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榜,谁在上位
本报实习记者 吴婧 赵向阳 北京报道
每逢岁末,人们都会回顾一下,这一年来他们心中的财富偶像做了些什么?前进了抑或后退了?或者有哪些新面孔走到了聚光灯下?每年发布的《胡润百富榜》、《福布斯富豪榜》更是为观察这些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比较“靠谱”的依据。
人们对于“财富榜”一直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胜者为王的商业时代,人们更关注这些“上位”者,是什么力量,将他们推向了金字塔尖?人们通常把话题对准富豪起家的经历,当然更多的人看到的是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大潮、创业的艰辛、人生的起伏。
纵观2009年的商业战场,依然风起云涌,企业界的一批杰出代表,在金融危机的压力和机遇中,迅速上位,成了行业发展中的新坐标。
2009年底,王传福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和胡润中国百富榜榜首,荣膺“双料冠军”。而2008年的时候,王传福在富豪榜排名还是103位,仅仅一年时间,就迅速蹿升到第一名,个中玄机何在?
在家电连锁领域中,一直以来,无论从销售额还是门店数,苏宁都是在国美之下,而张近东本人也不讳言将国美比做“标杆”。然而,在2008年后半年,这一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苏宁在2008年第四季度超越国美。2009年10月,胡润百富榜发布,张近东以280亿元个人资产位居富豪榜第十,“千年老二”的张近东终于坐上了家电零售业老大的交椅。张近东在近几年来提升管理、内部挖潜方面做出的努力让他这个新老大当之无愧。
12月23日晚,2009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在京揭晓,新浪CEO曹国伟当选为本年度十大经济人物之一。上榜理由是:曹国伟带领新浪管理层以1.8亿美元的价格,购买新浪约560万普通股,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创造了中国互联网行业内的首例MBO案例。同时,新浪和易居中国仅仅用了15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两个公司的分拆、合并以及再上市,创造了资本市场的奇迹。
财富榜是一个虚拟的舞台,台上众生的财富也不过是一串串数字,但他们演绎的却是真实的人生。在经济危机的波澜起伏和大浪淘沙的竞争中,他们创造出了令人惊奇的业绩,他们的财富价值也迅速积累。在看似混乱的精彩和形同危机的历史性机遇中,财富的传奇时刻都在上演。
王传福:从“电池大王”到
“新能源先锋”
临近2009年底,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分别以350亿和396亿元的身家,先后成为2009胡润中国百富榜和2009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内地首富,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中国内地首富“双料冠军”。
盘点2009年之后,不得不说这一年对王传福以及比亚迪而言是个奇妙的年头。
王传福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平常极少接受媒体采访,就算最近成为中国内地首富“双料冠军”,仍然保持低调行事。
王传福一直的低调,造就了一系列的猜想。凡属于王传福事业转折的关键点,都成了业内的一个个传说。而这些“传说”的堆积,更为王传福平添了一种神秘色彩。
少年时代王传福因家境贫寒,依靠兄长资助得已完成学业。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毕业后,于1987年考入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总院攻读硕士。由于成绩优异留院工作,并主持“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课题研究。因为技术才能凸显,26岁的王传福被提拔成为院里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1993年,王传福所在的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任比格公司总经理。大哥大卖到上万元,电池的价格也高至千元……当时,这些业内市场信息触动了他敏感的商业神经。王传福看中了电池的高利润前景,积累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经验后,他即刻辞职,在说服表哥之后借来250万元,注册了深圳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王传福由此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
