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数据打开降息空间 近期降息可能性多大?
冉学东
近期关于央行将可能再次降低市场利率的讨论多了起来,不过持续时间也不长。6月8日,央行公告称,人民银行将于6月15日左右对本月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一次性续做,具体操作金额将根据市场需求等情况确定。
央行提前向市场释放宽松信号,比较罕见,也正是基于此,市场利率开始下行。市场预计下周央行可能下调MLF利率最多10个百分点。
央行近几年的货币政策的中心任务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尽管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是一旦条件具备,降息操作就会出台。
5月份由于疫情明显好转,尤其是国内经济复工复产比较迅速,为了打击金融市场上盛行的加杠杆和套利现象,央行在边际上收紧了流动性,利率一度飙升,债券市场出现了持续的较大幅度地调整,算是给市场一个警醒。
近期央行是否降息,主要还是看疫情,就疫情而言,近期全球有一些新变化。
美国疫情走势异常,6月12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201万,达到2018875例;死亡人数超11万,达到113700例。
美国疫情异常走势让人担忧。在欧洲多国的新冠肺炎新增病例有所下降的背景下,美国许多地区的感染率似乎还在飙升。随着美国的确诊病例超过200万例,有专家担忧“更糟糕的日子还在后头”。
疫情和骚乱对这个全球经济的火车头打击很大,美联储主席鲍威尔6月10对美国经济的表述可谓“极度悲观”,他承诺将把资产购买速度至少维持在当前水平,并预计利率将保持接近零的水平直至2022年底,他承诺联储将动用一切工具帮助经济从疫情冲击中复苏。他在周三的视频记者会上表示,“我们甚至都没有想过加息的问题。我们坚定承诺竭尽所能动用所有工具,需要多久就持续多久”。
美联储对经济的预测悲观程度出人意料,这导致近期美股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这是由于市场对经济的预期跟美联储的预期出现分歧所致。
而巴西、俄罗斯、印度、墨西哥等几个重要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疫情出现更加恶化的迹象,以致WHO发出全球疫情正在恶化的断言。这显然影响全球经济进一步复工复产。
近几日国内疫情也有新变化。6月12日0-24时新增确诊病例11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例(天津1例,上海1例,广东1例,海南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6例,均在北京。北京连续两天出现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新发地市场从切割进口三文鱼的案板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
根据北京市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全市自即日起暂停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
国内最新通胀数据引关注,大多数判断通缩明显,5月CPI同比上涨2.4%,相比于上月3.3%明显回落,主要受以猪肉价格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回落影响。翘尾因素为3.2%,新涨价因素为-0.8%,新涨价因素成为负数值得关注。5月PPI环比降幅从-1.3%收窄至-0.4%,可能受油价上涨有关,但受基数影响同比降幅扩大至-3.7%。物价下行为央行降息提供空间。
当然其他数据,比如进出口和工业企业利润都还在萎缩,但是也不出人意料。
不过央行是否近期降息,可能首要考虑因素还是疫情。国际上看,日韩和欧洲国家疫情缓解已经是确定的,美国的疫情异常可能是暂时现象,其他巴西印度疫情扩大,应该在预期之内,对全球经济影响有限。北京突然增加6例新增确症,让大家刚刚放松的神经再次紧张起来。不过这个新情况还需要继续观察,目前看进一步爆发的可能性很小。
就疫情而言,央行的降息操作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更重要的是,由于市场流动性充裕,实体企业需求不足,金融市场套利盛行,比如结构性存款持续飙升,则进一步抬升了银行的负债成本,监管层未来比较重要的任务应该是致力存款市场,让其更加规范化,从机制上杜绝套利现象,才可能进一步压降企业的融资成本,不然降低利率本质上不能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突然进一步鼓励了市场的套利行为。
再说了,央行总不能5月刚刚收紧,6月就马上放松,这样大起大落不利于市场运行,也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一贯性和稳定性。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