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四溢的创业板元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2-25 21:52:18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付刚 北京报道
2009年,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事件就是推出了创业板,迈出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第一步,困扰监管层和投资者的创业板泡沫也随之而来,高市盈率、高换手率和高波动率等三高绝症与生俱来,依附在从发行到交易环节,管理层启动了创业板新一轮扩容,但这并没有达到稀释的效果,发行平均市盈率进一步上升到80倍以上。
“等过两天出去了,我请大家喝大酒!”
电影《风声》中顾晓梦的一句经典台词,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恰如其分地暴露出《风声》背后出品方华谊兄弟旗下众明星以及诸多创业板上市公司窃喜的“心声”。
2009年10月30日,酝酿十年的中国创业板市场,迎来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携众明星登场,让创业板瞬间变得“很娱乐”、“很八卦”。
仅此一天,4个小时的交易时间,华谊兄弟急速成长为总市值过百亿、在全部A股公司中总市值排名高居248名的“大型公司”,作为当天收盘时28家公司中估值最高者,华谊兄弟动态市盈率高达249.52倍。
瞬间创造的财富神话,让当初只买了36万股华谊兄弟原始股的演员任泉连说“我后悔买少了,真的买少了”。他的一些朋友甚至“埋怨”他,“你当时为什么不带着我买”。
但针对华谊兄弟百亿规模存在的泡沫质疑和批判之声潮涌而来。
创业板沦为“创富板”?
创业板最早可追溯到1998年1月,但2000年下半年网络科技股泡沫破灭,使得创业板随之搁置。
2007年8月,国务院批复以创业板市场为重点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方案,尘封了近7年的创业板市场建设又浮出水面。进入2009年,证监会和深交所推出创业板各项规则的频率突然加快,并于10月23日举行开板仪式,7天后,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正式挂牌交易,中国的创业板起航。
虽然此前管理层及交易所都做了多方面工作来防止创业板第一批公司被“炒新”过度,但事实上,炒作热情仍难以抑制。10月30日开盘时,有6只新股出现超过100%的涨幅,盘中更是出现所有新股上涨均超过100%,全部受到过盘中临时停牌限制的情况。
当日收盘时,28家公司平均涨幅高达106.23%,即平均比发行价翻了一番;平均动态市盈率86.18倍,静态市盈率111.67倍。简单而言,按目前的盈利状况来计算,在此股价买入的投资者,短则需要86年,长则需要111年才能回本。
一家北京私募基金经理林宁告诉记者,第一批创业板无论是募集价格还是二级市场估值,肯定都是高估了。在他看来,对这些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来讲,创业板已经是一个“创富板”的概念了。
“在事业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突然被创业板抬到如此高的位置,这些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都没有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包括多募集的资金到底干什么,如何利用好这些资金来提升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这些都是他们要面对的课题。”
除去高估值,从此后一个月创业板市场运行的情况来看,还表现出“高换手、高波动”的另外两高特征。
扣除上市首日,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平均每日换手达到18.49%,交投持续活跃。记者注意到,截至11月30日,在深交所已公布的1050个买卖席位中,机构投资者累计仅出现了10次,游资始终是维持创业板公司月内高换手、高估值的主要力量。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之所以造成创业板首批公司“三高”,原因之一在于目前资源稀缺,仅有的28只股票难免受到资金追捧。在此背景下,进入12月,证券监管部门明显加快了创业板新股的发行审核,但队伍壮大了,依然未能遏制创业板的“泡沫”。
12月16日,天龙光电、同花顺以及超图软件等8家创业板公司同时展开网上网下申购,8家创业板公司共“造就”20位亿万富翁诞生。
根据这8家公司公布的发行价,其平均市盈率达83.6倍,平均超募208%,超过首批28家企业的57倍及平均超募125%。于12月24日开始网上申购的6家公司也不甘示弱,发行后平均市盈率达到78.1倍,实际募集资金量42.8993亿元,平均每家超募额逾5亿元,超过了此前12月16日申购的8家公司的均值。
泡沫输送难解
香港BMI基金管理总裁沈庆洪表示,从第一批创业板的表现来看,投资者根本就没有对其投资价值作出分析,他们很大程度将创业板视为赌场,实行在最短的时间赚最多的钱。
沈庆洪指出,监管层希望透过增加股份供应去冷却炒风,但市场资金泛滥,加上投资创业板的人士根本就将创业板视为赌场,故此,单靠增加供应就想将炒风压下来未免有点一厢情愿。
他强调,要避免创业板泡沫爆破,有关方面应严格控制上市公司的定价,同时亦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令投资者明白其中风险。
在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看来,创业板第一批28家公司上市一个多月以来,市场炒作气氛一直很浓厚。
“现在创业板上市公司2009年的动态市盈率达到了100倍以上,远远高于主板和中小板,已经严重透支了公司未来很长时间的业绩,基金公司短期内是不会参与的。”
杨德龙指出,如果创业板市场继续延续着高估值状态,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在操作上可能还是会延续一贯的“理性回避”原则。
他认为,目前监管部门靠增加供应来防止爆炒,但没有料到的是,第二批创业板公司的估值更高、超募资金更多。
光大保德信优势配置基金经理高宏华则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创业板正好符合讲故事的逻辑,而且故事可以讲得更动听,因此适合用来炒作。
“无可厚非,第一批创业板公司很多企业所在行业都是细分行业,基于过往数据,第一批公司增速多数超过70%,具备较好的基本面支撑。但从二级市场定价角度分析,或许由于受中国特有的炒新习惯和创业板稀缺影响,投机气氛推高上市公司股价,创业板泡沫已形成。”
第一创业证券创业板研究中心分析师于海涛认为,未来创业板仍存在较大的调整压力,目前股价以及估值不具有投资价值,还是远望为宜。他预计,随着创业板新员的逐步加入,增大供给,创业板价值中枢将逐步下移。
仍可能做成纳斯达克
国泰君安策略团队的最新研究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球共有超过41家创业板在运作。其中美国的NASDAQ、英国的AIM和韩国的KOSDAQ是发展较成功的创业板市场。
从全球最成功的纳斯达克指数市盈率走势看,最近5年来,估值区间基本位于30—40倍市盈率区间,最低市盈率在20倍左右。当前中国创业板公司市盈率水平明显偏高,从中长期看,存在价值回归的过程。
此外,从收益率来看,国泰君安证券发现所有的创业板市场在刚开始时都有相对于主板市场的超额收益,韩国维持了近4年的超额收益,英国维持了5个月,中国香港维持了不到3个月,随后创业板指数均出现大幅回调,从中长期来看,创业板并没有超额收益率。
在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看来,尽管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规模较小,一般都是正在成长中的企业,因此其经营风险、股票大幅波动风险、股票估值风险、市场短期炒作风险可能会较为集中的反应。
“但中国有坚实的经济背景环境,也拥有相当数量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企业,这些和美国的情况非常相似。”
李晶向记者指出,美国纳斯达克成功的原因,包括美国的基础经济庞大,且对创新有强烈的需求和消化能力,以及利于新经济发展的环境。而且美国的创新型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获得了飞速发展,也给资本以丰厚的回报。另外,美国纳斯达克有效的市场制度和运行机制也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由起飞到成熟的关键时期,面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些都对创新型的新经济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李晶进一步表示,“中国的创业板还是有可能像纳斯达克一样成功发展。”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