一开始,比亚迪的产品没有知名度。1995年中,为了解决销售问题,王传福把比亚迪的产品送给台湾最大无绳电话代工企业“大霸”试用。大霸对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比亚迪很有兴趣。1995年底,大霸将本该给三洋的订单全部给了王传福。
1997年,比亚迪近1亿元的年销售额意味着王传福开创了比亚迪电池时代。2000年,比亚迪进入相对环保且更为有前景的锂离子电池领域,继续之前的优质低价线路,几年间就把电池业务做到“世界第二、中国第一”。比亚迪已然成为世界电池大王,客户囊括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手机巨头,其中,最早进入的诺基亚占了比亚迪70%的业务。2003年,比亚迪正式纳入手机部件组装及生产业务,与行业老大富士康开始正面交锋。
2003年初,在比亚迪电池业务如日中天的时候,王传福在股东会上提议收购西安秦川以进入汽车行业。王传福此时面临种种困境:比亚迪2002年7月上市,当年销售额为25亿元,并没有足够的实力投资汽车行业;秦川汽车当时濒临倒闭;当时民营资本汽车行业很不景气;股东表明要抛尽股票以表示对王传福决策的反对。王传福力排众议:“汽车说白了就是一个超过百年的传统产业、低科技产业,手机部件才是高科技产业。”
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以2.7亿元的价格成功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同年8月,王传福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陕西省投资集团签订合资组建比亚迪电动汽车生产线合同,项目投资达20亿元人民币。王传福带着比亚迪电池生产领域树立起来的自信,准备打造世界电动汽车第一品牌。
通过一次收购、一次重组,王传福带领团队进入比亚迪汽车时代。
早在2007年8月9日,比亚迪汽车生产基地落成暨中高级轿车F6下线仪式上,王传福就曾狂放地宣称,比亚迪汽车要在“2015年成为全国第一,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要使这一理想变为现实,除了不变的自信,王传福还有一件法宝,那就是比亚迪一直采用的低成本策略。
王传福创业之初,面临着资金匮乏的问题: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一间全干燥的锂电池工作室需要几十亿元人民币。没有足够的资金,王传福就自己动手制造生产设备,把生产线分解成可由人工完成的工序,干燥工序用吸水药剂解决。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只需要100多万元人民币。王传福说:“我经常算这样的账,一套进口设备20万美元。按60个月折旧,一个月2万元人民币。如果这笔钱用来雇佣工人,2万元可以请多少人,十几个人顶不上一个机械手吗?”
王传福还把镍电池生产设备复制到锂电池生产线上,不兼容的就重新设计,设计不出的就用人工和夹具,500万元美元的生产设备成本省去了大半。比亚迪的生产方式使锂电池的生产成本骤降,比亚迪的锂电池成本每块只需1.3美元,而三洋则为4.9美元。2000年,低价优质的比亚迪成了摩托罗拉的供应商。
凭着低成本策略和无穷的自信,比亚迪又经历了很多奇妙时刻。比亚迪的传统汽油车2009年大获成功,前10个月比亚迪共卖出33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70%。其中F3的月销量突破3万,比亚迪汽车迅速超越了另外两大国产汽车厂家奇瑞汽车和吉利控股。比亚迪F3的出色表现和它的外形与丰田的卡罗拉极为相似有很大的关联。对此,王传福说:“我们不会从头设计一部车。汽车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四个轮子一个外壳,任何一部车都难免和别人有一些相似的元素。”比亚迪的股价在2009年秋季一度升至88.4元港币,对比2008年同期最低价9.39元增长近10倍。11月5日,身家暴涨的王传福成为2009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新一任“中国内地首富”。据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副董事长Munger将比亚迪推荐给巴菲特,股神2008年秋季以2.3亿美元购入比亚迪10%的股份之后,让比亚迪股价平地升空。
