区”加速助推西部大开发,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和图们江区域则为振兴东北增添新的动力,江苏沿海地区被看做长三角的延续,横琴的获批是珠三角发展的“新助手”……“这些规划传出决策层的信号,区域经济正成为提振中国经济的强大动力。”林凌分析。
与林凌的观点一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肖金成举例说,外向型经济活跃的珠三角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影响,但广东“双转移”(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构想提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样本。
记者查阅发现,“珠三角发展纲要”给出的思路是:唯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才能转“危”为“机”。“珠三角仍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肖金成强调,先进制造业还在向珠三角聚集,这个过程目前不会戛然而止。
最近杜鹰更是坚称,大珠三角(包括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在内)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都市圈,“这些地区经济互补性很强,不断延展颇有必要。”而今“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等概念,还在不断延伸。
“珠三角为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插上翅膀。”肖金成说,区域发展的战略格局正逐步细化。受此影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也开始提速,它在促进两岸经济合作的同时,继而推动中部崛起。一张区域发展的网被编织起来——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四大板块”,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八大经济圈”。
“未来经济的发展更趋协调。”多位专家均表示,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外,京广线中段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望崛起,一大批新的城市群必将在区域规划中崭露头角,而“每一个经济带之间具有非常良好的功能承接和产业替补的优势。”
产业转移
“应该缩小地区之间不合理的差距。”杜鹰表示,2010年还将进一步发挥区域经济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12月22日,发改委地区司一位副司长也向《华夏时报》表示,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缩小之势,“东慢西快”的区域增长状况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区域规划必将反映出中国经济未来的变局。”在经济学家看来,今后地方政府有望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宏观调控上来,因为区域经济大发展增大了地方参与宏调的博弈能力。
从已公布的区域规划看,中国经济现已形成东、中、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四大板块。“根据资源禀赋的不同,划分出若干个经济圈、经济带,甚至还细分出若干个经济区。”中西部经济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副所长郝明焕说,在新的区域规划格局下,将会更多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就需要照顾输出地的利益。”郝明焕认为,这场大变局将是又一次前所未有的利益大大调整。
的确,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大变局的关口。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话说:“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目前珠三角只有通过‘腾笼换鸟’才能给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也认为,“东部的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这种趋势在今后几年可能不会变。”
在此情况之下,加之金融危机的倒逼,中国制造业格局必须做出重大调整,而广东省与时俱进做了“双转移”的决策。“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东部通过将低端产业转移出去,再置换成高端产业,从而优化结构。”广东省发改委综合处一位官员表示,广东的制造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潜力十分巨大。
一个新的变化是,2009年中国经济明显呈“西高东低”走向。2009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东部增长7.5%、中部增长8.7%、西部增长13.8%。专家预测,中国已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未来10-20年,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立国之本。
当然,多少年来制造业一直是中国高速成长的动力引擎。据测算,沿海10个省市集中了全国加工贸易的97.4%。到2010年,仅粤、沪、浙、闽4省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就将达1.4万亿元。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财政投入和市场调整,中西部也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加上国家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政策推动,东西部产业转移正进入大规模发展期。
缩小差距
前不久,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相继召开。一时间,区域协调风起云涌。
然而,区域经济真的协调了吗?记者注意到,会上有专家痛斥,长三角区域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协调问题语焉不详。
记者调查发现,上述类似的问题也出现于环渤海经济圈。而今,环渤海经济圈诸侯割据,继而演变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各自为战,辐射区域“井水不犯河水”。
近年来,中国正演绎着先富起来的东部带动后富起来的中西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区域经济也如星火燎原之势,快速布局大江南北。但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问题的另一面始终存在。
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王新怀近日坦言:“在目前全国并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只有积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才能获得更多的资金。”发改委经济体制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粱则提醒说,“区域发展规划如果只顾批复,都有政策优势也就是都没政策优势。”
现在并没有直接针对协调区域发展的法律法规,跨省份的区域经济协调比较困难。对此,发改委官员反驳说:“2008年机构改革,撤销了原国务院西部办、振兴东北办,但发改委设立对应的内部机构,刚成立的中部崛起办则与发改委地区司合署办公。”
高粱还建议,单独设立区域经济管理机构,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或由发改委代管,将目前由不同部门负责的分散的区域管理职能集中起来。显然,区域经济遭遇“差距困扰”的难题,绝非短期内可以解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