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之痛:世界不是平的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袁晓澜 徐芸茜 北京报道
2009年,中国经济最寒冷的所在来自外部环境。这不仅表现在出口下降,还表现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遭遇严寒。
外贸之伤
2009年首月,进出口总值就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9%,其中出口下降17.5%。在接下来的2月份,数据更加凄惨,进出口总值比2008年同期下降24.9%,其中出口下降25.7%,为1991年公布外贸月度数据以来的最低点。此后降幅逐渐收窄,一直到11月份,终于出现了同比正增长,外贸方现一丝暖意。
回想起刚刚过去的11个月,汕头澄海玩具出口商王海忍不住感慨:真像是在坐过山车——高速增长戛然而止,进而掉头急转为大幅下滑。
尽管全年进出口数据尚未公布,但负增长两位数已无悬念。
“这是30年来,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我终于见识到金融危机的厉害了。”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准备,但是当真正拿到公司2009年的业绩报告时,王海还是倒抽了一口凉气。“见过惨的,但没见过这么惨的。”王海手中的业绩报告显示,2009年上半年他的公司出口增长为负的32%,其中2月份出口金额还不足100万。
与此同时,在国内消费需求不振、经济复苏未稳的情况下,欧美等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必然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因此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在2009年也前所未有的“猖狂”。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3日,2009年共有19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8亿美元。仅美国,2009年对中国实施的贸易救济案金额就达58.4亿美元,同比增幅达639%。
当国外需求不振加上横行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外贸回暖之路可以说是布满荆棘。
面对严峻的形势,政府和企业共同打响了2009年这场“外贸保卫战”。
身为外贸主管部门的中国商务部,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稳定外需、促进出口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选题。
6月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要求从2009年6月1日起,上调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我国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技术含量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共计2600多个10位税号商品。
这不但是我国2009年内第3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也是自2008年8月以来第7次上调,至此,我国的综合退税率达到12.4%。
另一方面,商务部积极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选取365家试点企业,实施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取消人民币收汇核销制度,帮助企业减少汇兑风险。
商务部打出稳定出口的一套组合拳,在7月份以后收到明显效果。7月月出口额超过了1000亿美元,月均进出口额恢复到2000亿美元以上;9月份进口额更是2009年首次将跌幅降至个位数,仅为3.5%。而刚刚公布的11月份数据再次验证了中国经济的强劲回升态势——进出口总值2082.1亿美元,同比增长9.8%,一举扭转了外贸为时一年的下降局面,并且也是年内首次月度正增长。
此外,在贸易保护主义面前,2009年中国政府拿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
9月11日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提前宣布,从9月26日起对进口自中国的部分轮胎采取“特殊保障措施”。仅仅过了数个小时,中国国商务部高官以罕见的严厉口吻进行批驳,称之为“恶劣先例”。
“中国要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对本报记者表示。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表示,从各种因素分析,危机后的国际分工基本格局和贸易规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不会改变,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仍是世界制成品或中间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供给者。因此从外部环境看,中国外贸出口在2010年有稳定并扩大的基础,关键是在国内经营领域,企业能否创造国际经济竞争的新优势。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明确了2010年外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出口退税、人民币汇率以及贸易融资和出口信用担保等举措的继续实施,将为寒冬中的外贸企业继续保驾护航。
但是对于2010年中国外贸之前景,中国商务部表态谨慎:“可能要到2011年方能回到2008年的水平。”
并购之痛
2009年,全球还未走出金融危机,而中国也遭受了海外投资的梦魇。
当2007年10月,中国平安在公开市场陆续买进富通集团股票,并增持到4.99%,成为富通单一的最大股东时,并没有想到一年后发生的金融危机,卷走了其近乎所有的投资。
而为了保持单一最大股东地位,中国平安不顾风险,再次斥资7500万欧元,认购了富通集团新增发的5%的股票。而此时,中国平安已投资238亿元人民币,持有了富通1.21亿股。
但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富通集团的亏空达到了400亿欧元,股价暴跌90%以上,中国平安的投资所剩无几。
更为致命的是,2008年10月,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政府对富通银行的国有化行动并没有获得包括中国平安在内的股东的授权,一手包办了这一切。平安的损失也很难收回。
而2009年另外一起引人瞩目的海外投资案——中铝注资力拓案,也是以失败而告终。
2009年3月,刚刚从中铝总经理职位上升任为国务院副秘书的肖亚庆一定也没有想到,自己一手促成的中铝斥资195亿美元投资力拓的交易,会在3个月后没有成果。当力拓深陷债务泥潭时,成功引进中铝,帮助其摆脱了危机。由于中铝的高调介入,力拓的股票不断上升,来自中国等国的铁矿石需求的上升,也使力拓的财务状况不断好转。这场“婚姻”注定是因为相互需要而走在一起。而当力拓有能力解决债务问题时,力拓股东做出了撇开中铝,增发来还债的决定。
在这场交易中,能约束中铝行为的仅仅是1.95亿元的“分手费”。但算下来,中铝连“分手费”都要赔给当初帮助自己完成交易的银行。
中铝是唯一受伤的一方,而这也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付出的高额学费。
天价学费
中国平安忽视了投资富通存在的风险,而中铝也未能及时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而被力拓“涮”了一把。
2008年10月,中国平安三季报为投资富通而计提亏损157亿元人民币。在深刻的教训面前,中国平安马明哲在发给员工的信中反省道:“虽然公司花费数月时间做了深入研究和审慎评估,但此次遇上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风暴,却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说明我们对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认识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而更为严峻的事实是,富通集团被迫“国有化”,中国平安想要追回补偿,但荷兰、比利时等政府并未给予其最大单一股东的身份以国民待遇。平安投资富通的损失无法追回,这也成为了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最大征收风险案件。
而中铝对力拓的注资交易中,因为涉及金额是中国海外投资最大的一起,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而政治性风险更是从一开始就如影随形。
因为中铝深厚的国企背景,被海外媒体贴上了国家收购的政治标签。虽然中铝一直解释,这次收购仅仅是企业行为,但仍然难以化解西方对中国国企的偏见。
当力拓股票价格升高,中铝并没有适时提高报价,而1.95亿元的“分手费”也不具有太强的约束力。而且,有合约并不代表诚信,在2009年6月5日这一天,力拓单方面撕毁了合约,而中铝只能无奈地表示“失望”。
并购要讲政治
12月23日,吉利就收购沃尔沃轿车与福特达成协议。而此次拟收购价格20亿美元不到当年福特收购价的1/3。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带来抄底收购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屡屡受挫。
中国大收购之路为何如此曲折,怎么才能将这条路走通呢?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中国企业在出去投资和收购的时候,要认清一个事实,企业是有国别的,而经济是有民族性的。世界各国国情并不一样,这需要收购企业尽快熟悉该国情况,了解当地的政治、法律、文化,尽快融入进去。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中国近70%的海外投资是失败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证券研究室主任范建军表示,中国在世界分工中的优势是资本和劳动力,而不是管理、技术等。近年来中投、平安等在海外投资中浮亏巨大,而金融行业需要的是管理和资本,中国金融行业需要学习这一点,现在并不是进行海外投资的最好时机。
总结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利的经验,李稻葵认为,给后来者最大的启示就是收购时机最重要。当力拓需要钱时,找到中铝合作,而当其不需要中铝的注资时,则将中铝抛到一边,因此要把握好时机。
而面对中国国有企业在海外收购中的政治风险,李稻葵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塑造在商言商的过程。中国企业应该融入当地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比如资助当地的球赛等,争取民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