业内人士介绍,正是王传福两年前发布新能源汽车战略,让比亚迪赢得了巴菲特的青睐。虽然比亚迪的油电混合动力电动车F3DM在深圳上市之后,销量一直不尽如人意,但这并不能改变王传福借新能源汽车以实现“世界第一”理想的初衷。据内部人士透露,油电混合动力电动车只是比亚迪最终目标的一个过渡,目前,其用于电动车的铁电池已经实现了量产。
王传福两年前的新能源汽车设想让其成为了“新能源先锋”,该设想与之前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提出的低碳经济导向高度契合,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指导方向,也是比亚迪应该坚持的惟一方向。鉴于比亚迪传统汽车与国际汽车巨头的差距还很大,比亚迪也只有依靠其目前领先一步的电动车,才有可能实现在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的梦想。
张近东:家电零售业的最后一个大佬
自永乐、大中相继被国美收入囊中,五星电器被百思买收购,三联家电陷入官司纠纷,而国美黄光裕涉案被拘之后,中国家电巨头中“硕果仅存”的唯有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了。
2009年10月,胡润百富榜发布,张近东以280亿元个人资产位居富豪榜第十,超过昔日对手——2008年首富黄光裕(如今位居第17)。尽管张近东本人对此有点不乐意,他曾对媒体表示:“好像别人跌跤了,我们才跑第一。”但无论如何,在家电零售江湖征战的第十九个年头,张近东和他的苏宁终于坐上了家电零售行业老大的位置。
张近东是一个“速成”的千万富翁,在创业第一年便净赚1000万元,这时他年仅28岁。
1990年,怀揣10万元钱的张近东琢磨着“做点什么”。当时,冰箱、洗衣机、彩电等家用电器卖得火热,但张近东没有凑这个热闹,而是选择了当时不被人们看好的生意:空调。这年年底,南京宁海路一家200多平方米的门店低调开业了,这是苏宁电器的前身——苏宁交家电公司。超前的眼光给张近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公司开业第一年,销售额达到了6000万元,由于当时空调属于暴利行业,仅纯利润就有1000万元。
张近东推行了“配送、安装、维修”一体化服务模式,为苏宁品牌形象奠定了基础。1992年,“火炉”南京的空调市场开始启动,由于苏宁已经形成了产品和服务强势,当年就成为春兰空调全国销售第一大户。
在当时的南京国有大商场眼中,半路杀入空调业的民营企业苏宁无疑是“异类”。而张近东在服务和价格上又具备明显优势,更引起大商场们不满。1993年,南京的“八大商场”联合发动空调大战向苏宁发难。
当时,八家国营商场准备联合采购,统一降价来与苏宁开展价格战。然而这一役最终的结果是苏宁没有被打倒,反而一战成名。
张近东曾经放出豪言:“苏宁要用3到5年的时间建立1500家店,实现年销售额达到300亿—500亿元的跨世纪连锁计划。”
可见,在终端为王时代,张近东对掌握渠道有着清醒的认识。从2001年起,苏宁开始了细胞分裂式的扩张:2001年平均40天开一个店;2002年平均20天开一个店;2003年平均每周开一个店;2004年平均5天开一个店,连锁企业遍及全国30个省市地区。
2005年是苏宁扩张最迅猛的一年。2005年5月1日,苏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同时新开出22家连锁店,创下家电连锁史纪录。“在经历15年稳健发展后,2005年苏宁全国连锁发展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我们现在不再制定具体的开店数量指标,而是放手看自己到底能跑多快。”张近东说。
在“跑马圈地”的同时,苏宁没有放弃对内部管理的“深耕细作”。从2004年开始,苏宁致力于提高单店盈利能力。在首创单店面积1万—2万平方米、销售额预期超过2亿元人民币的旗舰店概念后,苏宁加大了在全国范围内旗舰店的比重。
根据申银万国研究所的统计显示,旗舰店显示出了好于其他店面的盈利能力。而苏宁过去一直受到质疑的是其在南京地区以外市场的盈利能力,目前这一指标正在逐渐改善。苏宁不仅不断加强已进入城市的门店渗透,同时有选择性地进入购买力比较强的二、三线城市。
此外,苏宁更强调成本意识。苏宁对所有新开门店的盈利周期,都限定在1年之内;而国美新开门店的盈利周期在2年左右。苏宁的5年计划是,连锁网络覆盖全国30个一级城市、200个地级城市和300个县级城市,占全国市场份额10%以上。
