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公司科技抗疫再发力 百融云创致力守护好防疫复工“底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孟俊莲 单美琪 北京报道
今年年初以来,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各行各业都积极参与到防疫抗疫和复工复产中来。这其中,金融科技巨头们充分发挥科技优势,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创新服务,不仅全力支持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也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金融科技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注意到,自抗击疫情阻击战打响后,作为头部金融科技企业,百融云创在做好自身安全防范的基础上,协助政府机构掌握辖区内疫情信息、加强疫情防控。与此同时,百融云创也积极帮助金融机构复工复产、降低资产不良表现、提高服务中小微企业和普惠金融效率,让黑科技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抓手。
例如,针对疫情和基层政府人力不足的情况,百融云创紧急成立“智能语音防疫”公益项目,免费向各级政府、基层社区、疾控中心提供“智能语音对话机器人”服务;针对金融机构劳动密集型和人员高频接触型场景,百融云创还推出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工开展各类服务,避免了金融机构存量业务恶化、新增业务受阻的窘境等。
而为有效指导金融机构利用科技手段复工复产,切实加强金融机构线上服务能力,百融云创联合数十家行业组织、高等院校,为金融机构提供了100余场次的免费线上培训和咨询服务。
也正如百融云创创始人、CEO张韶峰曾表示的,“金融行业的线上化一定会进一步加速。业务线上化程度越高,越依赖于科技手段,这意味着百融的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核心技术能力会越来越被行业所看重。”
智能语音助力政府和社区防疫
疫情期间,各级政府与企事业单位需要跟踪联系与疫情高发地有较多接触的人员,了解其动态并传达指示,但人工拨打电话,效率低、易出错。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记者了解到,针对疫情和基层政府人力不足的情况,百融云创紧急成立“智能语音防疫”公益项目,免费向各级政府、基层社区、疾控中心提供“智能语音对话机器人”服务,可替代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疫情通知、疫情排查、健康回访等外呼场景,减少社区人员排查时间,助力社区疫情防控,提升社区疫情防控效率。
根据介绍,智能语音对话机器人具备阅读理解、多轮对话、多种回答、智能打断等特点,在SAAS云平台合作模式下,3天即可实现上线外呼。综合运用语音识别(ASR)、语义理解(NPL)、语音合成(TTS)、对话管理(VAD)等先进技术,可以有效的和受访者进行一对一交流,识别准确率可达到95%以上,自动询问并采集居民疫情信息分析,并生成触达统计报告,可以在疫情防控中提供多场景应用。
目前,百融云创智能语音机器人公益服务已从最早在北京东城区街道投产使用,发展到向北京市、湖北省、江苏省、中国社区协会、长安汽车等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无偿提供智能语音机器人公益服务,持续外呼60天,覆盖20多个地市1000万相关人群,总呼叫量约一亿次。
“回忆起春节到现在的持续‘奋战’,累但值得。”百融云创智能语音防疫项目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团队的小伙伴们有的放弃婚假和休息,有的大雪天奔赴疾控中心做测试,大家常常加班到深夜,但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丝懈怠。与大家一起战斗的这些时刻一点一滴印在心里,成为了美好的回忆。”
解决金融客户服务痛点,促进复工复产
受疫情的持续影响,金融机构人力缺乏,不良贷款率上升,资产质量下降,营销客服展业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百融云创针对金融机构客服、营销、清收等劳动密集型和人员高频接触型场景,通过使用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工开展各类服务,避免了金融机构存量业务恶化、新增业务受阻的窘境。
另据其公司内部工作人员介绍,以某大行的信用卡外呼项目为例,2020年年初疫情爆发至今,百融云创总共为该银行提供了380万通外呼量,涉及贷款余额80亿元。疫情期间,共协助30多家银行开展5000万通智能语音服务,对1000亿元个人和小微贷款余额进行贷后管理和客户服务。
项目组人员日常操作系统外呼、上传下载案件、监控外呼情况、整理数据回传、定期出服务报告、每日巡检大量录音进行语料添加优化等工作,有力保障了疫情期间客户服务不间断,客户投诉与不良资产双降,批核率与放款率双增。
在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方面,百融云创还免费开放解决方案。据介绍,在解决金融机构具体业务痛点的同时,公司开发了全流程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并向广大金融机构免费开放。
此外,为有效指导金融机构利用科技手段复工复产,切实加强金融机构线上服务能力,百融云创联合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北京互联网金融协会、新金融城、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等数十家行业组织、高等院校,为金融机构提供了100余场次的免费线上培训和咨询服务。实现了总体加快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金融行业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
百融云创还表示,无论是与基层百姓息息相关的身边防控,还是金融业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抗疫之路”,公司始终利用强大的技术后盾作支持,不但要守好“第一道防线”,更要助力各行各业守好“每一道防线”。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