2004年7月21日,苏宁电器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这为苏宁进一步提升管理提供了资金保障。张近东表示,对于募集到的资金,除了继续扩张连锁店,将主要投向物流基地和信息平台建设。“连锁零售的实质就是信息流带动下的物流运作,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是苏宁连锁经营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
2009年6月,苏宁收购日本家电连锁企业LAOX的10家门店。据了解,LAOX已经连续亏损9年,其2008财年的销售收入为406.48亿日元约28.86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度减少了31%。在日本家电连锁业界的排名也已经从早年的第2位跌至第10位。
因此,收购这家“垂垂老矣”的日本企业,苏宁的举动多少有些让人看不明白。但从产能输出的意义上,苏宁此举无疑打通了一条通向日本的渠道。有人称,苏宁花了5730万元打通了日本市场。
事实上,早在2005年,张近东便有了布局海外的想法。这一年,张近东访问了美国最大的家电连锁百思买集团以及摩托罗拉的研发基地。这次参观,张近东不禁发出如此感慨:“与国际巨头相比,我们还很弱小,有很大的差距。最大的差距不是国际巨头发展的历程长,而是他们的理念超前。站在国际市场上看,我们能看到自己理念上的巨大落差。现在我们前进的步伐已经够快,但是如果添上国际先进理念这双翅膀,我们一定会更加飞速发展。”
说起张近东,人们喜欢把他和竞争对手黄光裕做一比较。两者性格有着鲜明的对比。黄比较高调、霸气、控制欲强,而张为人低调、谦和、乐于分享。
有人这样形容黄光裕:剃个光头,想低调都难。在朝阳区鹏润大厦前面有两块很大的停车坪,据国美内部人士透露,这是专供黄光裕和陈晓停放迈巴赫的地方;而张近东则喜欢独自一人在南京街头悠闲散步。
在与创业员工分享企业成果方面,张近东和黄光裕有明显的不同。在2007年胡润零售百富榜上,苏宁是零售榜上榜人数最多的公司,除了张近东,江苏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创业元老之一的刘晓萌财富为66亿元;苏宁连锁店管理中心总监陈金凤财富为51亿元;苏宁总裁孙为民财富为30亿元;苏宁连锁发展中心总监蒋勇财富为19亿元;苏宁副总裁金明财富为19亿元;苏宁服务中心总监赵蓓财富为18亿元,国美只有黄光裕和陈晓两人。可见,在团队激励方面,张比黄更加“舍得”。
据传,黄光裕出事后,有人建议苏宁利用这个机会迅速拉拢供应商,乘机彻底打败国美。然而,张近东对此并不赞同。张认为,国美作为行业标杆,更希望它能继续走下去。可见,给对手留有余地,是张近东的竞争哲学。
曹国伟:“最牛打工仔”
的华丽转身
有人称,曹国伟的风格跟以前不一样了。之前,财务出身的他谨慎、保守,甚至有时还有些冷面。如今,他不仅可以配合摄影师做一些夸张的动作,面对媒体他甚至还可以悠闲地翘起二郎腿。
事实上,这一微妙的变化自以他为首的新浪(NASDAQ:SINA)管理层MBO管理者收购开始。
自2009年9月28日,管理层MBO完成之后,新浪CEO曹国伟由打工仔翻身做了主人。管理层MBO后不久,新浪网便宣布注资开心网,财务出身的曹国伟终于有了更大的空间来挥舞资本长袖。
曹国伟表示,新浪是很好的平台,切入新领域时必须要利用好现有资源。他这样描述新浪拓展的路径:横向对接更多资源,纵向深度挖掘。
甚至可以这样讲,2009年中国“最牛”打工仔非曹国伟莫属,他由CFO最终打拼成为新浪的实际控制人,从而给饱受股权分散之苦的新浪一个明确的姓氏。
曹国伟宣布新浪MBO成功那天,正是他加入新浪十周年的纪念日。当日,新浪公告称,以曹国伟为首的新浪管理层,将以约1.8亿美元购入新浪约560万普通股,并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这意味着,新浪将与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一样,终于有了“主心骨”。
1998年12月,四通利方和华渊资讯网合并,成立新浪网,创始人王志东担任总裁兼CEO。由于王志东过于关注企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对企业的把控,不断引进外来资本,使得公司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自己的股权不断被稀释。2000年4月,新浪上市后,王志东个人仅持有公司股份6.3%,其余为机构投资者持有。
股权过于分散的弊端是,管理者在董事会上没有话语权,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及长期战略的执行便无从谈起。2001年6月,王志东被新浪董事会解除CEO职务,此时,据他担任新浪CEO不过两年时间。从此,新浪仿佛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其CEO任期基本不超过3年,而在欧美国家,这一数字则是9.8年。
随后,茅道临担任新浪CEO。不过,茅依然没有摆脱“三年之痒”。2003年5月,在硅谷召开的新浪董事会上,“逼宫”王志东的一幕重演,董事会以四票对三票通过了对茅道临辞职的决定。新浪CEO再次易人。接替他的是原新浪网执行总裁汪延。
按照“惯例”,汪延在这一职位上也没超过3年,2006年5月9日,汪延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同时就任公司副董事长,时任公司总裁兼首席财务官的曹国伟为新任首席执行官,从此走向台前。
曹国伟当初是以财务副总裁的身份加盟新浪的。当时新浪正筹备上市,正在寻找一个CFO。在茅道临引荐下,曹国伟见了新浪当时的CEO王志东。几天后,曹国伟答应到新浪做主管财务的副总裁。
在曹的推动下,新浪于2003年和2004年分别完成了对广州讯龙以及深圳Crillion两大无线增值业务公司的重要并购,使新浪一举跻身无线增值领域前列,并逐步扭亏为盈。
2005年,曹国伟被派去负责广告业务。到任之后,曹国伟撤换了主要负责人,调整内部组织。在2005年第二个季度,新浪成功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这年3月,盛大陈天桥偷袭新浪,持股19.5%,成为新浪第一股东。曹国伟协同汪延启动了“毒丸计划”击退陈天桥。
这些“战果”让曹国伟在新浪逐步稳固地位,成为实权派人物。
2006年5月,新浪进入曹国伟时代。当时,有媒体描述了一个细节:在走进新闻发布会现场的一刻,曹国伟,这位新领军人物,露出了一个不易觉察的微笑,随即恢复了惯常的冷静形象。
然而,曹国伟有更大的计划。最后,在花了大量时间游说股东,并做了精心布局后,以曹国伟为首的管理团队终于成功实施了管理层MBO。据了解,这次管理层收购是通过新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来实施,曹国伟和管理层拥有新浪投资控股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MBO对于新浪,对于管理团队以及我本人都是一个值得兴奋、值得庆祝的日子。”曹国伟在发给员工的内部邮件中写道。
曹国伟有着几乎完美的履历: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获得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新闻学硕士及得州奥斯町大学商业管理学院财务专业硕士。此外,他还是美国会计师协会会员,美国注册会计师,在加盟新浪之前,他在普华永道任资深审计经理。
可以说,新闻和财务的双学历让曹国伟如同为新浪网量身打造的一枚棋子。例如,“毒丸计划”击退陈天桥、运作新浪上市等出自曹国伟之手。此外,前文提到的与易居中国合资成立CRIC公司并运作上市便是曹国伟善舞资本长袖的很好例证。CRIC公司除了融合新浪房产广告业务之外,还融合了易居中国的房产咨询和数据库业务。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简介资料,截至今年6月30日,该公司的房地产信息数据库拥有中国56个城市约3.82万处开发项目或楼宇,以及2.42万幅待开发土地的信息。这家公司现在是中国最大的房产咨询服务提供商。
尽管曹国伟和他的团队表现不俗,但一些质疑的声音从未间断。
比如,对于新浪MBO,有人称,这“看起来稳重,但实际是在走钢丝”。据新浪公布,管理层拿出约1.8亿美元来收购股票,但问题是,这1.8亿美元是否全都来自新浪管理层。据估算,“新浪高管年薪加起来不过百多万美元,要凑够1.8亿的十分之一都不容易”,因此,1.8亿美元很可能是找投资方共同出资的。于是,新浪高管必须代表新的投资方说话。对此,FT中文网专栏作家程苓峰认为:“通过种种设计而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代言人的CEO,必须使新浪业绩在短期和长期都有说得过去的表现。”
此外,程苓峰撰稿称,对于通过资本手段控股一系列垂直领域的门户网站,也存在两种可能。
最好的可能是:通过并购一批优秀的垂直门户和专业网站,它们借助新浪的品牌和资本快速成长,成就一批上市公司。新浪成为整合中国媒体业的控股平台,在汽车、房产、游戏等领域都有数一数二的垂直门户。这可能在三五年内成就一个50亿美元市值的“大新浪”。曹国伟则成为当之无愧中国互联网的“经理人教父”。
而最坏的可能是:真正强大的垂直门户和专业网站都选择独立,新浪能“搞到手的”只是二流角色,投资界不看好,股价上不去。于是,“MBO投资人”发飙,在董事会的各方力量代言人也伺机反扑,曹国伟要么翻身落马,要么采取更激进的短期做法,耗尽新浪最后一点元气。
但不管怎样,经历了上一个十年,目前的新浪是属于曹国伟的,而下一个十年还将是曹国伟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